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有一个雅客宾派的重要领袖人物,叫马拉。他的弟弟布德里就是皇村中学的教师,教普希金法国古典文学课。这个教授是与法国革命保持着现实联系的人。在课堂上他毫不忌讳地向同学们讲自己那位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勇献身的哥哥,讲大名鼎鼎的罗伯斯庇尔,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这个身材矮小却很健谈的法国教师,无形中在学生们心里播下了热爱自由的种子。他是个严肃积极的教育工作者,非常喜欢朗读艺术作品,普希金是他的得意门生。
此外,热情、正直、博学的加利奇老师,也深受同学们欢迎。他不是诗人但他喜欢读诗,精通诗律。普希金在日记中写道:“我有缘遇到善良的加利奇,感到十分高兴,他鼓励我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
1817年是普希金在皇村中学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结交了一些新的朋友,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2岁的骑兵少尉恰达耶夫是普希金最要好的朋友。他白皙的面庞,明亮的蓝眼睛,高高的额头上覆盖着柔软的金发,长得就像女孩子一样清秀。但是他的经历却非常丰富,他参加过鲍尔金诺的激战,他也跟随着沙皇从莱比锡打到巴黎城下。戎马倥偬的生活使他的目光显得特别冷峻,他对人民的贫困生活感到担忧,希望学习西方,重新安排祖国的命运,推翻专制统治,让全国人民生活在自由和欢乐之中。恰达耶夫的这些观点,让普希金感到眼花缭乱,他毕竟才17岁,这是多么富于理想的年龄啊!在恰达耶夫的影响下年青的诗人普希金又吹响了推翻专制统治的号角。他在《致恰达耶夫》的诗中写道:
“我们的内心正燃烧着自由之火,
同志啊,相信吧:幸福的星辰就要升起,
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而在那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普希金这充满激情的战斗的诗篇,鼓舞着年轻的朋友们,也震撼着沙皇的统治。
恰达耶夫比普希金大5岁,能流利地讲4国语言,他知识渊博,对英国文学和哲学很感兴趣,对诗歌也很有研究,可以说他是普希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有时,他拿出一本诗集,给普希金读上一段,然后评判作者使用的字眼、表现的主题。在朋友的指导下,普希金明白了写诗并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从此普希金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
一天恰达耶夫给他朗读杰尔查文的《旅行家》,诗中有这样两句:
“漆黑的夜晚,月光闪烁,旅行家驾一叶扁舟一闪而过。”
普希金说:“这两句写得多美啊!押韵自然语言明快,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
恰达耶夫立即反驳说:“你不要迷信名人,你没有发现这两句诗有明显的矛盾吗?”
普希金愕然了,他的确没有想过伟大作家的诗还会有不足之处。
“你看,既然月光闪烁,那就不会是漆黑的夜晚。”恰达耶夫指着诗文说。普希金真的服了,他开始认识到写诗不仅要追求韵律的整齐,词藻的华美,更要讲究语言的准确、真实。
1817年6月,毕业的日子临近了,皇村中学立即沸腾起来,学生们是多么急切地盼望着这一天。整整六年与世隔绝的生活,繁重的功课都要结束了,他们多么希望早日踏上人生新的征程。然而要和朝夕相处了六年的伙伴们分手了,从此他们将各奔东西,想到这些同学们心里又有无限惆怅,年轻人含着眼泪,互相拥抱,海誓山盟,题词留念,皇村中学的生活对他们每个人都是十分美好的回忆。
1817年6月9日皇村中学举行毕业典礼,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第二次驾临,皇帝讲完话之后普希金朗诵了一首诗歌。同学们一起合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毕业歌《六年弹指一挥间》。老师和同学们流着热泪歌唱着,皇帝也很感动。最后颁发毕业证书。根据考试成绩普希金名列第十九名,他和好朋友普希钦、久赫尔别凯一起被分配到外交部任职。在普希金的衣箱里和那金光闪闪的毕业证放在一起的是他中学时代的自选诗集,一共有36首,全是他中学时代的优秀作品。诗集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1817年》几个大字。
年轻的普希金,带着他的诗集,带着他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踏上了人生的征程,然而在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自由的颂歌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被派到外交部去任十二等的小官职,这是一个有官无职的衔位。普希金本来就是一个不适于在公家任职的人,他对此毫无兴趣。他这样一个翩翩少年,就随波逐流,被卷进了酒绿灯红的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旋涡里去了。
不过,他很快从这上流社会的泥潭挣脱出来,反省自己的放纵行为和过失,这在他后来写的诗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随着他踏进社会的门槛,面对着日益黑暗社会现实,经历了短暂的“沉沦”后,他的思想和艺术都开始成熟起来,他的才能迅速地成长着,很快地脱去了古典气味。其实,早在1815年写作的《致利金尼》一诗中,他就开始告别《皇村的回忆》中的古典情感而转向现实。
1817年写作的著名的《自由颂》是诗人抒情诗中的重要作品之一,这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政治抒情诗”。诗一开头就以非同凡响的气势,向诗人向诗歌提出了新的使命:
“来吧,请摘下我的桂冠,
打碎这娇弱的七弦琴——
我要向全世界歌唱自由,
使王位上的恶人胆战心惊。”
普希金在这里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那就是为了消除“人民苦难的阴影”,必须使“强大的法律”与“神圣的自由”相结合。他用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路易十六和保罗一世都先后惨死作为例子,来警告当今的君王,并呼吁他们服从法律:
“君王们!不是自然,是法律
把王冠和王位给了你们,
你们虽然高居于人民之上,
但永恒的法律却高于你们。”
自然,普希金在这里提出的纲领还是一个比较缓和的纲领,但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使沙皇专制政权感到害怕的,是下面的诗句:
“战栗吧!世间的暴君,
无常的命运暂时的宠幸!
而你们,匍匐着的奴隶,
听啊,振奋起来,觉醒!”
这样的诗在当年是不可能公开发表的,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也是沙皇政权要流放普希金的主要“罪名”。这首诗在1856年首次正式发表于国外,而在俄罗斯则到1905年才得以发表。
1818年,普希金创作了《致恰达耶夫》,这也是他另一首最著名的“政治抒情诗”。
这一首赠诗所表达的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一代革命青年的共同心声。普希金写过为数不少的赠诗,它们多半是表达个人的感情,或者是怀念友谊,或者是表示爱慕,或者是颂扬德行。其中,抒情主人公几乎都是以单数第一人称的“我”出现。自然,“我”所表达的情感也许是典型的带普遍意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的,普希金有不少的赠诗(以及其他的抒情诗)都是这样的。
1919年,普希金创作了另一首有名的诗作《乡村》,在这首诗中,诗人转向了另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即农奴制问题。但作品不是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的,它的前半部分极富于牧歌情调:
“祝福你,荒远僻野的一角,
闲适,工作和寄兴的所在,
是在这里,我的日子悄悄流去了,
沉湎于快乐和遗忘的襟怀。
我是你的:我爱这一座花园,
幽深,清凉,各样的野花开遍,
我爱这广阔的绿野,洋溢着禾堆的清香,
一些明澈的小溪在树丛里潺潺喧响,
无论放眼哪里,我都会看见生动的面面,
啊,到处是劳作和富裕的景象。”
诗人在这里描绘的田园风光是充满诗意的,这种视角也十分符合诗人的身份,大自然美丽宁静,“成群的牛羊”,“旋转着的风车”和“谷场冒着的青烟”,勾画出一幅乡村“劳作和富裕的景象”。一方面,诗人的描绘和感受是真实和自然的,而且,这种描绘和感受也感染着读者,唤起读者某种美妙的和美好的期望;另一方面,诗人的描绘和感受又是一种衬托,一种伏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假相”,随着诗人笔触的深入,出现了与前面的景象极不协调的画面:
“这里有野蛮的地主,
一不守法,二无感情,仿佛命中注定
他们该是人们的灾星,
对于眼泪和哀求一概不顾,
只顾用强制的鞭子掠夺
农民的财产、劳力和时间。
这里的奴隶听从无情的老爷的皮鞋,
伛偻在别人的犁上,被牵着绳索,
瘦弱不堪地苟延残喘。
这里,一切人毕生是负着重轭的马牛,
没有希望,谈不到一点心灵的追求,
就是青春少女的娇艳
也只供恶棍无情的摧残。”
这幅“愚昧的令人心痛的情景”才是这块土地上的“真相”,才是诗人要着意描绘的,才是诗人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随着诗人的笔触的推进,田园风光顿时失色,牧歌情调也消失殆尽,一种沉重感、压迫感油然而生,而后又代之以疾声的呼吁、抗议和深深的思索。
这部作品以全新的风格出现,轰动了俄罗斯的文坛。普希金的作品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许多诗章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其中有不少是针对沙皇当局的讽刺诗。这激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皇上决定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只是因为一些有影响的朋友的说情,才改为以调动职务为名流放到俄国南部的叶卡杰林诺斯拉夫去。
普希金初到南方的日子,就是在与拉耶夫斯基一家愉快的相处中度过的。3个月后,他返回了英佐夫新迁的驻地基希尼奥约夫。英佐夫将军像迎接亲生儿子一样迎接青年诗人,当时普希金已身无分文,将军就让他住在自己的府邸,在各个方面都尽量照顾他,并且还为普希金争取到700卢布的月薪。不过,这位善良的将军也暗暗为普希金担心,生怕他又闹出什么新的乱子。
南方的大自然以其雄奇、瑰丽和盎然生气吸引和感染着普希金,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他与南方秘密团体的成员——未来的十二月党人的结识,更加强了他的反抗情绪。这些思想和感受,在他这个时期的创作特别是抒情诗中得到鲜明反映。
1823年6月,普希金被调到奥德萨,在接替英佐夫的奥德萨总督沃隆佐夫的办公厅任职。
1824年,沙皇秘密警察截获普希金的一封私人信件,其中涉及到无神论的观点,这在沙皇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再加上沃隆佐夫多次上书告发普希金,亚历山大一世便对普希金施以更严厉的惩罚。普希金被撤销公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流放,受当地政府、教会以及他父母的监督。同年7月,普希金离开了奥德萨。
南方四年的流放生活,不但没有压垮普希金,反而使他思想越来越成熟,对自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四年也是普希金的创作迅速成长的时期,除了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以外,诗人还创作了多部长诗,其中《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喷泉》(1823)和《茨冈》(1824,这部长诗是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才最后完成的)等作品,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成就。
第一部大型作品
把写诗视为自己“天职”的普希金,早在皇村中学时期就有过创造一部大型作品的念头,并且对这部作品还有了初步的构思。到外交部后,他一方面频繁地进行社交活动,同时也利用一些零碎时间来写作这部作品。后来,普希金为了集中精力完成这部作品,还隐居到乡下,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这部作品最后于1820年完成,它就是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这是普希金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早期创作的最大成就。作品充分吸取了民间文学的养料,大量运用了人民的语言,创造出美丽动人的画面,塑造出鲜明的富于俄罗斯特点的形象。它以别开生面的奇想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框范,又以明朗的生活气息摆脱了浪漫主义的虚幻,给俄罗斯诗坛送来一股子清新的空气。
长诗除题词、序诗和尾声外,共分六章。在著名的序诗中,脍炙人口的诗句便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
“海湾上有棵青青的橡树,
橡树上牢系着一条金链,
一只博学的猫不分昼夜
紧跟着金链老来回兜圈,
向右边走——便唱一首歌子,
向左边走——便讲一个故事。”
这部长诗的序诗在俄罗斯是家喻户晓的,它是普希金到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后为长诗补写的。
就情节而言,《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并无多少新鲜之处,和许多欧洲或俄罗斯的童话一样,它讲述的是一个“英雄救美女”的故事,自然其中还少不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少不了善恶有报,少不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但普希金给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注入了新的血液,赋予它以新的灵魂,从而点石成金,让它大放异彩。
在俄罗斯诗坛上,像《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样的题材,古典主义诗人一般都会不屑一顾,即使偶尔问津,也只会注目于王权的威严和德行,并要尽量地削弱其中世俗生活的成分。浪漫主义诗人倒是对这类故事颇为倾心,但他们多半会强化或夸大其中的神秘因素,并以主观性的幻想给它蒙上一层虚饰,使它变得扑朔迷离。而普希金既把传说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相结合,又剥去故事的神秘色彩,强化其中的世俗生活的成分,使幻想与现实并存、让严肃与戏谑共在,既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又抛弃了浪漫主义的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