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乐章为急板,是最富于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乐章,它是全曲的重心,各种鲜明的音乐形象都在急速的运动中表现出来。
结束部力度的急骤变化,造成了呈示部的紧张性,罗曼·罗兰称之为:“一场大冰雹倾盆而下,震撼人的灵魂。”在结束部的末尾,几个结束乐句,使紧张气氛缓和下来,进入发展部。
展开部内心的激动更为强烈,感情更为奔放。它肯定了人的意志,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全曲结束处,当音乐突然沉寂下来之后,又一次响起了结束部的主题,新的情绪又在高涨,这是最后的冲击,最后的抗争。随之,是2个强有力的主和弦——意志和力量的象征,结束了全曲。
[欣赏提示]
这是一首不算简单的乐曲,它的不简单是指它内含的深刻主题: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不可战胜性,因此,这又是一首益智乐曲。孕妇欣赏它时更多地需要理解和想象,以促进胎儿的智力发展。
《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作品简介]
在众多的小步舞曲中,贝多芬的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是最通俗、最流行的一首。作于1795年,为其钢琴曲集《小步舞曲六首》中的第2首。后被改编为小提琴曲、大提琴曲和管弦乐曲等。
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虽然是按传统曲式结构写成的,但是与其他一些小步舞曲不大相同:它的两端部分优美典雅,中间部的旋律流动性强,轻快活泼,呈典型的方整性结构。
[作品欣赏]
此曲第1部分是以三拍子为特征的小步舞曲主题,曲趣高雅,表情丰富,其主要音调突出了附点节奏,从容简朴,典雅庄重。
第3乐句奏出形成波浪式的旋律,与前后乐句形成对比,具有较强的动力,推动了音乐的进行,直到第4乐句结束于主音,回到主调上结束。
中间部轻盈而活泼,与第1部分的温雅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后半段的乐曲充满欢乐情趣。
最后,以第1部分的再现结束全曲。
[欣赏提示]
这是一首欢快典雅的舞曲,它适合孕妇在妊娠晚期听,胎儿也可以听。它能使孕妇消除疲乏,放松临产前的紧张心情。胎儿听也可以促使其从频繁的胎动中安静下来,有利于身心的发育和性格的培养。
《鳟鱼》(舒伯特)
[作品简介]
《鳟鱼》是舒伯特写的一首富于戏剧性的艺术歌曲。作于1817年,当时他才20岁。歌词取材于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漫诗,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1819年,舒伯特又采用这首歌的曲调,作成A大调钢琴五重奏,使得这首《鳟鱼》更为著名。
[作品欣赏]
歌曲弱起的节奏贯穿全曲,旋律明快。在歌声出现之前,有6小节活泼、轻快的前奏。它还一直贯穿在整个第1、第2部分的伴奏音乐之中,旋律流畅而活跃,形象地描绘了潺潺流水以及小鳟鱼在水中畅游的神态。
歌曲第1部分由5个乐句组成,音乐活跃而又灵巧,体现了小鳟鱼天真活泼的动态。第2部分的旋律是第1部分的重复,但歌词不同,它描述了渔夫在思忖如何引鱼上钩,表达了作者暗中的期望:希望河水又清又亮,他别想用那鱼钩把小鱼钩上。第3部分先渲染了河水被搅浑和鳟鱼上了钩的痛苦挣扎的情景,最后表达了作者看到鱼儿受骗上钩的不平而惋惜的复杂心情。尾曲与前奏、间奏基本相同,全曲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欣赏提示]
《鳟鱼》这首艺术歌曲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它适合孕妇在怀孕中、晚期听。孕妇在欣赏时要对歌曲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对提高胎儿的智力发展大有益处。
《摇篮曲》(舒伯特)
[作品简介]
这首广为人们喜爱、熟悉的《摇篮曲》,是舒伯特在19岁时创作的作品,作于1816年。后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独奏曲以及合唱曲等,成为广泛流行的乐曲之一。
摇篮曲一译“催眠曲”,最早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由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发展为艺术歌曲。19世纪,摇篮曲成为一种特性曲风格的器乐体裁。其特点为3/4拍或6/8拍、4/4拍,速度中庸或徐缓,主旋律亲切温柔,伴奏音乐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作品欣赏]
此曲轻而徐缓的旋律,非常甜美,表现出安详、温馨的意境,充满着无限的温存和爱抚。伴奏声部用稳定和不稳定的2个和弦的不断交替,形成了摇篮的晃动感,进一步烘托了乐曲平稳宁静的气氛。
[欣赏提示]
摇篮曲尤其是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特别适合孕妇在晚上用音乐与胎儿交流,让胎儿安静入睡,它能增强母亲与胎儿的感情,能平静胎儿的躁动。
《春之歌》(门德尔松)
[作品简介]
《春之歌》是门德尔松的包括6首小曲的钢琴曲集《无词歌》第5集中的第6首,作于1842年。
这首钢琴小品,作者以如歌的旋律、清晰的织体、丰富的和声,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春意盎然的景象及其带给作者的恬静、舒适的内心感受。
[欣赏提示]
此曲共2段。
第1段,清新流畅的歌唱性主题旋律,在清澈、流水般的华彩音乐伴奏下,自然酣畅地倾泻出来,它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万物将要复苏。
第2段,似乎是前面主题旋律的倒影,它继续描绘着春天气象万千的大自然景色:如同经过冬眠的小生物,在悄悄地试探出土并节节成长,继而过渡到前面主题的再现。
当各主题都回到主调终止后,尾声的和弦交替出现,不肯安静下来,最后在持续稳定的主和弦烘托下,开始时的那个春意盎然的主题片断徐徐地节节向下,如同小生物们要休息了——万籁俱寂,大自然笼罩在静谧的夜色中。
[欣赏提示]
这是一首无词歌,它的旋律犹如歌曲,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其抒情性和歌唱性通俗易懂,尤其适合孕妇给胎儿哼唱时选用。
《梦幻曲》(舒曼)
[作品简介]
《梦幻曲》是舒曼所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7首,作于1838年。由于它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常被一些音乐家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舒曼前期(指1840年以前)的作品多与个人经历有关,带有某种自传和日记的性质。正因为如此,他特别热衷于由一系列独立小曲联结成的套曲形式。《童年情景》这部套曲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于作者个人的经历,但却通过对他妻子——钢琴家克拉拉童年情景的描绘,形象而准确地表现了儿童的心理和他们的某些生活画面,唤起包括作者在内的成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作品欣赏]
此曲整个旋律起伏匀称、婉转流连,渗透着宁静的冥想的色彩。由于中段采用了调性不确定的处理手法,正体现了在梦境中轻柔漂缈、朦胧变幻的感觉。
第3部分基本是第1部分的再现,只是在乐曲将近结束时,主题旋律最后一次上升达到最高点,进入音乐的高潮,然后随着缓慢的下降,力度渐弱,全曲在温馨、幽静的气氛中结束。
[欣赏提示]
《梦幻曲》是描绘对童年美好回忆的作品,它尤其适合孕妇在怀孕早期听。由于孕早期胎儿对声音的刺激尚不太敏感,也不能过重,因此这支旋律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小品正适合不能受强声音刺激的孕早期胎儿。
《降E大调夜曲》(肖邦)
[作品简介]
钢琴曲《降E大调夜曲》为肖邦所作21首《夜曲》中最早的2首中的第2首,作于1830~1831年间。
这首明朗的、田园风格的夜曲有着宽广如歌的旋律,其摇摆、荡漾而新颖的和声伴奏,犹如一首无词歌。全曲安逸平静,几乎毫无对比,表现了一种凝神沉思的意绪。
[作品欣赏]
乐曲一开始,恬静优美的旋律(主题A)把人们带入了宁静的月夜之中,使人忘却了一切忧愁和烦恼。
这一优美的主题在整个乐曲中反复了3次,辅以大量装饰音,带有较强的即兴色彩,使旋律更为流畅,乐思更加深化。这种即兴性特点,在主题B中有所减弱,与主题的音调略有对比,带有沉思和抒情的色彩。
接着,主题A的音调又相间出现了2次,而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装饰和变化。而后出现了主题C,形成临近尾声的气氛。
在主题C变化重复一次后,出现了一段富有热情的华彩段落,乐曲结束在安逸、恬静的气氛中。
[欣赏提示]
这首乐曲安逸平静,尤其适合于孕妇在孕晚期听,也适合给胎儿听。由于它表现了凝神沉思的意绪,因此孕妇在孕晚期焦急烦躁时欣赏它能使自己镇定下来,而胎儿听则能减轻胎动,对胎儿性格培养有好处,也适宜于晚间帮助孕妇和胎儿入睡。
圆舞曲《春之声》(约翰·施特劳斯)
[作品简介]
圆舞曲《春之声》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约作于1883年,钢琴曲。后来经轻歌剧《蝙蝠》的脚本改编者里查·格涅填词,成为声乐曲。现在常以管弦乐曲的形式演出。
[作品欣赏]
此曲是由4个既有对比又有再现的部分组成。它既有维也纳圆舞曲的特点,又兼备一个主题多次再现的回旋曲特点。
第1部分是结合着轻盈而富于弹性的节奏,热情奔放并含有舞蹈的律动,这是贯穿整个圆舞曲的主要主题。此段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摇曳、荡漾的性质。
第2部分由2个段落组成,前段幽雅、轻盈,好像是一种深情的倾述。后段节奏放宽,起伏更大,酣畅地抒发了激情。最后出现了鸟儿鸣叫般的花腔,把春光点缀得十分迷人。
第3部分也由2个段落组成,旋律更加委婉动听,对比也更加强烈。
第4部分是第1部分的减缩再现并自然地引入尾声,呈现了百鸟争鸣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再度把情绪推到全曲的总高潮。最后,第1部分的主要主题以更加奔放的激情再现,圆满地结束了全曲。
[欣赏提示]
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旋律流畅,节奏轻松,尤其主旋律平滑流畅,妩媚动人,给人带来明快清亮的感觉。因此,这首乐曲特别适合孕妇忧郁时听,心情郁闷的孕妇在听这支乐曲时,应尽量将自己投入到乐曲所描绘的春天的华丽景象中,将忧愁赶走。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
[作品简介]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全名《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约翰·施特劳斯所作17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作品欣赏]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5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轻轻奏出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调。
接下来是5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2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1小圆舞曲的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2小圆舞曲第1部分的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第2部分显得优美委婉,与第1部分形成对比。
第3小圆舞曲的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第4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
第5小圆舞曲的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最后是合唱曲的尾声,比较简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而管弦乐曲的结尾则规模较大,它依次再现了第3、第2、第4小圆舞曲的主要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然后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欣赏提示]
这支著名的圆舞曲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富于动感,适合孕妇在怀孕中、晚期听,孕妇在欣赏这首作品时,通过想象能感受鲜明的音乐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e小调第九交响曲》(即《新世界》)(德沃扎克)
[作品简介]
《e小调第九交响曲》是德沃扎克最著名的一首交响乐作品,用“也许没有一个乐队没有演奏过它,也没有一个指挥没有指挥过它”来评说,大概并不为过。作品初稿完成于1893年5月。
作品表现了德沃扎克对美国这个新大陆的印象和感受,并倾注着对遥远的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作品欣赏]
全曲共分4个乐章。
第1乐章音乐开始,是一段慢板序奏,共24小节,其主题与随后出现的快板部分有微妙的联系,它类似一个主导动机,起贯穿、统一全曲的作用,这个主题由大提琴深沉而宁静地奏出。
这段序奏,为整个交响曲的戏剧性叙述做了铺垫,同时又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仿佛作曲家正在体验着初到美国时的感受,他站在甲板上凭栏望岸,那里是他心目中怎样的一个新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