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意场上,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合作者、同事和顾客。有的随和,通情达理,买卖不在仁义在;有的不然,挑剔、抱怨、刁难,甚至胡搅蛮缠,无理赖三分。对待后者,最容易上火,特别是自己一忍再忍,对方仍盛气凌人之时,容易做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举动。例如,有的顾客死板得很,对你的困难一点也不肯通融:“说好今天下午三点送货,就必须在那个时候送来!”“明天一早可以吗?”“不行,非得今天!”“那么,我们加个晚班,五点半送到,行吗?”“不行,必须在三点以前送到,晚一会儿也不行!”顾客这么不通融,你或许会很恼火,但还是得送去,因为“顾客是上帝”。
顾客与企业并非没有矛盾。当顾客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即使顾客采取了一些过头的态度,或者向上申诉,都是无可非议的,应当采取忍让、谅解的态度。但是有时候,顾客的利益并未受到损害,但顾客自己情绪欠佳,工作或生活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有可能迁怒于销售人员或企业其他人员。一个销售人员最忌与顾客争吵,无论是为了什么,无论是谁对谁错,争吵不但伤和气,影响工作,而且会招来旁观者围观,对企业不会有好的影响。忍让一下,让人体面地下台,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事端。服务人员从不和顾客争吵,绝不是他没有碰到过不文明、不讲理的顾客,而是他懂得忍让,这样才可能用各种技巧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评说“当忍”的典范,应当首推韩信的“胯下受辱”。肉铺的屠夫当众侮辱韩信说:“别看你长的个子大,还佩着长剑,也不过是个胆小鬼。你若不怕死,敢用剑杀我吗?若怕死,就从我的裤档下爬过去。”围观的人,都等着看这场好戏如何收场。韩信迎着一阵讥笑,忍受奇耻大辱,硬是从胯下钻了过去。韩信应当忍吗?应当。韩信并不胆小,也不是拼杀不过屠夫,他心里明白,拔剑杀了这个粗野汉子挺容易,也会落得一时痛快。但后果呢?要么被官府抓去抵命,要么亡命外逃,太不值了。长谋远虑,这毕竟属于小事,当忍。韩信的忍,恰恰显示了大丈夫的英雄本色,否则,哪里还有后来的拜将封侯之事?
什么时候不该忍:有一种情况,是万万不可低头的,那就是危及个人、党和国家的尊严时。“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得多”,决定人的尊卑贵贱,不是他的钱财地位,而在于他有无经商的尊严。不跪的人孙天帅誓死不向韩国刁妇下跪的壮举,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尊严重于生命。对于歧视,特别是民族歧视,决不能听之任之,一定要反击,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忍”是有原则的,它不是软弱可欺的同义词。
不放弃原则和内心的尊严,其低头似“外圆内方”。方,乃处世的原则性;圆,乃处世的灵活性。但是,讲究灵活性决不能违背原则性,不丧失经商的原则。
《水浒传》中的林冲用银子贿赂管营、差拨,免了一百杀威棒,这不能说林冲没有英雄的骨气,因为这一百杀威棒受之不值,这不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而是无谓的牺牲,没有人为此笑话林冲。林冲初上梁山,受了王伦那么多窝囊气,林冲低头了,坐了第四把交椅,排在没什么本事的王伦、杜迁、宋万之后,一个武艺绝伦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林冲忍了。林冲的低头是“权且低头”,一旦有了原则问题,林冲便不再低头了,在梁山泊上火并了王伦,怒斥他的关门主义:“这梁山泊便是你的!”这时,好汉林冲的人格、尊严则完全显现出来。
林肯曾为“忍”字作过幽默的注脚:
“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
嚼的菜根做的大事
天不私覆,地不私载。岁月的痕迹让我们明了:几十亿人口,无论是豪富还是乞丐、农夫还是诗人、男性还是女性,当面对伤痛、失落、艰辛的时候,每个人所承受的折磨是一样的,不必唉声叹气,不必怨天尤人,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都是人生的一必经阶段。
原清则流清
勤俭业安邦兴家,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素为历代学者所颂扬。《尚书·大浩》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表明勤俭是治国安家的根本大计。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位以养德”,将节约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李商隐通过对前朝历史的研究,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读史》)。朱伯庐在他的《治家格言》中叮嘱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拘力维艰”。《新增广》中也有:“兴业犹似针挑土,败家好比水冲沙”的警句,无不说明败家容易兴业难,惟有勤奋而又“节用”才能使事业兴隆。
勤俭节约,艰苦创业,已成为绝大多数老板成功的重要前提。有这么个故事,某老板的儿子风流成性,挥金如土,而这位老板却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从不乱花钱。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儿子用钱那么大方,而你却如此节约?”他回答说:“他和我情况不一样。他有个亿万富翁的父亲,而我却没有。”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好笑。或许这个老板在教育孩子上并不成功,但他自己的勤俭却是值得称道的,而事实上,像他这种保持勤俭作风的老板是很多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以说是富甲天下了,可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劲儿却让许多小康之家都自叹弗如。他经常亲自审查成本开支,要求成本计算到小数点后3位数字,就连对油桶盖子这种小事,他也不会放过。1897年,他写信给员工一家西部大炼油厂经理,质问他“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油,要花一分八厘二毫,而东部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花了九厘一毫”。
船王包玉刚非常重视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他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花费公司一分钱,他总是说:“不要和那些与花费目标有关系的人在一起休息”。他同样不允许管理技术方面工作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复费用,因为他们没有“钱银意识”。于是包玉刚获得了“讨厌浪费的人”的称号。他的这种勤俭作风几乎没有改变过。他对身边的高级职员有什么指示时,总是用手写的条子传达,这些指示写在一张纸质粗劣的薄纸上,而且写一张一行的窄条子,然后撕下一条送出。这样,一张信纸大小的白纸就可以写三四张“最高指示”。这就是包玉刚“能省则省”的原则!
他们如此节约勤俭,不是没有钱,而是他们深知挣钱的艰难,他们是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需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当经济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一筹莫展了。同时这种勤俭节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精神状态和一个企业老板的品格气质。如果一个老板不能克制自己的物质消费欲望,挥金如土,必然会形成一种欲壑难境恶性循环的结果,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往往就是为攫取金钱不择手段。“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经讲过这样一然话:“成功的老板和失败的老板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究竟能做到几分大公无私,以无私之心观察事物。以私心,也就是以私人的欲望经营的人,必定失败。”美国硅谷旭电公司董事长陈文雄说:“一个人没有必要用物质来肯定本身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做一份工作,做足够的奉献。假使你一年赚30万美元,但却值300万美元,那么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或许疑问产生了:钱挣来不就是用的吗?生产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吗?现在社会不是还在采取诸多措施刺激消费吗?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还值得辨析。消者和浪费是两回事。量力而行的消费值得提倡,但“过度消费”或“提前消费”却不值得提倡。作为企业而言,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管理要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不可浪费社会资源财富。人类的贫困往往来自于物质的匮乏和对已有物质的浪费,而后者尤其严重。再者,一心为己私欲膨胀的老板也难以老板企业走向发展和繁荣的康庄大道。
中国目前还远远谈不上富裕,但一些浪费现象却可以称得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了。据统计,京、津、沪三城市中娱乐场所总数已近万家。高档次的消费是不问价的,进去一次,多则上万元,少则三五千,最寒酸恐怕也是一两千元吧。能够经常进去并具有支付能力,难道只有那些大老板和老板,实则不然。他们钱从哪里来?那多半又是公款了。世界名酒人头马,在中国销售量增长最快,如1993年比1992年增长30%,近万元一瓶的路易十三在1993年就卖出了6000瓶。
铺张浪费必须坚决制止,勤俭节约必须大力提倡。我们来看看曾被誉为世界首富的美国老板萨姆·沃尔顿的俭朴生活吧,他一直自然而平淡的生活,从不乱花一分钱。有人问萨姆,你那么富裕了,你的公司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拥有几百亿资产,为什么还那么精打细算?萨姆的答案是,因为我们珍视每一美元的价值。我们的存在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这意味着除了提供优质服务外,还必须为他们省钱。如果沃马特公司浪费掉1美元,那都是出自顾客的钱包;而每当为顾客节约了1美元时,就意味着沃马特公司在竞争中领先了一步。从某种角度看,真正激励他前进的动力是要完全占据巅峰的欲望,而绝不是金钱。
看了这些,中国老板或许应该反省些什么?我们财力不如别人雄厚,实力不如别人强大,而某些董事长、总经理们却大把大把的花钱,坐最高档的轿车,住最豪华的星级饭店,买最漂亮的花园别墅,与勤俭节约的成功企业巨头们相比,我们的老板是不是应该学习点什么呢?
“原清则流清,原注则流浊”。做到身正为范,令行禁止,虽难毕其功于一役,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实有以制之。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金庸先生在杭州讲学时曾概括人间有七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也是苦。
老、病、死自然是苦的,生为什么也是一苦呢?金庸先生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地生活,就会遇到许多麻烦与苦恼。另外三苦,金大侠说得意味深长。一为求不得,你一心想追求的东西(包括金钱、荣誉、地位),尽管费心费力,却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二为怨憎会,俗称冤家会,有的人生性凶悍奸恶,言辞刻薄,工于心计,对这种人避之惟恐不及,偏偏他是你的同事,或不幸成为你的伴侣,怎么办?你必须忍耐。三为爱别离,一个人一生要遇到一个真心倾心相爱的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却要分手,岂不叫人肝肠寸断痛彻肺腑?
人间七苦,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生活是一杯苦咖啡,香醇中掺杂苦涩。人活着就要接受许多挑战,要面对许多难题,所以生活的本质是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苦是一种警讯,它告诉自己有了难题,有了危险和困境。如果自己不愿意正视它,设法解决眼前的难题,那些难题就会累积重叠,结构成更严重的困境,集合成更巨大的痛苦,导致生活的溃败。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设法消除困境,解决问题,才能够泯灭痛苦。
俗话说:“吃得菜根香,啥事皆可为。”
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我国南方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菜根,代表了生活的清苦和艰辛。一个人如果想事业有成,则他必须经受得住日常工作、形形色色的诱惑以及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这些考验中,他应该能行得正、走得稳。而且,他也应该经受得住实际生活的痛苦和考验。
史蒂芬逊是大家熟悉的火车发明家。1781年,史蒂芬逊出生于英国,双亲都是矿工,家境清苦,他十多岁便在矿场上班,十八岁时,才有机会上学。毕业后,又到矿场当技工。由于从小目睹矿工工作的艰辛与危险,史蒂芬逊决定为矿工解决工作的难题。首先他发明了巧妙的矿坑安全灯,解决了采矿的照明问题,减少意外的灾难发生。其后,他看到矿井底下运煤困难,又致力于火车的研究,希望减轻矿井工人运煤的辛劳。在当时想研究火车,需要大的经费投入,史蒂芬逊虽然每天过着清苦的生活,但追求成功的意志鼓舞着他克服种种困难,终获成功。
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就一个企业的经营来说,也是一样的。企业要成功,要步上康庄大道,就要克服困难,懂得吃苦耐劳。要消除痛苦就需要刻苦耐劳的韧性。
尽管人们极力追求成功,追求幸福,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成功少不了痛苦,它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成功。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灵魂中的痛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成功的艰难,怀疑成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进退不得,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来的压力,使人感到没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