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郊狼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优点便是懂得如何适应环境,不断学习新的生存技巧。当北美洲的狼被大肆捕杀的时候,它们便向北边和东部迁移,如今,即使在城市中也能发现它们的踪影了,因为,城市每天都会生产大量的生活垃圾,而它们可以从中获取足够的食物。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它们甚至学会在穿过公路的时候朝车来的方向看车,避免发生事故。原先,郊狼惯于在白天活动,而与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后,它们便多半在晚上觅食。它们在各种能够找到食物的场所出没,不可避免地打扰到邻居人类的生活,因为它们会把小猫小狗当成自己的美餐,有人便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约克夏犬被一头郊狼掠走,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家阳台上。目睹这样的情节,怎能不让人惊慌失措,继而对郊狼怀有强烈的恨意呢?但郊狼并不会攻击人,也不十分惧怕人,只要有一片林地供它栖身,它便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到人类的社区生活中,与人共舞。
郊狼与渡鸦都是与人有着较亲密接触的动物,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也有它们都变成人的内容,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狡诈、适应性强,为了生存,它们不断地让自己与周遭环境更为契合。我们不知道照片中这只郊狼最终能否追上渡鸦,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生命做着最大的努力。对于生命怀有不移的信念和执着,光这一点,也应当让人尊敬吧。
捕猎专家——胡狼
中文名:胡狼
英文名:Canis spp
别称:纹胁豺、黑背豺
分布区域:非洲北部、东部,欧洲南部,亚洲西部、中部和南部胡狼出现的范围很广,只要有食物,就有可能出现胡狼。在现代,人们常常在许多非洲猎场公园里看到胡狼的踪影,它们是猎人的主要目标之一。同古代一样,胡狼现在还时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区的附近。
胡狼身材修长,在犬科动物中体型中等,但在体型大小上雌雄两性的胡狼有一些差别。它们的腿很长,犬齿尖锐而且向后弯曲,非常适宜捕捉小型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猎物。胡狼的牙齿进化得很完善,能够撕裂猎物粗糙坚韧的皮肤。所有种类的胡狼都是爪子僵直,不能自由伸缩,前肢的骨头融合在一起,使得它们与其他的犬科动物一样不能爬树,但是,胡狼却非常适宜奔跑。可以说,胡狼是奔跑的好手,即使在寻找食物和做领地占有标记等的时候,它们奔跑的最低速度也能达到12~16千米/小时。胡狼是夜行动物,在黎明和黄昏时候最活跃;如果某个地方人烟稀少或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小,胡狼也会在白天出来活动。那些在白天活动的胡狼很可能与早期的犬科动物有比较大的相似之处,远古时期的犬科动物都是在白天活动的。3种胡狼尽管外表看起来很像,但是在遗传基因上却并不相同。线粒体DNA研究分析表明,3种胡狼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在600万前开始分化,最终形成了现代的3种。化石上的证据显示,侧纹胡狼(也叫条纹豺)和黑背胡狼(也叫黑背豺)在非洲进化成型,亚洲胡狼(也叫金豺)很可能在欧洲或亚洲进化成型。通常认为,亚洲胡狼栖息在相对干旱贫瘠的山地和干旱的大草原,但是在亚洲的某些森林地区也有胡狼;侧纹胡狼更喜欢栖息在雾气弥漫和有河流的森林地带;黑背胡狼则喜欢栖息在干旱的大草原和金合欢树林里。
在非洲的很多国家公园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狮子和鬣狗吃剩丢弃的羚羊尸体边,围绕着一群胡狼,它们在争抢别“人”刚刚丢弃的食物。虽然人们经常看到胡狼吃腐肉,但腐肉在胡狼的食物中实际上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很多地区,腐肉在胡狼食物里只占6%~10%。其实胡狼是捕猎的好手,从小型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到体型稍大一些的野兔、刚出生的小羚羊等,都是它们捕食的对象,它们偶尔也会吃昆虫和水果,并且在不同的季节里主要的食物也有很大的不同。
胡狼能灵巧地捕捉一些脊椎动物,同时也是捕捉啮齿动物的“专家”。它们的听觉极为灵敏,能够听出藏在高草丛中的猎物的精确地点,然后用前腿突然跳起来扑向猎物,最后将猎物咬死。人们曾经观测到侧纹胡狼从灌木丛中突然跳起或从其他地面上跃起,扑向蝗虫、甲虫、蚱蜢等昆虫,然后迅速地咬住它们。如果某个地区猎物的体型比较大,如稍大一些的野兔或出生不久的小羚羊等哺乳动物,胡狼就会与配偶合作来共同捕猎。配偶中的一方负责追赶,另一方则负责包抄,以切断猎物的退路。当捕捉小瞪羚或跳兔的时候,胡狼合作捕猎成功的几率是单独行动时候的2~3倍。
雌雄一对胡狼结为“夫妻”组成的“家庭”是整个胡狼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一对胡狼“夫妻”通常会共同保卫自己的领地,阻止另一对胡狼“夫妻”进入。它们一般会在显眼的地方设置一些标记,表示这块领地已经为它们所有。标记通常是留下的尿迹或者粪便。如果在领地上发现了不相关的其他胡狼,领地主人就会拼命地将其赶走,在繁殖季节,胡狼尤其会赶走入侵者。有时候,如果领地内的食物非常丰富,足以养活更多的成员,这对胡狼“夫妻”就不会马上赶走已经发育成熟而应该离开父母的年轻胡狼。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会继续留在这个领地里1~2年时间,帮着父母照看刚刚出生的“弟弟妹妹”们,给它们喂食,保卫它们的安全。但是,1~2年过后,它们仍然要离开这个“地盘”,出去寻找它们自己的配偶,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
在非洲,胡狼通常在地下的巢穴或废弃不用的白蚁巢中产崽。产崽的时间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但是通常都与食物最丰盛的时间重合,也就是在每年的雨季或雨季刚过不久的时节。喂养幼崽的时候,成年胡狼把食物先嚼碎吞下去,然后跑到窝里,“反刍”出来喂给幼崽。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食物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幼崽在出生14个星期后开始独立活动,9~10个月之后体型就能达到成年胡狼的水平,但是身上皮毛的一些特征到2岁的时候才能成型。
胡狼常常大声嗥叫。亚洲胡狼和黑背胡狼的叫声非常相似,都是高亢、颤抖的长嗥;侧纹胡狼与此不同,它们是一种低沉而沙哑的叫声。人们常常在刚入夜的时候听到胡狼的齐声嗥叫,这是一个胡狼家庭在确认相互的位置或告诉邻近的家庭它们的存在。
胡狼组成的群体规模比较小,正因为这样使得它们比较幸运,能在靠近人类居住区的地方生存,并得以繁荣起来。由于食物范围很广,胡狼的分布区也很广泛。在南亚地区,有的时候胡狼会袭击人类喂养的未长成的小绵羊和小山羊,从而招致牧民的激烈报复;在其他地区,人们为了获取胡狼的皮毛也常常杀死胡狼。但是胡狼的总体数量仍然不少。
胡狼的社会行为就是组成紧密的小“家庭”,保卫自己的领地,攻击侵入领地的动物。但是这种关系紧密的小团体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易于扩散狂犬病毒。一旦一个“家庭”成员感染了狂犬病,就会带到唾液中,如果一只胡狼咬伤了另一只胡狼,狂犬病毒就会进入被咬伤的胡狼身体中。在胡狼之间传播的狂犬病通常每隔1~8年就爆发一次,每次最长能持续9年的时间。在狂犬病流行期间,会有大量的胡狼被感染进而死亡。在南部非洲的中心地带,人们检测的胡狼中有大约1/4的个体携带着狂犬病毒。
百米冠军——猎豹
中文名:猎豹
英文名:Cheetah
别称:印度豹
分布区域:亚洲、非洲
猎豹(Cheetah)是世界上短距离跑得最快的陆地动物,也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动物。长到约3个月时,猎豹的体毛就会出现许多美丽的深色斑点。在猎豹的头、颈和背上,覆盖着蓝灰色的长毛。成年猎豹的毛粗糙而卷曲,背部为沙黄色,腹部为白色,上面布满许多黑色小斑,从眼角到嘴部有黑色的条纹。猎豹的腿长,后肢有力,有助于奔跑。猎豹有两个亚种,一个是非洲亚种,一个是亚洲亚种。猎豹主要分布非洲,曾生活在亚洲的印度,印度的猎豹也叫印度豹,但已灭绝。人们曾在北美的得克萨斯、内华达、怀俄明,发现了生存在1万年以前的猎豹化石,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猎豹的化石。那时候世界上是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所谓的冰期地球气候变冷,在地球的两端,南北极两端覆盖着大面积的冰川,就称为冰期。在那个时期的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洲,猎豹都有广泛的分布。冰期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动物死亡,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洲的猎豹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地区的猎豹都灭绝了。
猎豹在外形上,与其他猫科动物远亲不太相同。它们的头比较小,鼻子两边各长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从眼角处一直延伸到嘴边,就像两条泪痕,这两条黑纹有利于吸收阳光,开阔视野。它们的身材修长,体形精瘦,身长约140~220厘米,高度约75~85厘米。它们的四肢也很长,还有一条长尾巴。猎豹的毛发呈浅金色,上面点缀着黑色的实心圆形斑点,背上还长有一条像鬃毛一样的毛发(有些种类的猎豹背上的深色“鬃毛”相当明显,而身上的斑点比较大,像一条条短的条纹,这种猎豹被称之为“王猎豹”。猎豹曾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亚种,但经研究发现,猎豹独特美丽的花纹只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猎豹的爪子有些像狗爪,因为它们不能像其他猫科动物一样把爪子完全收回肉垫里,而是只能收回一半。
猎豹个头很大。体长100~150厘米,尾长60~80厘米,肩高70~90厘米,成年猎豹体重可达50千克。雄猎豹的体型略微大于雌猎豹,猎豹背部的颜色是淡黄色。它腹部的颜色比较浅,通常是白色的。它全身都有黑色的斑点,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这个条纹就是我们用来区别猎豹与豹的一个特征。
猎豹栖息于有丛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区,平时独居。猎豹短距离的奔跑时速可达130千米左右!而在短短的2秒钟之内,它能轻易地将时速从1.61千米跃增到64.37千米。猎豹确实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短跑冠军”。
猎豹的喉部是一整块骨头,没有弹性韧带,因此不能吼叫,只能发出像小鸟一样的叫声。同时猎豹还会发出特别的声音进行联系。雌猎豹招引配偶时会发出像鸽子一样“咕咕”的叫声,呼唤孩子时则发出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叫声。
猎豹具有超速奔跑的能力,这完全得益于它们特殊的身体结构:典型的流线型体形、有力的心脏、特大的肺部、粗壮的动脉、细长有力的四肢、能稳固紧抓地面的脚爪、可平衡身体的又长又壮的尾巴以及具有像桥拱一样弯曲度和强度的脊椎。
猎豹常常在早晨或黄昏单独捕食。它们先是紧紧跟踪猎物,然后高速追赶,最后快速冲刺,扑倒猎物。等到捕到猎物后,它们就会在猎物身旁休息一会儿再进食。而此时,当地的狮子、鬣狗等会趁机从它们身边掠夺食物。猎豹的猎物主要是中小型有蹄类动物,包括汤姆森瞪羚、葛氏瞪羚、黑斑羚、小角马等。为了速度,猎豹渐渐进化得身材修长,腰部很细,爪子也无法象其他猫科动物那样随意伸缩,在力量方面也不及其他大型猎食动物,因此猎豹无法与其他大型猎食动物如狮子、鬣狗等进行对抗。虽然它们捕猎的成功率能达到50%以上,但辛苦捕来的猎物往往会被更强的掠食者抢走,因此猎豹会加快进食速度,或者把食物带到树上。非洲的马塞族人对猎豹也不太友善。马塞族是游牧民族,他们不会随意猎杀野生动物,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放养的牲口才适宜食用,但他们会用手中的长矛抢走猎豹的猎物,不是为了吃,而是用来喂狗,这样它们便可省下喂狗的食物。可怜的猎豹只能重新捕猎,但高速的追猎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能量的高度损耗,如果一只猎豹连续追猎5次都没有成功或猎物被抢走,就有被饿死的可能,因为它再也没有力气捕猎了。幼豹的成活率很低,三分之二的幼豹在1岁前就被狮子鬣狗等咬死或因食物不足而饿死。
美丽新娘——红狼
中文名:红狼
英文名:Red Wolf
别称:北美红狼
分布区域:北卡罗莱纳州
红狼分布在美国东南部,是一种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动物。红狼的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杂交种。由于红狼数目稀少,它常找不到同类繁殖,只好与北美大草原的灰狼交配,因此,纯种红狼的数量急剧下降。1980年。红狼在野外灭绝,198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USFWS)把经过驯养的狼引入北卡罗来纳州,进行野外放养,至2002年,这些狼已繁衍到50多只。此外,美国还有170多头红狼被圈养。
红狼体长达95~120厘米,尾长25~35毫米,体重达20~35千克。红狼与灰狼相比,体形较瘦小;与土狼相比,头很长,并且它们还长有健壮的腿和大耳朵。红狼的毛粗短,上体主要是肉桂红色和黄褐色,灰色或黑色组成的混合色彩,背部则呈黑色,吻和四肢呈黄褐色,尾巴尖色黑,红狼的眼睛很亮。在冬季,红狼的毛以红色为主。每年夏季,红狼都会换毛。大多数红狼能活4年,也有个别红狼的寿命长达14年。
红狼与同类之间是通过触觉、听觉、身体语言、信息素和发声进行沟通的,这些对红狼交流社会和生殖状态及心情,都有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