薮猫的大小类似于狞猫,体长67~100厘米。薮猫有很长的四肢,长达1米。薮猫全身呈沙黄或红棕色,身上布满黑色的斑纹或斑点,腹部的颜色偏白。在西非的薮猫身上的斑点比较小,斑点也不那么明显,以至于一度被人认为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物种。总的来说,来自湿润地区的薮猫斑点更为精巧,而较为干旱地区的薮猫斑点则比较大。薮猫的尾巴较短,不到身长的1/3,有黑包的环纹装饰。它们的头很小,口吻部位比较长。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薮猫那对大耳朵。薮猫的耳朵长的化置比较高。而且两耳距离也很近,耳背毛色黑白相间。在相对潮湿的树林地带还有周身黑色的薮猫。
由于存在的分歧很多,在人类命名的14种薮猫亚种中,目前,被确定下来的仅有7种。
薮猫同多数猫科动物一样,在晨昏或夜间进行活动。逢到雨季或哺育后代的时候,薮猫白天也会出来捕食。另外,一些地区的薮猫会根据猎物的活动情况对自己的作息习惯适当调整。此时,它们会选择在白天出来捕食。别看薮猫个头不小,它们平常基本只捕捉小动物,例如各种鼠类、兔类、鸟、蛇、青蛙、蜥蜴、昆虫。运气好的话它们也能抓点小羚羊之类个头比较大的动物好好饱餐一顿,因为薮猫虽然生了两对超级长腿,但对草原追逐战并不那么感兴趣,而更愿意利用长腿优势登高望远、攀爬跳跃。它们会飞身跃入空中,用两只前爪用力拍击鸟类和昆虫,或者把鸟类或昆虫按在爪下。在捕捉猎物时,薮猫常常先用爪子连续击打,把猎物拍晕甚至打死,然后才用嘴撕咬。薮猫的大耳朵在捕猎当中自然也起了重要作用,它们需要用那对超强大耳朵聆听草从或地下小动物细微的活动声,分辨这些小动物的确切位置。曾有人发现薮猫埋伏在猎物的洞外。等洞里的小动物刚要出洞时,薮猫就用长长的爪钩把猎物从洞里拖了出来,甩到空中再行捕捉。
薮猫善于划分自己的领地,母猫的领地约有2~9平方公里,而公猫的领地比母猫的大两倍,并可能和母猫领地交叉。公猫之间的“战争”颇具仪式性,非常有意思。通常,公猫会怒气冲冲地面对面坐着,如果某位实在忍不住,把前爪推到对方胸口,另一位则会用嘴回敬这只来意不善的爪子,这样你推我搡,最终升级成全面打斗。不过,很多情况下,这两只公猫还是比较文明的,它们以目光“攻击”对方,长时间地对对方怒目而视,。
薮猫的孕期较长,约为67~77天。每胎产1~5只幼仔(2~3个居多)。4~7个月后,猫宝宝就开始断奶。母猫一般独自抚养孩子,到了18~24个月,等到孩子性成熟之后,妈妈会把孩子赶出自己的领地,强行让它们独立生活。圈养状态下的薮猫最长能活20年。
薮猫有漂亮的外形,身上的花纹也非常像猎豹,奔跑速度也与猎豹接近。
虽然薮猫个头不小,但是它并没有那么强大,薮猫只能捕捉一些小动物,而这些小动物即使家猫也可以捕捉到,这和薮猫较大的体型完全不符合。在猫科动物里,薮猫算是最弱的了。
尊贵的黄虎——金猫
中文名:金猫
英文名:Asian Golden Cat
别称:亚洲金猫、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分布区域:中国东南、西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及苏门达腊岛金猫属于猫科动物,别名原猫、红椿豹、芝麻豹、狸豹、乌云豹。金猫比云豹要小些,体长达80~100厘米。它的尾巴也很长,超过体长的一半。金猫的耳朵短小直立,眼睛又大又圆。它四肢粗壮,体健有力。因体毛颜色多变,名字也不同:全身乌黑的称“乌云豹”;毛色棕红的称“红椿豹”;体色暗棕黄色的称“狸豹”;其他色型的金猫统称为“芝麻豹”。
虽然金猫是热带亚热带动物,但它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因其毛皮较厚,而且长有底绒。金猫一般生活在山区,在云南等地甚至可以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生活。多在较密的山地丛林,或者多岩石的地带活动。同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金猫喜欢单独在夜间活动,白天几乎完全伏着不动。金猫善于爬树,听觉很好,是外耳活动最为灵敏的一种猫类,可以收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极其细微的声音,就好像是“活雷达”。金猫性情凶野、勇猛,因此有“黄虎”之称。它以肉类为食,鼠、兔、鸟和小鹿等都是它的捕食对象,有时,它也盗吃家禽,甚至还袭击羊和牛犊等。传说,在广西民间,曾有“黄虎”跳上虎背,将虎的脖颈咬断。这都说明了它的凶野的本性。
金猫长着棕红或金褐色的体毛,也有一些变种体毛呈灰色或黑色。在其下腹部和腿部,会出现斑点,某些变种在身体其他部分也会有一些较浅的斑点。我国有一种变种,体毛带有斑点,很像豹猫。金猫颜色变异很大,正常毛色为橙黄色,布有美丽的暗色花纹。变异毛色有3种颜色,即红棕色、褐色和黑色。无论怎样变化,金猫的脸型都是一样的,在眼的内上角,长有一道镶黑边的白纹。
金猫除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一般过着独居生活。它的行踪往往很诡秘,因此有关金猫野外种群习性的资料很少。有关研究表明,金猫主要在夜间活动,最近的研究则显示,部分金猫的活动不具有规律性。金猫夜间活动以晨昏时间居多,白天,金猫栖息在树上的洞穴内,夜里下地活动。但是如果是在冬季,金猫也常有白天活动的现象。金猫善于爬树,但多在地面活动,只有在逃避敌害或捕食前后才会爬上树。金猫的活动范围一般在2~4平方千米,每夜行程500~1500米,常把山脊光秃的小山包、岩石或三叉路口处作为排粪处。
金猫主要以各种个头较大的啮齿动物为食,也可以捕食地面较大的雉科鸟类、野兔等动物,还能捕食黄麂、毛冠鹿、麝等偶蹄类动物,但金猫喜欢在地面上捕食,有时也能攀爬到高处。
金猫的繁殖季节不固定,多在冬季发情,春季产仔,妊娠期为91天,每胎产2~3仔,幼仔产在树洞内。如果金猫初生仔短期内全部死亡,它就可以在4个月内再次发情繁殖第二胎。妊娠期为90天,每胎产仔1~3只,初生仔体重约为250克,出生后6~12天睁眼。圈养条件下的金猫寿命可达20年,但其野外种群的平均寿命要更短些。
辟水金睛兽——驼鹿
中文名:驼鹿
英文名:Alaskan moose
分布区域: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
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和身高最高的鹿。驼鹿的体形略像牛,但比牛高大,因背部明显高于臀部,状如驼峰而得名。头大颈粗,吻部突出,鼻孔较大,鼻形如驼。背部平直,臀部倾斜。四肢高大,尾较短。雄鹿头上长着大角,角的枝杈间互相融合,形成侧扁掌状或叶状,雌鹿虽不长角,但在相应部位略有突起。喉部有1个悬垂体,上面生有束状长毛。主蹄大,呈椭圆形,侧蹄细长触地面。
驼鹿栖息在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带、林中沼泽地活动,很少远离森林,但随着季节的不同也会有所变化。春天多在针阔混交林、桦树林、山杨林以及河、湖沿岸柳丛茂密的地区活动,夏天大部分时间在沿河林地、火烧迹地、灌木杂草丛生的河湾、河谷沼地、高草草甸以及旧河床等地带活动,尤其喜欢山涧溪流、多汁植物茂盛的低洼地和沼泽地,秋季大多在林间空地、采伐迹地、林缘或林中沼泽地,以及山地溪流上游避风向阳的地方结群游荡。冬季主要在山地阳坡的杨桦林、沼泽地的柳林灌丛等地活动。严冬时常集成小群在有地下水露出的地方活动。
植物的嫩枝条,是驼鹿最喜欢吃的食物。夏季,驼鹿会大量采食多汁的草本植物,食物种类多达70余种。这些食物主要是柳、榛、桦、杨等的嫩枝叶,占驼鹿全年食物量的43%~68%。驼鹿也吃睡莲、眼子菜、慈菇、香蒲、浮萍、蓬草等。春夏季节,驼鹿喜欢在盐碱地舔食泥浆。休息时开始反刍,吃下的食物会倒入口腔,驼鹿经过细嚼后就会咽入重瓣胃中。
驼鹿角的叉数和其年龄有关。6~8月龄时,驼鹿会生出新角,初生的角称为锥角,为单枝。第三年,锥角会分出2个叉,在其基部,还会出现角盘。第四年分出3个叉,第五年分出4~5叉,第六年以后就不再呈现规律。驼鹿角的长度和重量随着叉数的增加而增加,掌状角面积的增加尤其显著。驼鹿角每年脱换一次,2月中旬至3月底脱落旧角,1个月以后就会长出新角。7~8月,角从基部开始骨化,至9月,角完全骨化,茸皮随着脱落。
驼鹿每年换一次毛。4月初至5月会脱落冬毛。冬毛脱落先从耳、鼻部开始,接着是背部和四肢,这样依次逐渐脱换。驼鹿换毛的迟早会因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膘肥体壮的成年驼鹿最先换毛,其次是幼仔和怀孕的雌驼鹿,老弱驼鹿的换毛时间可延迟到7月中旬。
由于驼鹿的个头很大,所以它在自然界中的天敌很少。狼、棕熊、猞猁、貂熊,都是驼鹿的天地。这些动物会袭击驼鹿的幼仔,年老、患病、体弱的驼鹿也会遭到它们的袭击,特别是刚生育的雌性驼鹿和出生不久的幼仔。健壮的驼鹿勇猛有力,有时甚至可以击败熊、狼等体形较大的食肉兽类。但是,如果是在积雪较深的地方,驼鹿就会行动不便,这时,它也容易被成群的狼等食肉兽类捕食。
刚出生的驼鹿幼仔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达10~12千克,毛色棕黄。全身为白毛的驼鹿,被称为“白驼鹿”或“白化驼鹿”,这种驼鹿十分珍稀,出生的比例约为一万分之一。产仔后雌性驼鹿就会立即站立起来,为幼仔舔干身上的湿毛,幼仔也开始挣扎着站起来,但很快就会摔倒,反复多次后,驼鹿幼仔才能勉强站起。在出生后的6个月内,驼鹿幼仔生长很快。10~14天后,驼鹿幼仔就开始跟随雌兽活动,1个月后会吃草和嫩树叶,驼鹿幼仔哺乳期约为3个半月。1岁以后,它就能开始独立生活,3~4岁时,驼鹿就可以达到性成熟。
冬天因食物匮乏驼鹿经常混到牧民的牛群当中“蹭饭”,驼鹿善于游泳,所以《西游记》中吴承恩笔下牛魔王的坐骑“辟水金睛兽”的生活原型就很有可能是驼鹿。
金毛扭角羚——羚牛
中文名:羚牛
英文名:Takin
别称:扭角羚、牛羚、金毛扭角羚、野牛
分布区域:中国、印度、尼泊尔
羚牛,俗称野牛,又叫牛羚、扭角羚,在中国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国外见于缅甸、印度、尼泊尔和不丹。
羚牛属牛科羊亚科,但它并不是牛,分类上它与寒带羚羊接近,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因它体形粗壮如牛,长210厘米,约重300千克,活像一头小水牛,而头小尾短,又像羚羊,它叫声似羊,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又名羚牛。它长有1对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由于角尖向内扭曲,因此,羚牛又称扭角羚。
我国西南、西北及不丹、印度、缅甸等地,是羚牛的产地。由于产地不同,羚牛的毛色也不同,由南向北,羚牛的毛色逐渐变浅。我国境内的羚牛,全身白色,称为“白羊”,老年个体呈金黄色,称为“金毛扭角羚”。
羚牛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悬崖地带,它是一种高山动物。在高山悬崖上,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海拔越高条件越恶劣,气候也愈冷。可是羚牛并不在乎,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羚牛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就像走平地一样。羚牛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冬天的严寒。虽然羚牛不怕寒冷,但是却惧怕炎热。当夏季气温接近30℃时,羚牛每分钟气喘次数可达100次以上。
在野生动物家族中,羚牛也算得是庞然大物了,看上去“牛气”十足、桀骜不驯的它性情却十分敦厚,从不主动挑起什么事端。为抵御大型食肉动物的侵犯,它们常常群居在一起,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时达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每群都由一只成年雄牛率领,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羚牛行进时,一般都是青壮雄牛走在群体外围,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弱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一旦遇上别的牛群。它们便于“改换门庭”以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或夺头牛之位,或多占“妻妾”。而达此目的的惟一方式就是决斗雄牛的这种“背叛”与“上进”行为,对羚牛种群的繁衍生息具有重要的遗传学意义。至于结果,自然是“胜者王侯败者寇”,落败的雄牛将被驱逐出群。若找不到新的愿意收留它的同类,就只能离群索居、踽踽独行于危机四伏的莽林,成为食肉猛兽美餐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羚牛所食的植物种类多达百种,这些植物种类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具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的困扰。它还喜爱舔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