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对洋人调查中国地质的结论也从不轻信盲从,而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德国人李希霍芬曾盲目乐观地妄言:“山西真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在世界的销路来说,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丁文江实地工作后发现,山西的煤的确很多,而铁却不然,正太路附近铁矿最厚的矿层不超过0.6米,且厚度不稳定、不规则,经济价值不大。这实际就是今天所谓的“古风化壳型”的“山西式铁矿”。他根据事实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纠正了洋人的错误。
30.李四光反对“贫油”说法
李四光是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他对我国石油的发现,也有一定的贡献。
关于我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一些地质学家抱有悲观的看法。美孚石油公司曾派出一个钻井队,在陕西北部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收获不大。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到中国调查地质,回国后写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部分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1928年,李四光写报告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开。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地质部从四川、青海、陕甘宁调集队伍,加强松辽找油工作,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个钻井中,首次找到了油砂岩层。
1959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附近,“松基三井”钻出了工业油源。这时正是新中国建立10周年前夕,为了纪念这个在祖国工业史上值得大庆的日子,大同镇被改名为“大庆”,整个待开发的储油构造带圈定的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31.翁文灏创下多个中国第一
翁文灏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对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翁文灏创下多个中国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是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是矿物学第一本专著《中国矿产志略》的作者;是第一张彩色中国地质测量图的编制者;是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是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专著的作者之一。1920年,甘肃发生8.5级地震,翁文灏是第一名考察研究的中国学者,事后出版中国地震区分布图,是中国首张地震区划图。中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也是在他的主持下,于1930年在北平西山建立。
同时,翁文灏还是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大会的代表;是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学者;是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是“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岩和金属矿床的区域成矿理论的首创者。
翁文灏在中国和海外学术界皆享有声誉,英国伦敦地质学会授予其荣誉会员,美国、德国、加拿大各地大学及研究机构亦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学位或职位。
32.竺可桢创办地学系
竺可桢是著名的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两岁便开始认字,学习十分勤苦。上学时,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听到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
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完成学业后,竺可桢回国了。他应聘到武汉高等师范学校执教,而后又转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校不久发展为东南大学。
在东南大学,竺可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并亲自编写了地学授课讲义《地学通论》。竺可桢创建的地学系,含地理、气象、地质和矿物四个专业,注重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强调实验室和野外考察实习相结合,提倡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生翻译国外有关著作。由于竺可桢办学思想明确、方法得当,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地学家。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33.埃拉托斯特尼丈量地球周长
埃拉托斯特尼,希腊著名的地理学家,被称为“地理学之父”。公元前236年,托勒密三世指定他为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和馆长。
有一天,他从图书馆的一本手抄本里读到这样—段话:在南部边疆西因前哨靠近尼罗河第一大瀑布的地方,在6月21日正午,直立的长竿在地面上没有投下阴影。在夏至那天,也就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接近中午的时候,圣堂圆柱的阴影越来越短,最后在正午消失掉。这时,太阳从头顶上直射下来,在一口深井的井水里可以看到太阳的倒影。
这样的观察是很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长竿、阴影、井里的倒影、太阳的位置——日常生活中这样简单的事情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但埃拉托斯尼是一个科学家,他当即想到做一个实验,实地观察一下亚历山大的直立长竿是否在6月21日正午会在地面上投下阴影。结果,他的实验证实;长竿在地面上投下了阴影。
埃拉托斯尼自我思忖:为什么在西因的长竿不投下阴影,而同一时刻在北边的亚历山大的长竿却投下明显的阴影呢?他认为唯一可能的答案是:地球的表面是弧形的,而且弧度越大,阴影长度的差别就越大。
阳光照射到地球的时候是平行的,长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不同,它们在地面上投下阴影的长度也就不同。就投在地而上的阴影长度的差别而言,亚历山大和西因之间的距离必定是它们在地面上的偏差角——约7度。也就是说,假如将长竿插入地心,它们就会在那里相交成7度角。7度相当于整个地球圆周360度的1/50。埃拉托斯尼知道亚历山大和西因之间的距离约800公里,因为他雇人步测过。根据这些数据,他计算出地球的周长。
虽然视距的确切长度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但是,现在的科学家普遍认为他推断出的距离应该在39690千米到46620千米之间,与地球实际周长十分相近。
埃拉托色尼巧妙地将天文学与测地学结合起来,精确地测量出地球周长的精确数值。这一测量结果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确是了不起的,是载入地理学史册的重大成果。
34.迪亚士与好望角
在世界地图上,非洲大陆就像一个大楔子,深深地嵌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这个“楔子”的最尖端,就是曾经令无数航海家望而生畏的“好望角”,它由葡萄牙航海探险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发现的。
1487年8月,迪亚士率领一只由3条船组成的探险队出发,目的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打开一条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亚士率船队离开里斯本后,沿着已被他的前几任船长探查过的路线南下。过了南纬22°后,他开始探索欧洲航海家还从未到过的海区。
1488年1月初,迪亚士航行到达南纬33°线。2月3日,他到达了今天南非的伊丽莎白港。迪亚士觉得自己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线。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他让船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3天后,他们来到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据传,当时狂风暴雨,所以,迪亚士将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将它改名为“好望角”,意为驶过此海岬,即可能抵达印度,成功在望。
35.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市,早年就立志航海。后来,他得到父亲的支持,加入舰队出海。
1492年8月,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率领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过艰苦航行,10月12日,他终于发现了陆地,然而,这并非哥伦布寻找的东方印度,而是人们闻所未闻的美洲。阴差阳错,试图打开西方航道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震动了整个欧洲。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之后,回到西班牙。在一次欢迎宴会中,忽然有人高声说道:“我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件事不值得这样庆祝。他不过是坐着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一块大陆而已。任何一个人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行,都会有这个发现。”宴会席上顿时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
哥伦布笑着站起来,顺手抓起桌上放着的熟鸡蛋,说:“请各位试试看,谁能使熟鸡蛋的小头朝下,在桌上站住?”大家都拿起面前的热鸡蛋,试着、滚着、笑着,但谁也没把它立起来。哥伦布拿起熟鸡蛋,把尖头往桌上轻轻一敲,那稍微碎了一点壳的蛋就稳稳地立在桌上了。那人高叫道:“这不能算,他把蛋壳摔破,当然可以站住。”这时,哥伦布正色说道:“对!你和我的差别就在这里,你是不敢摔,我是敢摔。世界上的一切发现和发明,在一些人看来都是简单不过的。然而他们总是在别人指出应该怎样做以后才说出来。”大家听后,报以他热烈的掌声。
不久后,他又进行了3次航行,先后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为了纪念哥伦布,美国、加拿大和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将10月12日命名为“哥伦布日”。
36.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是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他先后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航海探险。
1519年9月,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领一支由5艘帆船200余人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港起航,开始了环球航行。
麦哲伦率领船队渡过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火地岛,历经千辛万苦,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这时,船队已处于缺粮断炊的困难境地,水手们忍饥挨饿,用桅杆上的牛皮充饥。由于日晒、风吹、雨淋,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
在途径菲律宾群岛时,水手们与岛上的土著人发生冲突,麦哲伦受伤身亡。最后,这支船队只剩下一艘船。这艘船的水手取道南非,渡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越过佛得角群岛,于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塞维利亚港,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他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以及他顽强拼搏的精神。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需要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37.地图发展史上的划时代人物墨卡托
墨卡托是16世纪的地图制图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和地理。1552年以后,他一直侨居德国。1564年,他被任命为宫廷“宇宙学者”。
墨卡托一生致力于地理制图。先后绘制“巴勒斯坦地图”、“世界地图”和“佛兰德地图”。他制造了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天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