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百万点,争做姚喜珍”。18年,第一工厂的焊工们纷纷自加压力,日日改写着无泄漏记录。自开展“全省学春兰,我该怎么办”的讨论后,焊工们更是自觉地“跳出合格争优秀”,步步紧逼标兵线。新焊工张明初上岗时感到手不应心,请教姚喜珍,悟出“先吹气,再跨管,后焊接”的门道。女焊工朱兰英拜姚喜珍为师,班前班后常讨教,甚至瞅住实际请师傅“开小灶”,硬是掌握了“要和扶焊工协调动作”的秘诀。
由此可见,一旦众人形成合力,其效果将是非常的惊人。真可谓,人心齐泰山移。个人把自己同集体一心一意地联系起来,使集体具有了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对于公司的命运和利益,大家都一样关心,无论是公司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把公司当成家的人才具有一种同舟共济的协作性。那种只想个人冒尖,不善于合作的人,很难做出大的成绩,即使取得一时的成功,也会因此造成失误。而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宽容、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
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
良好的习惯,积极地心态,敬业的态度,不懈的个人努力,让平凡的自己走向成功,让成功的自己走向卓越。
工作一直都是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促进了人类感情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个工作着的人会更有责任感、自尊、目标和动力。在工作中,他学到了新的观念,提高了技能,发现了自己潜在的天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友谊;在社会中找到了尊严,实现了自我价值,找到了有意义的人生定位。即使无法实现自己的全部潜能,劳动者也追求发挥自身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一个人需要有目标感和满足感,他需要归属于某个团体,用自己的产品来得到他人的肯定或至少感到自己因工作而受到尊重和欣赏。
中国人希望在工作中能够“被人尊重”,而对工作条件一点都不挑剔,只是特别希望能够从事有意义与成就感的工作,能够有足够的自由与影响力来把工作做好?还是特别看重通过工作所获得的回报,包括物质上、精神上等各个方面的回报?这个问题的回答揭示了中国人最期望在工作中得到“什么”。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中国人在工作中都希望“能够被人尊重”、“自己在工作方面能够有影响力”、“工作对个人成长有帮助”、“工作上有成就感”、“工作能够得到认可”。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在工作中最看重的并不是“薪资”、“福利”等外部回报,也不是“工作稳定”、“工作环境”等外界条件,而是一些“内在的回报”。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生来就有“做伟人”的欲望。“做伟人”其实就是“成功”的集中表现。弗洛伊德之后的一些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得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不论民族、文化、历史、家庭、性别和年龄,人天生就有爱受赞美、喜受人尊重的强烈愿望和倾向。这是“人”的共性。
因此,可以这么说,成功的渴求与生俱来——因为成功是获得赞美与尊重最有效的途径。正如美国的约翰·杜威所认为,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以至于有些罪犯自述,他之所以纵火、杀人,就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他,亲眼目睹别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如同五雷轰顶,那是他最感满足的时候。这当然是个极端的反例,但追求成功是人类的本能。
要有一种人为成功而来,也为成功而活的豪情。绝大多数人能坚忍不拔地走完人生的历程,就是因为成功的渴望始终存在。把它称做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责任也好,任务也好,总有企盼和牵挂,总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则心有不甘,难以瞑目。
成功意味着富足、健康、幸福、快乐、力量……在人类社会里,这些东西总能获得最多的尊重和赞美。
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贫富贵贱,有谁会站出来说,我不想成功,我不愿成功?!
成功可以让一个人享受胜利的喜悦,可以拥有富足的财富,拥有众人崇拜的目光,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你成功了,你会拥有很多,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那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同时更需要一点一滴去积累的精神。
人们往往用仰视的目光和心情面对一个成功的人或在成功路上追求的人,却不知道他们付出的艰辛。
你或许听过埃米尔·库存埃的公式,它在形式上堪称一种理想的公式,符合我们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每一天,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变得越来越完美。”这个公式是正面的、渐进的、简短而扼要的,而且可以为所有的生活层面带来莫大的利益,如果你能时刻遵循它,它的强烈效果将不断为你带来惊喜。
在工作中打造卓越的自己,每天都要问自己:“我今天该做什么才能使自己更有价值呢?”,“我做什么才能使自己从优秀走向更卓越呢?”不要只看目前的处境,而要看你将来可能的发展。这样自然就会想出一些发挥潜在价值的特殊的方法。
任何一个不相信自己,而且未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人,都可以说是向自己偷窃的人。要学会接纳自己,认识真正的自己。真正从本质上去提升自我价值。
吕蒙是三国时东吴将领,英勇善战。虽然深得周瑜、孙权器重,但吕蒙十五六岁即从军打仗,没读过什么书,也没什么学问。为此,鲁肃很看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草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足与谋事。吕蒙自认低人一等,也不爱读书,不思进取。
有一次,孙权派吕蒙去镇守一个重地,临行前嘱咐他说:“你现在很年轻,应该多读些史书、兵书,懂得知识多了,才能不断进步。”
吕蒙一听,忙说:“我带兵打仗忙得很,哪有时间学习呀!”
孙权听了批评他说:“你这样就不对了。我主管国家大事,比你忙得多,可仍然抽出时间读书,收获很大。汉光武帝带兵打仗,在紧张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手不释卷,你为什么就不能刻苦读书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十分惭愧,从此后便开始发愤读书补课,利用军旅闲暇,遍读诗、书、史及兵法战策,如饥似渴。功夫不负苦心人,渐渐的,吕蒙官职不断升高,当上了偏将军,还做了浔阳令。
周瑜死后,鲁肃代替周瑜驻防陆口。大军路过吕蒙驻地时,一谋士建议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高,您不应怠慢他,最好去看看。”
鲁肃也想探个究竟,便去拜会吕蒙。
吕蒙设宴热情款待鲁肃。席间吕蒙请教鲁肃说:“大都督受朝廷重托,驻防陆口,与关羽为邻,不知有何良谋以防不测,能否让晚辈长点见识?”
鲁肃随口应道:“这事到时候再说嘛……”
吕蒙正色道:“这样恐怕不行。当今吴蜀虽已联盟,但关羽如同熊虎,险恶异常,怎能没有预谋,作好准备呢?对此,晚辈我倒有些考虑,愿意奉献给您作个参考。”
吕蒙于是献上五条计策,见解独到精妙,全面深刻。
鲁肃听罢又惊又喜,立即起身走到吕蒙身旁,抚拍其背,赞叹道:“真没想到,你的才智进步如此之快……我以前只知道你是一介武夫,现在看来,你的学识也十分广博啊,远非从前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通过自己平日的不断积累,学习,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武将,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打造,从一名优秀的武将成为了一名文韬武略的卓越军事家。
成功不是一个点,而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并不是当上总经理的时候才成功。当副总经理的时候不成功吗?此一时的成功,必因彼一时的行动和成就。成功是一个永不言败的追求过成,从普通到优秀,从优秀走想卓越的过程。
人常说知足常乐。也许达成一个目标,就该永享成功,不必再进取拼搏了。其实,人是不会知足的。虽说是“大厦千间,夜眠七尺;饮水江河,不过满腹”,但放眼世界,百万富翁想当千万富翁,千万富翁想成亿万富翁,亿万富翁又在角逐《财富》排行榜的头把交椅……有谁曾停止过对“成功”的疯狂追逐?越成功的人,成功的目标越大,对成功的欲望越强烈——“不知足”恰恰又成了人类前进的动力,哪一天知足了,前进的脚步便停止了。按照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论,人因不满足而痛苦,于是拼命追逐,一但满足后,又倦怠无聊——又不满足了,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逐。人类发展正是在不知足、知足的矛盾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因此,成功与生命共存。
成功无止境,永不言败,在实践中锻造自己,让今天优秀的你成为明天卓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