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避免危险训练前给宝宝穿着柔软轻便的衣物,同时,要把周围的物品收拾好,特别是大头针、图钉、小钉子等尖细的危险品要拿开,以免发生意外。应选择较硬的地面或床面进行练习。
②双腿训练开始时,宝宝只会用腹部贴在地面上蠕动,借助手臂的力量匍匐前进,两条腿无力地拖在后面使不上劲,动作很不协调。这时应着重训练宝宝两腿的运动能力。你可以让宝宝趴在床上,可用一条毛巾放在他的腹部,然后提起腹部,轮流将他的左右腿交替向前推进,如此反复多次。
③玩具引诱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让宝宝呈俯卧姿势,在他的前面放一个玩具,引诱他爬过去取玩具。开始时,可以扶住宝宝的小腿,或用手托住脚掌,左右交替地弯曲其膝关节,助其向前爬行。例如:妈妈在婴儿前面摆弄会叫或会响的玩具如小鸭子、小熊打鼓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并不停地说:“宝宝,小鸭子叫了(或小熊敲鼓了),快来拿啊!”爸爸在身后用手推着婴儿的双脚掌,使其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动身体,接触到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帮助,训练婴儿自己爬。
④手脚训练能够用手膝爬行后可以实施下一步训练计划,让宝宝膝盖离地,两腿蹬直,用手和脚撑地向前爬行。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让宝宝趴在床上,用您的双手抱住他的腰部,使其双手支地,两腿蹬直,膝盖离地,慢慢向前爬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即可放手让宝宝自行爬动。您可以拍手或拿着玩具在前面引逗,鼓励宝宝爬动。注意饮食后不宜立即练习,每次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为10分钟左右。
贴心小叮咛:一般而言,宝宝在6~8个月大时,会发展出匍匐式爬行或以单手或双手向前驱动的移行行为,两下肢伸展在后的海豹式爬行。
不过这种爬行方式,可以是一般正常婴儿所采用的第一种前驱行为,也可能会发生在中度至重度的下肢麻痹儿童,通常如果超过9个月大的宝宝,只出现这种移行模式,就可能是异常,家长必须特别注意。
2.宝宝走路摇摇摆摆
初学走路的宝宝走路姿势总是有点怪,但是有的宝宝学会走路之后,姿势仍然不好看,摇摇摆摆的。对此妈妈就要加强注意,必要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看是不是有什么疾病。有些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宝宝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髋关节脱位会导致宝宝走路姿势难看
有的宝宝走路脚尖朝里拐,有的宝宝走路左右晃,有的宝宝走路重心不对,像是一条腿使劲,这样的宝宝很可能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如果妈妈没有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发现宝宝的问题,那么到了学步时或开始独立行走后,就会出现走路姿势不好看,摇摇摆摆,还容易摔跤。一侧的髋关节脱位时,会出现两个下肢的长度不一样以及逐渐明显的摇摆步态;当两侧髋关节都有脱位时,走路的时候就会出现屁股明显向后突出,同时身体向两边摇摆幅度很大,很像鸭子走路一样,医学上称之为“鸭步”。此时,往往有很多妈妈误以为宝宝患上了“佝偻病”、“O形腿”,于是为宝宝大量补充钙制剂、鱼肝油制剂等。可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宝宝的走路姿势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这时候才去请宝宝骨科医师诊治,因而耽误了极好的治疗年龄和时机,给宝宝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所以,一旦发现宝宝走路姿势不好看,就要警惕是否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家长或医生千万不可疏忽、大意,更不能简单的当做佝偻病、“O形腿”去治疗。最好找一位宝宝骨科专科医生检查,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培养宝宝好的走路姿势
①指导宝宝观察成人的走路姿势,让宝宝知道正确的走路姿势看上去很美观,使宝宝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需求。
②让大一点的宝宝做示范动作,并说明要领:“上体正直,上下肢自然协调地走。”
③成人可带领宝宝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念儿歌做游戏进行练习。
“来来来,大家来排队,快快快,跟着朋友走。”每次游戏的时间不能太长,以防宝宝乏味和过分疲劳。成人要及时对宝宝进行鼓励,让宝宝用愉快的心情参加练习。
成人在带领宝宝练习时,要用正面、积极的方法进行诱导,切忌采用单调、重复、强硬的手段。
(3)宝宝走路姿势要重视
①走路总是跌跌撞撞宝宝会走已经有1个半月了,可他为什么还总是跌跌撞撞的?一直到1岁半,这都是完全正常的。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3~6个月,宝宝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脚步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宝宝会经常摔跤!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不过,到了2岁左右时,如果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他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毛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的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
②走路像螃蟹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的宝宝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宝宝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1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③走路像个鸭子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宝宝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炼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宝宝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蹬三轮或两轮小轱辘童车,宝宝脚底弧度会更快地形成。如果你觉得宝宝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宝宝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宝宝的手,让他踩滚桶;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
婴儿平足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婴儿是弓足,很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④走路像西部牛仔他的双腿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2岁前,如果他的双腿像个括号,你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给宝宝的双腿打上石膏,来帮助矫正宝宝的双腿。但这要在确诊的情况下,由医生来操作进行。
⑤夹着大腿走路双腿呈现“X”型,一般在不愿意走路(走不了长路,稍走点路就嚷嚷着要抱)、不好动的宝宝中较为常见。有些人不友好地称之为“大屁股综合征”。有时,这种姿势是缺少肌肉负重锻炼。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贴心小叮咛:为了应付日常生活,要慢慢训练宝宝走的距离和速度。训练跨门槛儿,慢慢加高和增长宽度,以后上矮台阶,再在真台阶上把着扶手上下练习。一般有痉挛性的宝宝,妈妈拉手走时,硬拉或提的过度都不利宝宝步行。
3.宝宝睡姿不端正
很多宝宝喜欢趴着睡觉,也有的宝宝睡觉特别不老实,总是动来动去的,甚至睡到半夜会自己坐起来或换一头再睡,妈妈们总是担心宝宝这种睡觉姿势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希望能够让宝宝养成一个良好的睡姿。
(1)宝宝右侧卧姿势睡眠最合理
宝宝睡眠的姿势同大人一样,有仰卧、俯卧和侧卧等几种。从医学的角度看,侧卧对宝宝的身心健康最有利。侧卧最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侧卧时脊柱略微弯曲,肩膀前倾,两腿弯曲,双臂也自然放置。全身的肌肉会处于最大的松弛状态,使宝宝能安然入睡。如果采取右侧卧则更合理。
对于消化道功能还未健全、吃奶后容易回奶的宝宝来说,侧睡还可以使回奶吐出的呕物不易进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在右侧卧时,宝宝的心脏不会受到压迫,位于右上腹部的肝脏也能得到较多的血液。同时,这种右侧卧的睡姿,还能帮助宝宝胃内食物向十二指肠运送,使消化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世界医学研究人员表示,趴睡已被证实为婴儿猝死症的主因之一,不过家长应注意的是平时不习惯趴睡的宝宝,更不该让宝宝有趴睡的机会,因为刚改为趴睡的宝宝死于婴儿猝死的概率不小。冬天是婴儿猝死的好发季节,家长应多注意,应多关照宝宝的睡姿,可别因宝宝趴睡较舒服,就让宝宝趴睡,酿成遗憾。
(2)宝宝各种睡眠姿势优缺点
在注意克服不良睡前习惯的基础上,要想睡得香,还需让宝宝养成以下正确习惯:要坚持定时上床,定时起床,持久下去就会形成睡眠节奏或规律,即人们常说的生物钟;要注意睡眠环境,卧室应保持昏暗,光线不要太亮,安静舒适,室温最好保持在18℃,空气流通。
①仰卧宝宝仰卧睡眠,妈妈可随时观察宝宝的脸,若口鼻有分泌物可马上处理,四肢可灵活活动,口鼻较不易被外物遮盖而影响正常呼吸。
但这种睡眠姿势宝宝没有安全感,万一溢奶容易回流,阻塞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险。胸腹部皮肤容易散热,宝宝容易着凉,应注意盖被子。
②俯卧俯卧睡眠的姿势,宝宝较有安全感,而且容易熟睡,不容易溢奶,有助于胃的排气,使头形及脸形美观。但不易观察到宝宝的异状,无法马上处理。而且会使宝宝体温较高,容易流汗,四肢活动也不方便,婴儿头颈无法抬高,如有呕吐导致阻塞口鼻时容易影响呼吸,甚至造成窒息。
③侧睡这种睡眠姿势的优点是宝宝呼吸较顺畅,可减少睡觉时的打鼾声,可减少呕吐时被分泌物呛到。右侧睡还可避免宝宝呕吐及溢奶的发生。但不容易长期维持此一姿势,而且左侧睡容易导致呕吐或溢奶。
(3)如何改变宝宝的睡姿
如您想改变一下宝宝的睡姿,可以试着在小床的旁边挂上小玩具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正常情况下,两眼的动作在大脑皮质融合功能的作用下,视线始终注视着目标。看近的物体时,两眼视轴汇聚;看远的物体时,两眼视轴平行,保持良好的双眼单视。如果维持眼球正常位置的平衡失调,就形成斜视。
视轴注视目标的一只眼称为注视眼,另一只视轴偏离目标的眼称为斜视眼。
一般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斜视。您可以转移宝宝的视线,减少宝宝盯着看的时间。
4.宝宝不肯迈步走
有的宝宝早早就学会走路了,可是有的宝宝却迟迟不肯迈出第一步,让妈妈们担心不已。其实宝宝走路晚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要妈妈了解了这些因素并对症下药,就能够让宝宝早早迈出稳健的步伐。
(1)宝宝走路晚的影响因素
宝宝开始走路的年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开始走路的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正常宝宝走路的年龄为1岁至1岁3个月,个别的宝宝可早到9个月,晚至1岁半或更晚。一般来说,走路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没有合适的走路条件宝宝学走路的时候正值冬季,衣服穿得太多,行走不便,影响了宝宝的行走锻炼;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宝宝快2岁了还穿着纸尿裤,同样的道理,长期穿纸尿裤也会影响到宝宝的走路练习。
②妈妈没有积极训练在宝宝的动作发育中,家长往往认为动作发育是水到渠成的事,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到时就自然会行走了,因而未给予积极的训练和辅导,因此这些宝宝的翻身、坐、爬等动作也往往晚于同龄的宝宝。
③疾病原因宝宝患有一定的疾病,如脑发育不全、脑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等。这些宝宝往往同时有神经系统和骨骼形态的异常,如智力、语言、动作发育晚于同龄儿,四肢松软或强直,站姿与其他宝宝不一样等。
(2)妈妈要协助宝宝走路
宝宝放开手自己走的第一步,无疑是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家长们最兴奋期待而永难忘记的场景。但是,在等待这一刻来临前,期待中满怀焦虑之情,亦是颇为煎熬的,尤其当周围朋友们的宝宝在较早年龄时便会走路时,更令有些家长不易释怀。以下我们提出几个重要原则与观念,也教导家长如何协助宝宝走路。
每一位宝宝的发展表现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独特表现,独自走路当然也不例外。当这一天到来时,与宝宝的智能、体能大小以及家长的尽职程度都没有关系。宝宝们不会“故意”晚学会走路,而家长也不能加速宝宝学走路的速度。因此,我们首先提醒的是,不必过于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宝宝是否有适宜的独自行走的反应表现。
①大部分宝宝在12~14月时学会走路大多数学者专家都认为,约50%宝宝在11.5个月时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时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时自行走路。
当然在这长达半年之久的期间当中,宝宝们的表现差异甚大,有的在前一天还是“爬虫类”,隔一天就变成“北京猿人”;有的则虽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会走的自由与乐趣,老是要大人带他出去走动。
家长们要牢牢记得,这一范围并非金科玉律,因为每一位宝宝仍有其独特发展时程表,只是仍然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范围罢了!只要没有不当的外因阻碍宝宝独自行走,便不必过分担心;但若已过18个月大,还无法独自走路,就应尽快找专家医师们咨询,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