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多观察
我们每天不知“看”了多少事情,外表看来,似乎很仔细,但是认真想想,好像又没什么印象了。
你可以测验一下自己的观察力,比如说左右邻舍的住所,到底有多少人家?房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院子里有什么花?……
你可能已经住了很久了,每天看了好几次,但是你能确切地说出几点呢?
从今天起,应该把“观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目光所及的事物,都以“观察”的眼光训练自己。
如果你能有恒心地持续一个星期,你一定会吃惊——原来你已忽略了那么多的人生乐趣。
集合五官
我们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五大器官,用在记忆方面,大概只需视、听两个器官而已。一个记忆力强的人,他能善用五官,敏锐的观察四周。
触觉能告诉我们构造粗、滑等情形,味觉能辨出甜、酸、咸等味道,嗅觉能闻出香、臭的东西。像这些感觉,如果能详尽地记录下来,我们的记忆力,一定会得到相当的改善。
2.创新灵感的产生至关重要
创新思想改变世界。创新决定每一个公司的成就,每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文明世界的国家都是凭借着创新的力量,还有把它们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而称冠全球的。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罗马、英国、美国,都是基于不同时期创新思想的力量而有了灿烂的文明。
一、创新的力量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想法,所有伟大的发明,很明显地有一个共同点:都来自于人类的大脑。就像大脑有不可思议的储存信息的能力一样,它也有一个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帮助弱小的雅典进入了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即使那是十分有限的民主。
牛顿的卓越的新发现以及17世纪英国科学黄金时代的到来为英格兰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亨利·福特的独特而新颖的成批生产原则奠定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的重大突破。
卢瑟福的才思迎来了原子时代。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政府所需要的经济理论,然后改变了社会。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并且使电力遍及世界。
当雷·克洛克第一次光顾迪克和莫雷斯·麦当劳在加利福尼亚的汉堡包酒吧时,还只是一个中年的牛奶搅拌机销售商,他采用了他们的基本理念,并把它与其他东西拼合,结果带给世界的却是最大的快餐连锁网。
比尔·盖茨是美国首富,主要是因为他和同伴保尔·阿伦有一个要把计算机放到每张办公桌上以及每个家庭中去的梦想。
在欧洲,两个最富的人的成功应归功于他们的父亲理查德·劳辛。当他看着他的妻子在做香肠时,他对她如何将肠衣剥开加入配料变得很有兴趣,由此产生了用纸盒装牛奶的方法,直至今天他的继承者每天还在收取数百万只牛奶包装盒的专利使用费。
二、创新的技巧
整个社会,都要求我们发挥创造力,不论是公司行号、工厂,都是发挥创造力的有利环境。利用经营学、行为科学,提高创造性的政策和有效的条件。
要养成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我能够做那些事”,不论面对任何问题,一定先确认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的积极想法。
一位某经营管理顾问,曾经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对上课的学生们说:“你们当中有几个人,认为最近30年内,能够废除监狱制度?”
碰到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愣住了。过了好半天,才有一位学生抗议:“老师,你是说要把杀人犯、小偷、诈欺者,全部释放出来吗?假如这样做,你认为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有个学生说:“假如废除监狱制度,社会一定是一片混乱……”这时又有人反应:“不可废除,因为人性中天生就有一种犯罪性……”
这时候,台下一片热闹的讨论声,约莫十几分钟后,这位讲师才说:“各位,到目前为止,大家已经讨论的差不多了!请哪位代表起来说说看?”
起初又是一阵沉默,大家才又窃窃私语:“如果能设置预先防犯机构,那么监狱制度或许可以废除。”
又有人提出意见:“如果要实行这种制度,应先消除贫困,或是从矫正种种罪犯开始着手……”
学生们掀起一阵讨论热潮,气氛也就愈来愈热烈。
这个实验,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如果觉得某件事不可能完成,那么你的心必定朝着“不可能”的方向走去。但是反过来说,你的心认为可以完成,情形就完全改观,由这个实验得到证明。
“相信我一定能够完成”的这种心理,就是开拓、创造、解决路程的起步。如果深信无法完成,就形成破坏性的想法,那么事无大小,永远没有成功的时候。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创新是左、右大脑半球共同的劳动成果。脑科学家发现,左、右脑半球有一定的分工,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左半球长于分析思维、习惯思维、抽象思维,而右半球长于综合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
创新既需要发散思维开拓道路,又需要收敛思维把握方向;既需要形象思维的直觉,又需要逻辑思维的推理。它需要的不是单个脑半球的专长,而是需要左、右半球的互补和合作。科学史、艺术史、军事史、创造史中大量的创造者的创新实践表明,只有保持两种思维的良好的张力,才能取得较大的创新成果。
对于创造来说,单个的大脑常常不够用。利用外脑提供思路,是提高创造能力、促进创新思维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水击产生涟漪,石击爆发火花。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会激发创新的思维;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会萌发新的智慧。
发明家在构想洗衣机的发明时,曾借助了“头脑风暴”来激发创新思想。主持发明工作的人邀请一有些相关的人来激发新思维。他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将物体与物体分离?因为洗衣也是一种分离。
会上有人说,过滤是一种分离;有人说,轮船离开码头,是一种分离;有人说,用水冲刷沙子,沙子冲走了,留下了金子,这也是一种分离;还有人说,用化学试剂洗刷烧杯上的污垢,是一种分离……这种思维的共鸣激发了新思想。
洗衣机的发明,正是通过对在思维的共振中激发出来的新思想火花的选择、综合而成的。
一个新想法往往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
想想遍布世界的上千本不同的食谱,每一本书中的每一种烹饪法都是已有配料的不同的组合。
每一个方面的突破——无线电、电视、内燃机——都是老东西的新组合。一个单柄浴室龙头至少组合了三个“老的”成分:热水、冷水,还有一个混合阀。
尼龙和其他“新的”合成纤维是已经存在几万年的分子的新的组合。尼龙是炭分子的重新组合。
因为一个想法是旧的成分的组合,所以最杰出的创新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60年前,制衣业只用羊毛、棉布和丝绸这些基本的面料。然后华莱士·考劳什在1935年合成了尼龙。今天,我们可以先确定想要的服装,然后生产出纤维并混合起来创造它。很多家庭讨厌缝补袜子,所以科学又创造出了一种尼龙和羊毛的混合物,给了我们兼有两者的好处。这又是一种老的成分的新组合。
疲倦于烫衣服的母亲想要那种晒干了没有皱痕的衬衫,科学就创造出了涤纶。有时髦意识的妇女喜欢尼龙的舒适特性,但又依恋羊毛的松软,所以科学家通过天然的成分的重组创造出了丙烯酸系纤维。
彼得·杜拉克用一种生动的方式具体化了这项富有创新精神的技巧,他称它是“有系统有组织地跳进未知”,“它不是建立在编织自己已有知识上的,而是组合自己未知的东西。”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技巧并不在大多数的学校中传授,尽管在很大的程度上它们是通向未来的钥匙。
三、创新的捷径
大部分的创造力,须要外力和长久的用心,才能寻找出来。这些构想,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察觉而已,它须要用“心眼”来看!下面列出几个问题,可以锻炼你的想象力,你就把自己当作是“创新的工厂”吧!
你是否为了要思考,腾出特别时间?
你或许认为,这是当然的事,何必要问呢?但是真正为了“思考”,而特别腾出时间,恐怕不多吧?假如你能每星期至少一次,不为日常事务打扰,留一点时间慢慢思考,在这段时间里,过去认为“简直无法想象”的事情很可能就会豁然贯通。
你是否不断地更新、突破既有的构想?
对于特定的问题,集中注意力,并且从各种角度去探讨,尽量使想象力“飞跃”起来。起初,你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是仔细连结之后,又会发现新的东西。
“非常好的决策方式”,往往是从精神游戏产生出来的,不过,重要的一点,就是片刻不离问题的核心。
要让思考力活跃的另一途径,就是面对问题,阅读各种参考书籍,然后再向着问题,探讨有关联的各种问题。
你是否能培养出强烈的好奇心呢?
对于周围所有的新事物,都要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思考力的泉源,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集中注意力,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一位在某印刷厂,担任经理的人,说出他自己的经验:
“我每天上班,都尽量不走相同的路线。中午进餐,也尽量不到同一家餐厅。”
“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但是所有的新事物,都深深地刺激着我,使我的头脑不断的翻新、活跃。”
的确,不要每天用同一种步调,不断尝试新方法,一定可以启发创造力的。
你是否想学习想象力的收集方法?
从各种角度收集、处理、归纳,让它们产生连锁反应。就和收集邮票一样的热衷,假以时日,一定有可观的成果。
这么一来,不但能培养新的想法,想象力也会不断地丰富起来。
你满于现状吗?
如果满足于现状,如何能有所改善呢?时常训练自己,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察,想要作这种训练,就要对于自己所做的事,都以“疑问”的眼光来看,尤其是对于惯例,“认为当然的事”,更要存有疑问的态度去思索。
有些偶然产生的构想,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仔细想想,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不要放弃要求更好的心情,注意时常向前迈进一步。
虽要事事存疑,但对于旁人的新构想,不要一味地挑剔,应该和对方一起讨论、研究,并且积极地参与。这么一来,原本不太实用的构想,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能融合别人的精髓吗?
一位百货公司的董事长,招待一些朋友去参加他举办的宴会。赴宴的人心里都在想,其他客人大概是他的一些同行吧!
但是出乎意料的,来宾都是一些有名的大学教授、作家、大众传播业者、医生、律师、或者是家庭主妇等等。似乎找不到一位同行,大家都非常诧异地去请教这位董事长,他笑了笑,然后解释说:
“我和我的同行,都保持密切的来往,但是今天,我并没有邀请他们。因为,听听不属于我们的行业的其他各阶层的意见,对于开发新产品也好,或者新的经营方法,是很有帮助的。”
“时常和不同层面的人交际,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所以我喜欢邀请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对于我来说,是我创造力的宝库。”
如今是个“信息化的时代”,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个行业涉及的范围不拘泥于某个部分,而是各个方面。
无论如何,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我们须要收集广泛的意见,尽量接触各种阶层的人,从那儿获得不同性质的意见,这也是引导创造力的捷径。
放眼看看,被我们称为有构想、有魄力的企业家,他们的交际都很广,为的就是要广泛地吸收别人的意见。
四、灵感的迸发
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似乎很玄乎。其实,思维并非很“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生活中,有人得意就相信运气,有人失意就归咎于“天意”。其实,并非运气也非“天意”,而是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一念之差,悔之晚矣。”一念之差的背后却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我们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剖析自己,我们才能从灵魂深处拯救和完善自己。
不思考,就犹如在跑步机上跑步,步子再大,也是在原地重复。要反思,要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便不能不对思维本身有所了解。
思维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并在人脑中把物质的东西转换为思想形式的东西。这是既包括思维活动过程,又包括思维成果。
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超越性。思维反映现实,再现客观现实,但并不是把这种现实的客体直接进入人脑,也非直接生成某种具体的直观形象,而是通过对客体进行观念的加工改造,表现为对感性直观的接收。
如学习历史,最初只是通过视觉来阅读,欣赏文字和图片。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融进自己的理解。当要使用史料,我们脑海里不会仅是一本书,也不会是在现实中再现历史过程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历史展开。
五、思维的闪光点
思维超越现象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即思维能认识现象的本质和现象间的联系。这一点对我们尤其重要,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爱德华·琴纳是英国的一个乡村医生。他看到天花使无数孩子失去了生命,一直在寻找战胜天花的有效办法。
有一次,琴纳去乡村行医,看到村里有许多美丽的姑娘,她们一个个脸色红润,看上去非常漂亮,非常健康,没有一个是麻脸的。一打听,人们说,她们是挤奶女工。
琴纳感到很奇怪,挤奶女工为什么不生天花呢?他感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原因,挤奶女工不生天花,其中肯定有原因。找到了挤奶女工不生天花的原因,就能找到制服天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