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佐朱元璋立国称帝的功臣刘伯温,名刘基,是浙江府青田县人。
据传奇的说法,他出生时,道长张三丰前来刘府道贺,在襁褓中的刘一见到张,就大喝三声。张听后大喜,说到:“此子声如洪钟,将来定成大器,可为国家基石。”于是便建议刘父为此儿起名刘基。
刘十四岁时,因母亲病重,便赴终南山找张求药。张念其一片孝心,答应为他治母病;一方面也告诉他,大丈夫当以天下生民为重的道理,并收为徒弟。
张三丰教刘伯温熟研《春秋》和易理,刘因此而精于攻守谋略、形势分析和天文地理等等。后来刘又花了将近二十年时间,写成《时务十八策》献给朱元璋,让朱据以为攻城和指挥大军作战之谋略范本。
但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因为刘伯温制定了大明律,阻碍了朱的皇权人治,又不时进宫争谏,终于派佞臣胡惟庸趁刘伯温生病时,借口探病送药,而将刘伯温毒死。
野史传奇小说对张三丰和刘伯温描述得有眼有鼻,其中最玄奇也最引人注意的一段,就是张要刘参透“三难之机”的故事。
所谓“三难”,便是人难、地难、天难。
有一回,张三丰要刘伯温用一条绳索攀上山崖顶的缘光洞。刘攀爬至半山,忍不住往下看,底下已是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刘顿时心神晃荡、慌乱,将自己陷入险境。这时张三丰在山顶上对着他大喊:“心摇则生难,风摇则残花!屏气凝神向上冲刺,成功就在眼前!”刘心头始定,用力攀爬至顶。张才笑着对刘说,恭喜他通过了地难,也参悟了生死之间的道理—人难。到了缘光洞,张又要刘对着洞中光溜溜的石壁参悟天难之机,刘面壁很久之后,终于如佛陀悟道般,叫了一声:“无城无府,无你无我,天下一家,治臻大化!”也悟出了宇宙人生的正觉,才下山而去。
只是刘伯温后来并未能改变以刀法代替王法的朱元璋,毕竟天机还是深不可测!
智慧悟语不必与上天争吵—为何命运的引线总是通至墓前。我们能做而该做的是,在有生之年,学会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做自己灵魂真正的主宰,便不枉过一生了。
65朱元璋的功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消灭群雄的过程中,最大的两个对手是陈友谅与张士诚。而且陈、张两军又正好在朱家军的东西二方,形成箝制之势。
朱元璋找来军师刘伯溫和文臣武将们,一同商讨作战方针。那时,陈友谅的舟师十倍于元璋,将领们都建议转换阵地,将大军撤退至钟山,唯独刘伯温力排众议。
刘伯溫告诉朱元璋:“陈友谅虽强,但野心太大,又骄傲自恃;张士诚保守持重有余,进取之心不足;若是先取士诚,友谅必倾大军趁势而来,这样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朱元璋决定先攻友谅,两军血战三十六天于鄱阳湖,是史上罕见的大海战。最后朱元璋转危为安,陈友谅身中乱箭而亡,这一战也奠定了朱元璋成功的基础。
其实,帮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功臣很多,比刘伯温更早的朱升就是其中一位。
朱升曾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要朱元璋固守住既得的城镇,以免打下一城又丟了一城;还要屯田自给,才能粮饷无缺;更要他不要忙着称帝,先树立一支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形象,以免树大招风。这对朱元璋往后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
但后世史家对刘伯温的着墨却远多于朱升,这可能和刘伯温除了精通兵法之外,还深谙天文地理之学与“善文章,气昌而奇”有关。
仅管功臣良将甚多,朱元璋自身能“广揽群言,博收众议”,这恐怕才真是他日后能席卷天下最大的因素。
智慧悟语“深度”使一个人杰出。但“深度”加上“广度”才能使一个人成就雄伟之境。
可是,无论你多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别忘了通往伟大的路是跟别人一起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