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被称为命运,那就说明它不可改变。既然不可改变,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接受。这么说不是让你在命运面前逆来顺受,而是提醒你,一个人只有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看别人家境富裕,整天游手好闲还能开名车住好房,就抱怨命运不公;看到曾经与自己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受到领导的重用,转眼间成了自己的上司,就抱怨老天无眼……为什么幸运的总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呢?
其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抱怨非但无益于你改变自己的未来,反而会把现实的境况弄得越来越糟糕。你有怨,你有恨,你可以举出一千个理由来证明命运对你是怎样的不公平,可是你的命运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你的身后有一千座山,没有人替你去爬;你的身后有一万条路,没有人替你去走。你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你,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其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埋怨命运的不公,为何不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到改变现实上的行动上呢?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生在富裕人家,不愁吃穿,甚至不去工作就有花不完的钱,而有的人却要终生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你也许会嫉妒得不得了,可是,你的现状却不会因此而有任何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不要为别人难过,也不要为自己抱屈,要敢于面对现实。
如果有些东西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不妨坦然接受它。当你从心理上完全接受之后,你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坦然接受不公平的命运,竭尽全力地去把它变成你认为是公平的事实,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能否勇敢地迎接、面对命运的挑战,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潮起潮落,将直接决定着你今后的人生走向和生活的快乐指数。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在美国的一个小镇降生了。少年海明威在一次拳击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他想亲临战场,但因为视力的缘故未被批准。后来,他离家在《堪萨斯报》做了见习记者。在那里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被炸成重伤。他的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受伤多达230余处。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但仍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战争除了给他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痛苦外,没有带来任何值得高兴的事。旧的希望破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虚。尽管这样,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
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被全部退回。这时,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从家里搬了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独自坐在打字机前,一天到晚写作。可是辛苦创作出来的手稿却被妻子丢失在火车站。这使海明威痛苦万分又毫无办法,只能重新开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1924年,海明威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为穷困潦倒的一年。妻子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娱乐。
第二年,再婚后不久,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了》问世。它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典范之作。
就这样,面对命运的一次次考验,海明威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命运的不公上,而是坦然地接受,并从中寻找激发自己的动力,一步步接近成功的巅峰。
人生短暂,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将消逝,包括很多人厌恶,甚至拒绝接受的挫折和磨难。生命的长短并不要紧,紧要的是生命中所获得的。
年轻是改变命运的最大资本,坚持你自己所要达到的,不论贫苦还是战争,竭尽全力,你就能拥有一个充实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