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一高一低中演绎专注和专业本能的苏商
1“忆江南,最忆江南富”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为历代富庶之地。
苏州在明清时期已是江南重要的商业中心。苏商与徽商、晋商、秦商、闽商、鲁商、宁绍商帮、龙游商帮、潮汕商帮、江右商帮一道,历史上被合称为“明清十大商帮”。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苏商秉承实业报国传统,勤劳智慧,严谨踏实、意志坚强、温雅精明,做产品、办工厂、兴实业,锐意进取,使苏商传统代代相传。
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上海设厂,临近上海的苏南商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上海见识了洋人现代化工厂之后,纷纷回到家乡操办起冶金、纺织、服装、航运等制造业。在“实业救国”浪潮中,涌现了荣德生、张骞等一批风云人物。那时由于江苏境内实业兴盛,对外贸易发达,苏商所办的实业工厂无论资金规模还是产值效益都远远高于外地其他商帮。20世纪20年代,苏商的阵容空前强大,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一股民间经济力量,集聚了丰厚的社会财富。
近代苏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无锡西门外的荣巷,走出了荣氏企业的创始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有“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之称的荣氏兄弟敢于向银行押款、负债经营;敢于投巨资购买老厂,扩大经营规模;敢于同外国老牌企业竞争,争创名牌、改进机器和培养人才。虽然自1896年创业以来,遭遇过合伙人拆股、乡绅势力打击、面粉厂因麦贵粉贱而连年亏损、运货去天津的轮船又在海上触礁沉没、裕大祥商号倒闭,各钱庄纷纷上门索债等种种不幸,但荣氏兄弟顶住了各方压力,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和十足的拼劲儿,平息了风波,化解了危机。至20世纪30年代初,荣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一跃而为当时全国民族工业的首富。
生于南通的张謇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张謇曾考取过清朝状元,但他眼见朝廷无望,就在家乡自己动手搞实业,以此来实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家乡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有效地抵制了洋货的输入,大生纱厂在20多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系统。到1921年,他的企业总资本已达到3400多万元。紧接着,他又以南通大生纱厂为基础,像母鸡孵蛋那样,办起了大生二厂、三厂、广生油厂、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和天生港轮船公司及资生冶厂等企业,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谈及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开创了苏商“重商轻官”的风气之先。张謇一生致力于兴办中国实业,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苏商历来以实业为主、商贸为副,由于江南士绅的不断加入,提升了苏商的文化素质,使其成为苏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謇在办实业、兴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良活动,在他的企业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曾实行老有所养的社保体系,并让当地子弟接受全免费义务教育,人们过着充实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张謇在经营工商业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活动,为苏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20世纪80年代,苏商重新走进公众的视线。借着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苏南以上海、南京为依托,大办乡镇企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宽松的商业政策促成了江苏的乡镇企业狂飙突进。历届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省一直占据第一位。在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江苏占了27席,再次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