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AIDS的检测办法及窗口期
对传染病的诊断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在患者体内检测出该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疟疾要查到疟原虫,结核要找出结核杆菌。但有些病原微生物一旦侵入人体后,就立即与人体的体细胞融合在一起,因此较难检测到病原微生物本身,则代之以抗原检测。然而感染了HIV后,HIV及抗原检测在临床诊断中均难以实施,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HIV感染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即HIV侵入人体后,与其他病原微生物一样,HIV也能激起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但这种抗体消灭不了HIV病毒),这种特异抗体可在HIV感染者的体液中检测出。从HIV侵入人体到抗体的形成有一个免疫应答过程,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就称为“窗口期”。显然,在“窗口期”内,是无法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来检查出HIV的。现在认为大多数受HIV感染者,其“窗口期”在2周到4个月之间。
三、AIDS的分类及主要临床表现
198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建议把AIDS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四类:
1.急性HI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的发热、感冒样症状,无特异性,血清HIV抗体阳性。
2.无症状的HIV感染状态,HIV阳性,无任何临床症状,即处于AIDS的潜伏期。
3.持续的全身淋巴结肿大。
4.有非特异性的全身临床症状。这一类包括了多个亚型,如A亚型主要是指发热、腹泻、体重减轻等全身非特异性症状;B亚型主要是指痴呆、周围神经病变等症状。但这一类主要还是表现为所有AIDS者最终都要经历的机会性感染。
所谓机会性感染,是指许多病原微生物对免疫功能无缺损者并不致病,当病人由于某种原因免疫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原本不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就乘机侵入人体并引起疾病。HIV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到一定程度时,常引起的机会性感染或称条件性感染有:卡氏肺囊虫性肺炎、隐孢子虫腹泻、疱疹病毒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结核、卡波希氏肉瘤等,防不胜防,最终引起患者全身衰竭、死亡。
健康克星——肝炎
在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多达5亿多的人患着同一种传染性疾病,而且每年新患者以年增5000万人的惊人速度增加。这种传染病确实算得上是人类健康的“天敌”,它就是肝炎。
肝炎是当今世界上广为传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它是一类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已经研究发现的肝炎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又叫δ-个病毒)。其中δ-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丙、丁型肝炎病毒又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带有这些病毒的传染病分别叫做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其中乙型肝炎最为常见,危害性也最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会逐渐转成慢性肝炎,从而可能最终导致肝癌。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发生肝癌的比率要比不带乙肝病毒者高50倍以上。
现在,肝炎患者数目十分惊人,在美国感染乙型肝炎的人数约达100万人,每年还有30万个新患者;日本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200万人;而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乙、丙、丁、戊这五种类型的肝炎都有。据专家测算我国曾被肝炎感染过的人有6亿,约占总人口的一半,携带肝炎病毒者约1.2亿人,其中1/4最终将导致肝硬化和原发型肝细胞癌。
我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约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的约有30万人,其中一半为原发性肝癌。
乙肝是怎样传播的呢?研究发现乙肝传染有多种传播途径:输血感染,或医用器械消毒不严而传播,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垂直感染以及夫妻之间的平行感染等途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众多的肝炎患者都是经过食物这一途径而交叉传播的,因此注意饮食卫生和科学的就餐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与猖撅的乙型肝炎作斗争,世界各国都把乙肝的预防作为医药研究的重点之一,乙肝疫苗已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市场。乙型肝炎疫苗自从1982年开发出来投放市场后,由于技术和原材料的限制,疫苗生产数量很少,价格十分昂贵,而且无安全保障,未能得到广泛使用。这种状况现在已经得到了改善,1989年美国首先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出了新型乙肝疫苗,很快日本、英国和以色列等国多家公司的乙肝疫苗也陆续投入生产。现在不少科学家正在研究用合成多肽的方法生产预防乙型肝炎等传染病的各种疫苗,乙肝有希望于下一个世纪得到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其他类型肝炎,近年来各国在其他类型肝炎的诊断剂、预防疫苗的研究开发方面也有不少新发展。美国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开发丙型肝炎疫苗,日本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过去,开发甲肝疫苗和甲肝治疗剂的进度比较慢,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点的科学家们与约翰·霍普金斯等医院联合研制出一种实验效果极佳的新型甲肝疫苗。这种疫苗只用注射一次就可刺激身体产生杀死甲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药效几乎高达100%,并且能够在7年之内持续起作用。因此,对在下一个世纪预防和根治各种肝炎,我们应当充满信心。
解放“流感”
每年冬末春初,医院总是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这些患者中十之七八都是流行性感冒患者。流行性感冒与我们经常说的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呢?流行性感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也许许多人都对这两个问题不屑一顾,认为流行性感冒只不过是感冒的一种,流感等于感冒。其实不然,感冒与流感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传染性上,流感具有传染性,而感冒却不具有。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当人体由于过度疲劳或者受凉等原因造成自身抵抗能力下降时,潜藏在人体内的感冒病毒就会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引发打喷嚏、鼻塞、咳嗽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感冒。而流感则截然不同。流感是由目前已确定的甲、乙、丙三型病毒或其变异感染呼吸道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并且发病很快,病人往往出现发烧、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并伴有轻微的咳嗽、鼻塞等症状,常被误以为是感冒而被忽视,结果引发大范围的传染流行。1918年到1977年,全世界共发生5次大流行,其中1918年的一次大流行就造成了200万人死亡,简直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多。当时在一年的时间里,流感从一个地区发现蔓延到了全世界大流行,将近有5亿人口受到了感染,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诚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流感不大可能造成像过去那样惨重的损失,但它仍然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时甚至会造成流感患者的死亡。据香港传媒前不久报道:香港首次发现一名3岁儿童染上以往只感染鸟雀及鸡的甲类流行性感冒病毒后,因多种并发症不治死亡。因此,对于流感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有人会说了,流感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都有预防疫苗,我们不也可以照样打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吗?不过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应该说人类尚不能预防流感。在过去的30年里,制造商们利用流行病学知识研制生产了多种流感疫苗,使之产生对病毒不断改变外衣壳的抗体。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疫苗可能只在一个流感季节有效。流感病毒几乎每年都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以哄骗我们的免疫系统,引起我们熟悉的发烧、鼻塞和肌肉酸痛等症状,让我们难以确认哪一种流感病毒菌株将在即将来临的流感季节占支配地位。不过这一切将成为历史,现在一种新的制造疫苗的方法可能会改变这一切,这就是新型的DNA疫苗。美国马里兰贝塞斯达国家变态与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新型的DNA疫苗具有识别多种流感病毒菌株的能力,这样它的预防效果就很好了,它就能预防流感的发生了。科学家们认为制造DNA疫苗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接种法,但现在DNA疫苗距离普遍使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相信人类制伏流感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人类恶魔——癌症
肿瘤是人体某些组织的细胞,由于机体内外因素引起细胞的分化和增生而形成的肿块。人体除了头发和指甲外,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肿瘤。
肿瘤可分两大类。一类为良性肿瘤,对人体危害不大,手术切除就可以治好,并且日后不复发。另一类为非良性也称恶性肿瘤,人们习惯称它为癌症。
癌症病变就像螃蟹一样坚硬和横行霸道,向四周侵犯,而且发展非常快,手术切除后常复发,给人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
癌症发生在人群中分布的情况是这样的:少年儿童期最常见的是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青年期常见的是肝癌和白血病;中年和老年期,则以胃癌、食道癌、宫颈癌、肝癌、肺癌和乳腺癌等为常见,并且癌症的发病率为男性多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