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初春时节,海面上正刮着狂暴的季风,惊涛拍岸,大浪滔天,一连几日不能下海捕鱼。阿生蜷缩在小木屋里,饿得头昏眼花,不能自持。饥饿的折磨和三十多年的悲酸劳苦,顿时在阿生心中涌起悲愤难抑的浪花,他疯狂地冲出家门,向着苍茫的天空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
“主宰命运的宙斯神主啊,你为什么如此的不公平啊!为什么许多人都能得到财富,而我偏偏这样贫苦无助哪?”
阿生饱含悲怆的呼喊,惊动了宙斯神,他立即派遣一名主管财富的天使,到人间去改变阿生的命运。
财富天使见到了阿生,问明了缘由,说:“你确实太贫苦了,我奉宙斯神主的旨意,现在就改变你的命运!”
说着话,天使用手在沙滩上一指,一张金灿灿的渔网出现了。
天使说:“现在这金网属于你了,从此你可以占有财富了。”语毕,天使飘然离去。
阿生稳下神来,定睛一看,见是一张用金线织成的渔网,不觉悲从中来,气往上撞,冲着天空诅咒道:“这金网怎么能捕鱼呢?我虽然贫穷,但我知道真金到水里是下沉的,我怎么提得起来呢?这哪里是财富哇!”
天使听到了阿生的抱怨,第二次从空中飘然而降,他对阿生说:“难道你只会在风里浪里打几条鱼充饥受贫,就不能用这张金网去做些别的事吗?”
阿生一听,急了,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申辩道:“我历来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渔民,我不想干其他的事。”
天使苦笑一下,说:“比如说你可以把这张网卖掉,然后……”
没等天使把话说完,阿生就喊了起来:“我已经说过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怎么可能变成那唯利是图的奸商呢?”
天使听了,叹息一声,转瞬间就升入了天空。
阿生再看那张金网,却依然变成了原来的那张破烂不堪的旧渔网。
告诉孩子
用一种眼光看待事情,只能让自己陷入思维的死角。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这样,我们才能从其中寻觅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
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
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告诉孩子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告诉孩子
每一个问题的存在都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找到最关键的突破点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因此冷静地寻找这个突破点比盲目下手去做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钓鱼的诀窍
平静的湖边有两个老汉在钓鱼。
其中一个老汉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断地将钓上来的鱼放进鱼篓里;而另一位老汉的鱼篓里却空空的,他一条鱼也没钓到。这位没钓到鱼的老汉有些沉不住气了,他跑到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身边,对他说:“老哥,您已钓了这么多的鱼了,而我,从一早到现在连一条鱼也还不曾钓到。咱俩用的鱼食一样多,钓钩下去一样深,可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说:“您是问我钓鱼的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我有这样一些体会:比如说,在我开始放下钓钩时,我心里想的并不是钓鱼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睛也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张望,我的神情也不变,鱼就放松了戒备,忘记了我是钓鱼人,它们在我的钓钩旁游来游去,因此很容易上钩,我也就容易钓到鱼。我看你呀,就不像我这样,而是心里老想着鱼,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着游来游去的鱼,这样你的神情变化太多太明显,鱼看到你这副神态,它们会十分紧张,自然都被吓跑了,那又如何钓得到鱼呢?”
经这么一开导,这位老汉才恍然大悟。于是他按那位老汉说的去做,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果然不大一会儿工夫,他也接连钓上来好几条鱼。
告诉孩子
全神贯注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为当一个人精力集中的时候,就可以排除外界的干扰,避免因为浮躁而乱了方寸,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对牛弹琴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赞叹。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蚊虫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告诉孩子
牛欣赏不了高雅的音乐,给别人说话也要看对象。面对不同的境况、不同的对象,对待不同的问题,都要区别对待。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问题的。
庖丁解牛
这一天,庖丁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
文惠君听得十分入神,认为十分有理。
庖丁又接着说道:“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告诉孩子
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寻找千里马
伯乐善于辨认千里马,他想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相马的能手。于是他给了儿子一本《马经》,要儿子按照《马经》上画的图样去寻找千里马。
儿子找啊,找啊,他每遇到一匹马,都拿《马经》上的图样来仔细核对,看看与书上画的特征是否相符。可是每次总有些细节对不上号。就这样找了一年,还是没找到一匹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的马。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告诉父亲。伯乐劝他不要灰心,叫他出去接着找。
无奈,儿子又踏上了寻找千里马的征程。上哪儿去找呢?他抚摸着《马经》,叹了口气,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儿子漫无目的地走啊走啊,心里不停地问:千里马啊,你到底在哪里呢?
正在发愁间,一只大蛤蟆一边“咕咕”地叫着,一边一蹦一跳地过来了。儿子看了半天,心下忽然“咯噔”一下,嘴里念叨着:“咦,这不就是……”他大喜过望,掉头就往家跑。
还没迈进家门,儿子便大嚷起来:“我找到千里马了!我找到千里马了!”
伯乐听了,忙奔出来问:“快说说,你找到什么样的千里马了?”
儿子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我见过许许多多的马,只有这一匹和书上画的最像了。它也是头颅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缩着。只是有一样——它的蹄子却不像。”
听完了儿子的话,伯乐心里明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着说:“孩子啊,这匹‘马’虽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骑上去怎么受得了呢?”
话音刚落,儿子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告诉孩子
书本上的知识是用来指导人更好地完成实际工作的,但知识不是教条,如果脱离了实际盲目地生搬硬套,那书本上的知识也就失去了意义。
富翁的大房檐
从前有位有善心的富翁,盖了一幢大房子,他特别要求营造的师傅,把那四周的屋檐,建得加倍的长,使贫苦无家的人,能在下面暂避风雪。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许多穷人聚集檐下,他们甚至摆摊子做起买卖,并生火煮饭。嘈杂的人声与油烟,使富翁不堪其扰,不悦的家人,也常与檐下的人争吵。
冬天,有个老人在檐下冻死了,大家都骂富翁不仁不义。
夏天,一场飓风刮过,别人的房子都没事,富翁的房子因为屋檐特长,居然被掀了顶。村人们都说这是恶有恶报。
重修屋顶时,富翁要求只建小小的屋檐,因为他明白:施人余荫总让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结果由自卑变成了敌对。
富翁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并盖了一间小房子,所能荫庇的范围远比以前的屋檐小,但是四面有墙,是一幢正式的房子。许多无家可归的人,都在其中获得暂时的庇护,并对房子的施主感恩戴德。
没过几年,富翁成了最受欢迎的人,即使在他死后,人们还在纪念他。
告诉孩子
做任何事都要讲求方法,即使帮助人也要有正确的途径,否则会让对方感觉到不适,自己也无法达成心愿。选择正确途径的一种办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