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的陆地,除了亚欧大陆、北美洲大陆之外,星罗棋布的岛屿也很值得一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格陵兰岛了。提到格陵兰岛,除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岛屿,其寿命已有38亿年。要知道,地球的寿命也不过46亿年。除了格陵兰岛,北极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岛屿,比较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北方群岛、冰岛和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等。
贴士:北极圈内的地方,纬度越高,出现极昼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北极点附近的地方一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是极昼,另一半是极夜。圈内靠近北极圈的地方则只有几天的极昼极夜。
说到格陵兰岛的形象,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格陵兰岛就像一个狭长的盘子,里面装着260万立方千米的冰块。估算一下,如果这些冰块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将上升6.5米,相当于2层楼那么高。怎么样,很惊人吧!5000年前就有一些勇敢的探险者来到这里,虽然当时的格陵兰岛是那么的荒凉寒冷,他们还是把这里命名为“绿岛(Greenland)”,以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如今的格陵兰岛是一座美丽的冰雪王国,有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北极神奇的魅力。
北极的美景动人心魄。随处可见冰封的海洋中高耸的山脉、壮丽的峡谷、银色的冰川、广袤的冻土,以及辽阔的苔原……这所有的美景无疑是对“壮美”一词最佳的诠释。
北极环境
同南极一样,北极是一片冰雪世界,由一片海和环绕着它的陆地组成。北极地区非常寒冷,在陆地上,有起伏的冰川、广袤的冻土,只有极少数的植物能够存活,是一片名副其实的苍茫世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特别是在冬季,北冰洋的绝大部分都会结起厚厚的坚冰,最大厚度可达6米,在冰面上不仅可以行驶车辆,还能起落飞机。在这里,你很难分清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北冰洋会被称作“白色海洋”了吧。
北冰洋除了常年被冰雪覆盖外,与世界上其他的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相比,还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它是面积最小的大洋,只有1310万平方千米,还不到太平洋的1/10,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它是一个由大陆围着的内海。直到1650年,德国地理学家瓦伦纽斯才认为这片海域可以作为一个大洋;至1845年,伦敦国际地理学会才正式把这片海域命名为北冰洋。
四大洋中,北冰洋不仅是最小的,还是最浅的,其平均水深只有1000米多一点,还不及太平洋的1/3。为什么它会这么浅呢?这是因为北极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世界上大陆架的平均宽度约为75千米,而北极的大陆架宽度却多在500千米以上,最宽处达1700米。宽广的大陆架存在于北冰洋的海底,也就使它成为世界上最浅的大洋。
北冰洋的“世界之最”,又何止这些?它还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越经度最多、最淡的大洋。
贴士:北冰洋周围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平坦,没有树木生长。冬季大地封冻,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夏季积雪融化,表层土解冻,植物生长开花,为驯鹿和麝牛等动物提供了食物。同时,狼和北极熊等食肉动物也依靠捕食其他动物得以存活。
海水,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苦涩、难以下咽的。既然北冰洋的海水最淡,那它的滋味又如何呢?这里的海水依旧苦涩,只是轻得多。这是因为:一方面,北冰洋沿岸有大量的淡水河流注入,约占全世界河水总量的1/10;另一方面,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的大洋,这也就使北冰洋海水中的盐分得到了充分的稀释。此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的冰川快速融化,大量的淡水流入北冰洋,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随着对北冰洋探秘的不断深入,让我们也越过厚厚的海冰,探索海冰下那幽深奇妙的北冰洋水体。
或许你心有疑惑,既然北冰洋的表面都已经被冻住了,那么冰面下的海水还会流动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海水会形成表层环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穿极漂流”“绕极环流”等,此外,还有很多的环流。其次,北冰洋还与太平洋、大西洋连通,并与它们进行海水交换。北冰洋的异常酷寒,使得海水进入时还是暖流,出来时已是寒流了。北冰洋与大西洋连通的地方较宽,所以,当海水向南流进大西洋时,随处可见一簇簇蔓延开来的海冰随之漂流。“旋转的深海幽灵”——深海涡旋,是存在于北冰洋深处鲜为人知的自然现象,是相当大范围的海水发生的旋转运动。涡旋仿若陀螺一般不停地转动,只是这个“陀螺”非常之巨大。据考证,曾有科学家观测到直径达几百米的庞大涡旋。北极的涡旋就像一个幽灵,在幽暗的北冰洋深海游荡。涡旋的持续时间一般很长,有的甚至超过半年。北极深海涡旋的神秘将继续吸引着科学家进行探索。
北极的冰
北极的冰,与南极不同。南极的冰主要是南极大陆上覆盖着的陆上冰川,北极的冰则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和南极大陆相似的,覆盖在北极陆地上的陆上冰川;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北冰洋海面上漂浮着的海冰。
北冰洋之所以被称为“白色海洋”,是因为它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望无际的坚冰。特别是到了冬天,在漫漫黑夜的笼罩之下,北冰洋上的海冰会格外辽阔、厚实,颇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势,我们难以分清哪里是陆地、哪里是海洋。到了夏季,海冰在热量的作用下逐渐消融,形成大大小小的浮冰群落,在靠近陆地的海域,还会形成可供船舶航行的开阔水道,为人类的航运提供便利。
北冰洋上厚厚的海冰是平坦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北冰洋上的大风凶猛、肆虐,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虽然海冰非常坚实,但也难以抗拒狂风的力量。就这样,北冰洋的海冰会在大风的作用下被挤出一道道冰脊、冰谷,被撕开一条条冰间水道。置身其间,只见冰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般的奇特造型会让你如临梦境,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玄妙。
北冰洋上的海冰还有一处神奇,那便是它在不停地漂流着。也许你会奇怪,这不很正常吗,冰面下的海水在流动,海冰自然也会“随波逐流”。事实并非如此,冰和水不同,冰是坚硬的,很难让它变形。但北极海冰和普通的冰不同,这里的冰是超大尺度的冰,不仅可以变形,还有一定的“修复能力”。
贴士:北极冰原是连细菌都没有的死亡世界。但当你忘记了生存的艰难,北冰洋又是那样神奇。只可惜,这些天地造就的自然景观再也不会有人看到,它们在漂向大西洋的途中将慢慢融化。
北极的海冰在漂浮过程中,如遇岛屿,便会“冰”分两路,从两侧绕行;另外,冰面受到风力的作用,会被挤压成脊,但是当它受到相反方向风力的作用,又会舒展开来,就像北冰洋上铺着的一块纯白地毯,煞是有趣。
聊了这么久的海上浮冰,现在让我们迈向坚实的陆地,来看看北极陆地上冰川的美景,它们丝毫不比海面上的海冰逊色。
也许你还不够了解何谓冰川,其实,冰川不仅存在于极地,在其他纬度寒冷的高山地区也有分布,主要由千万年来的降雪层层积累形成,厚厚的积雪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密实的冰川。南极大陆和北极格陵兰岛上的冰盖就是大型的冰川,北极陆地上的其他地区也有冰川存在。
冰川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会沿着陆地的斜坡缓缓流动,从冰盖的中央向四周扩展,最终流入海洋。有些冰川舍不得在陆地上的家,没有与陆地脱离,而是沿着陆地成片地悬浮在海面成为冰架;还有一些则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陆地,崩解成大块冰体,漂入海洋,这便是四处漂流的冰山。目前观测到的最大的冰山长200多千米、宽60多千米,蔚为壮观。如果你到北极游览冰川,除了欣赏壮美的景色外,有一点须提醒你,那就是要时刻警惕“高山妖怪”——可怕的雪崩。在北极的一些积雪山区,当温度回升、坡度陡峭、积雪加重等因素达到一个危险的临界点时,可怕的雪崩就会瞬间发生,其后果是毁灭性的。所以,尽量避免进入雪崩区不失为良策,探险的路径还是要选择安全实在一些的,不是吗?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融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很多小型的冰川都已消失,北极格陵兰岛上的冰川也已大大缩小,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如果冰川融化的速度得不到控制,全人类将成为受害者。那时不仅海平面会上升几十米,淹没绝大部分沿海城市,还会使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我们需要通过践行低碳生活等实际行动来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北极的人文环境
南极是没有土著居民的,这主要是由于南极的周围为茫茫大海,人类很难远涉重洋来到这里,而北极就大不相同了,它被亚欧大陆、美洲大陆所环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人迁徙到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属于蒙古人种,黑头发,黄皮肤,面部宽大,颊骨突出。大约在1万年以前,他们从亚洲渡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北部,或是通过冰封的海峡陆桥到达的。他们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等地区。因纽特人的总人口约13万人,其中格陵兰岛上的人数最多,有5万多人。他们是生活在地球最北部的人。
过去,北极土著——因纽特人被印第安人称作爱斯基摩人(Eskimos),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这听起来可不是一个好名字,给人很野蛮的印象。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虽然是邻居,却存在不少矛盾,所以印第安人就给因纽特人起了“吃生肉的人”这么一个“绰号”,并在世界范围内传开了。因纽特人对此感到不满,并于1970年向全世界发出了正名宣言,称自己为因纽特人(lnuit),意思是“真正的人”,此后外界也改口称呼他们“因纽特人”,以尊重其文化精神。
因纽特人称自己为“真正的人”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才生存下来的。北极地区气候恶劣,环境严酷,还要随时面临北极熊等可怕动物的袭击,想要生存下来何其艰难!但因纽特人在这里生存繁衍了几千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他们可以面对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的极夜,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无所畏惧,仅用简单的武器甚至赤手空拳就敢去与冰封海洋的霸主——北极熊一拼高下。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只是倘若不去捕猎,他们一家甚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所以,有人评价因纽特人是世界上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忍不拔的民族。“真正的人”的称呼他们当之无愧!
贴士:爱斯基摩人在过去几千年里的发展变化极其缓慢,他们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文字,甚至连金属也极少见,是一种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相当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早先称因纽特人为“吃生肉的人”,这也的确是他们饮食方式的体现。从前因纽特人确实是吃生肉的,这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在北极极其寒冷又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什么植物,想要找到足够的燃料升起一堆火也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更别说要发展农业种点庄稼了。所以,他们只能以肉类为食,包括驯鹿、海豹、海象、鲸鱼、北极熊等。在捕获到猎物之后,他们就会把猎物的肉切成生肉块作为食物。他们会充分利用猎物的其他部分,如用毛皮做衣物、被褥等。因纽特猎人穿的用整张兽皮制成的衣服,既可以抵御寒风,又可以沾雪,使猎人在狩猎时便于隐藏。猎物的油脂可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骨、牙可作为工具和武器。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因纽特人已基本摒弃了吃生肉的习惯,“吃生肉的人”这个称呼早已不合适了。了解了因纽特人的食和衣,再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行和住。
因纽特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两种:在陆地上的狗拉雪橇和在水上的皮划艇。狗是因纽特人忠实的朋友。在冬季,因纽特人使用狗拉雪橇;到了夏季,由于冰雪融化,雪橇不能使用,他们就用狗来驮东西,还用它们拖船、协助捕猎等。皮划艇是因纽特人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几张海豹皮或海象皮覆盖其上制成的。这样的船体既轻又防水。因纽特人的皮划艇有敞篷船和带舱的船两种,因纽特人称之为屋米亚克和柯亚克。这些皮划艇主要用于打猎,因为用它们追逐猎物时速度快、操作灵活。这些无不体现因纽特人的智慧与勇气。
雪屋是因纽特人独具特色的住房,不仅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对外形的要求也颇为严格,堪称建筑上的杰作。建造雪屋所用的雪块需要质地均匀、软硬度合适,要用工具探试雪层中有无冰层和空气。雪块的大小视拟建雪屋的大小而定,屋子越大,雪块相应切得越大。建造雪屋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将雪块一块块摆成圆圈,呈螺旋状上升,而不用任何辅助材料。这就要求雪块之间要做到精确吻合,使雪屋坚固而不至于倒塌。雪屋封顶之后,在底部挖出一扇门,把屋内的一部分用雪堆垫高,铺上兽皮等物,这就是因纽特人的床了;另外,他们在顶部开一个通气孔,以免屋内过热使雪块融化。
一个经验丰富的因纽特人能在1小时内建好供三四人居住的雪屋,也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天气独自选料、切雪块、搬运,最终建成雪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