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追溯
北美洲南端的百慕大群岛、波多黎各岛和佛罗里达半岛西面墨西哥湾中的一点,构成一个三角形海域,这就是人们盛传的百慕大三角区,它的传闻与神秘力量、沉船和死亡相关联。
1840年人们在百慕大海域发现随风漂泊的巨型法国海船“罗莎莉号”时,它张满了风帆,般上装载着完好如初的货物,却空无一人。40年后,1880年,英国的一艘三桅战舰“阿塔兰塔号”奇异的失踪。它是在驶离百慕大海域向英国开去时失踪的,当时船上有290人……从17世纪到1841年这段时间里,有文献记载失踪于这一海域的船只还真不少。如:
1609年,英国“冒险海号”及其小船;
1686年,格拉蒙特为首的三艘海盗船;
1750年,三艘护卫“瓜达卢佩女士号”的武装运金船;
1812年,美国邮轮“爱国者号”;
1814年,美国军舰“黄蜂号”……
1609年7月,“冒险海号”载着近150名移民开往英国新占领的殖民地弗吉尼亚,其中包括弗吉尼亚殖民地秘书威廉·斯特雷奇。
在“冒险海号”进入三角地区后,可怕的风暴一连咆哮了好几天。“冒险海号”被风暴掀得左右摇摆,船上的人们竭尽全力试图把灌进舱里的海水淘出来,可是,最后还是狂风恶浪占了上风,“冒险海号”不幸撞在百慕大群岛沿岸的暗礁上,搁了浅。船长乔治·萨默斯毫不犹豫地下令弃船。这艘船在乘员离去后交由惊涛骇浪撕成了碎片。
遇难的人们怀着极度恐怖的心情上了岸,在一座杳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9个月。幸运的是,这座岛上到处都有木材和食物。他们呆在那里实在闲得无聊,弗吉尼亚殖民地的秘书威廉·斯特雷奇便把他的经历写进日记以打发时光。
幸运的是,“冒险海号”上的小船被救了下来,遇难的人们在小船上装足远航用的食品,在副水手亨利·雷文斯的带领下,几名水手乘这只小船,出发去寻找救援,但他们的计划失败了。小船在两天后返回原地,因为他们在珊瑚暗礁之中没有找到可以航行的水道。9月1日,小船又一次起航,开始了新的远征。
后来,人们再也没有得到有关小船、亨利·雷文斯和他一起去执行任务的人们的消息,正如1686年三艘海盗船驶离龟岛后,人们再也没有得到法国海盗格拉蒙特和他的200名部下的消息一样。
我们知道百慕大三角地带之种种恐怖和神秘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它作为一个“世界之谜”广为传播的却是“海上游弋失踪事件”。其中一个流传版本是这样的:
1945年12月5日,美国海军十九大队的五架“复仇者”鱼雷轰炸机在百慕大三角区神秘地失踪。后来由巴纳纳河海军航空基地迅速派出的大型双引擎“马丁·水手”号飞艇巡逻机前往救援,不幸也神秘失踪。失踪后连一片碎片和一滴油都没有找到。这起海上失踪案,使人困惑不解。事后,有关专家分析是飞机进入百慕大三角区的地彗星飞碟强磁开放区后,飞机失灵导致进入强流漩涡而失踪。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事实真相,而是一个传闻。美国军方亦对此进行过辟谣声明,宣布经考察,“百慕大没有任何超越自然的地方。”但是,种种传言还是一传再传,流言遍布天下,直到16年后,尚有“科学家”自称“发现”了“百慕大之谜”。
流言一再流传,而真相反而传之不远,这就有碍于我们认清这样一个事实:所谓“百慕大死亡三角之谜”不过是一个科学骗局。
真相揭密
对于那些“研究”和传播百慕大神秘力量的人来说,也许百慕大人自己的解释,才是对他们最大的讽刺。对于百慕大的种种传闻,如神秘失踪事件,岛上的居民说,这应归咎于三角海域经常发生的暴风雨和险峻的礁石。也有人说,也许船只失踪是由于触发了希特勒法西斯在这一带海面布置的磁性水雷。也有人说,其中有船老板骗取保险金而捣鬼。
在百慕大岛民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18世纪末期,群岛附近经常有海盗出没。当远海的生意变得清淡的时候,他们便在夜里将灯火布置在岛屿周围无数奇峰突起的珊瑚礁上,作为假的导航灯,诱使远洋船只像飞蛾扑火一样地触礁沉没或搁浅,然后一拥而上,去打劫金银财宝。据说从事这一“神圣职业”的甚至还有牧师。英国的著名海盗霍金斯“爵士”也曾一度参与这一行为。
如今,百慕大地区仍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地区之一。也许,它曾经吞噬过无数的船只和生命,今后,它还会有暴戾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这里风和日丽,碧浪连天,看不见魔鬼和死亡的影子。
位于该地区的百慕大岛,居民50000余人,旅游业是他们的第一大产业,作为旅游爱好者,你放心地去吧,那里的神秘虚无飘渺,而美景却很实在。
萨根说:迷信和伪科学使我们墨守陈规,不思进取,使人们变成轻信的牺牲品。确实,如果UFO潜藏在百慕大三角区的深海中,在据称沉没了12000年的阿特兰提斯文明时制造的金字塔神秘黑洞中出没,使经过这一海域的飞机失事、轮船沉没,如果百慕大三角地区集中了萨根罗列的上述神奇中的若干种,有UFO、金字塔、雪人、尼斯湖怪和迷失的文明在共同作怪,那么,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不可思议。
幸喜,百慕大不是死亡的代名词。它虽则令人畏惧,因为它的过去曾经有过神秘,然而更多的是令人敬仰。它的伟力来自自然的造化,在这一点上,和世界其它海域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