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动物摄食含有包囊幼虫的动物肌肉后受到感染,包囊在宿主动物的肠旋毛虫。交配多在黏膜内进行,交配后不久,雄虫死去,雌虫钻入肠腺中发育,部分在淋巴间隙中发育。雌虫于感染后的第7~10天,开始产幼虫。这些幼虫经肠系膜淋巴管入胸导管,再到右心,经肺转入体循环,随血液被带至全身各处,但只有进入横纹肌纤维内的,才能进一步发育。在活动量较大的肋间肌、膈肌、舌肌和咀嚼肌中因血流量较大,所以幼虫也较多。血液中出现大量幼虫是在感染后第12天。刚产出的幼虫呈柱状,长为80~120微米,它们到达肌纤维内后,开始发育,到感染后第30天,幼虫长大到1毫米×35微米,幼虫感染后第17~20天开始蜷曲盘绕起来。包囊是从感染后第21天开始至第7~8周完全形成。包囊内的幼虫,似螺蛳椎状盘绕,充分发育了的幼虫通常有2.5个盘转,此时幼虫已具感染力,并有雌雄之别。包囊是由于幼虫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作用于周围的肌纤维,引起肿胀和肌纤维膜增生而形成的。开始包囊很小,最后可长达0.25~0.5毫米,肉眼可见。包囊呈梭形,其长轴与肌肉纤维平行,其中一般含一条幼虫,但有的可达6~7条,后经数月,包囊可以发生钙化。包囊幼虫生活时间因个体不同可达数年至25年。
人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来源为吃生猪肉或食用烧烤或腌制不当的猪肉制品有关:切过生肉的砧板、菜刀也有可能黏附旋毛虫包囊,也可能造成人的感染。猪的感染来源主要为鼠类;某些动物的尸体,含旋毛虫包囊的粪便、肉屑、洗肉水等均可引起猪的感染。犬在旋毛虫传播中也有重要作用,其感染来源主要为动物尸体和动物粪便。
旋毛虫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旋毛虫的致病作用对人类很强,不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可以造成死亡。对猪和其他动物致病力轻微,几乎无任何可见的症状。
旋毛虫对人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为成虫侵入肠黏膜时,引起肠炎,严重时有带血性腹泻,病变可见肠炎、黏膜增厚、水肿、黏液增多和瘀斑性出血,少见出血。感染后15天左右,幼虫进入肌肉,出现肌型症状,其特征为急性肌炎、发热和肌肉疼痛,受侵的肌纤维发生嗜碱性颗粒变性,出现水肿、肿胀,可达正常值的3倍。横纹逐渐消失,肌细胞核增大增多变成圆形或卵圆形,并向肌纤维中部移位。相邻肌纤维可发生透明淀粉样变性和水肿性变性。在5~6周时,急性间质性炎症达高峰,出现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有时还有巨细胞;此后,炎症和水肿逐渐消退。在感染后第5周开始逐渐形成包囊。通常6~18个月才开始钙化。在幼虫侵害横纹肌过程中除出现上述症状外,还可表现为吞咽、咀嚼、行走障碍和呼吸困难;脸部特别是眼睑水肿,食欲缺乏,消瘦,有时也可侵害肺、脑等处。严重感染时,多因呼吸肌麻痹、心肌及其他脏器的病变和毒素的刺激等而引起死亡。吞食旋毛虫量达每千克体重5条时,对人即可致死。
猪对旋毛虫的耐受性较强。自然感染时,肠型期影响极小,可表现为轻微的非特异性胃肠炎症状。肌型期可出现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肌痛和肿胀,眼眶周围水肿,厌食,呼吸困难和发热。重度感染的猪在生长期还可能伴有厌食、中度至重度消瘦、全身不适和被毛逆乱、肌肉疼痛或麻痹、运动障碍等。
犬和猫重度感染时,可诱发流涎增多,被毛逆乱,并因肌肉剧痛而步行艰难。大家鼠和小鼠可表现萎缩和行动呆滞,被毛逆乱,结膜充血和眼睑黏着。
旋毛虫是一种宿主分布范围最广的寄生性蠕虫,同时也能感染人,易造成严重的病理损害。通过对其终末宿主(也是中间宿主)以及环境条件等流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均可控制旋毛虫病的传播。
①首先,要改变饮食习惯,不食生肉。一些腌腊制品是感染旋毛虫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盐渍或烟熏不能杀死肌肉深部的幼虫,特别是包囊幼虫。在厨房应注意做到生熟两刀,生熟两案,防止旋毛虫通过菜刀或菜砧感染人。②加强灭鼠工作,切断猪旋毛虫的主要感染来源。③加强环境卫生工作,消灭苍蝇及一些食肉昆虫,做好粪便管理,尤其是一些食肉动物粪便。
④加强肉品卫生检验工作,对旋毛虫肉尸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食用。
⑤不用生肉屑及泔水喂猪,对控制旋毛虫的传播也有十分重要意义。⑥对人类患者及动物进行驱虫,可用甲苯达唑、噻苯达唑等药物,不但能驱除肠内早期幼虫,抑制幼虫产生,还可杀死肌肉中的幼虫,驱虫后粪便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弓形虫是如何污染环境的
弓形虫属真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于1908年首先在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内饲养的一种沙漠野生啮齿类梳趾鼠体内发现的。因其滋养体似弓形,故定名为弓形虫。此后,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地方的人和动物体内均发现了弓形虫。弓形虫的宿主种类十分广泛,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弓形虫要完成其生活史,需经过中间宿主体内的肠外期和终末宿主体内的肠内期。在其生活史过程中可以出现不同的形态。
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流行呈世界性分布,动物和人的感染极为普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弓形虫生活史中的多个时期均具传染性;其次,弓形虫对中间宿主和寄生组织的选择性不严格,与人接触的多种动物均具易感性;再次,终末宿主可有可无,在中间宿主之间可相互传染;最后,虫体在宿主体内保存时间长,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弓形虫的全部发育过程需要两个宿主,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中的猫属和山猫属)肠内进行球虫型发育,在中间宿主(哺乳类、鸟类等)体内进行肠外期发育。猫吞食了弓形虫的包囊或卵囊后,囊壁被消化,子孢子或速殖子及慢殖子侵入小肠上皮细胞,进行球虫型发育和繁殖。开始进行裂殖,产生大量裂殖子,经过数代后,部分裂殖子变为配子体,配子体继续发育为雌雄配子。两种配子结合后形成合子,最后产生卵囊。卵囊经猫粪排到外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经48~96小时,发育为感染性卵囊。另外,还有部分被猫摄入的滋养体,进入血液及淋巴循环,并被带至全身各脏器及组织,侵入有核细胞,以出芽或二分裂法进行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滋养体可在宿主的脑和骨骼肌内形成包囊,包囊有较强抵抗力,在宿主体内可存活数年之久。
在外界成熟的孢子化卵囊污染食物、饲草和水源,被中间宿主(包括人及多种动物)摄入后释放出子孢子,以及通过口、鼻、咽、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皮肤侵入中间宿主体内的滋养体,通过淋巴液循环侵入有核细胞,在细胞质中以内出芽方式繁殖,经过一段时间,部分虫体就可在宿主的一些脏器组织(尤其脑组织)中形成包囊型虫体。
由于猫科动物为弓形虫的惟一终末宿主,因此,其在流行学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食粪昆虫(苍蝇、蟑螂等)可机械性携带弓形虫而起传播作用。另外,一些家畜的痰液、唾液、眼鼻分泌物和尿中曾分离出滋养体,牛奶、鸡蛋中也曾发现。其他特点还有较冷的地区、热而干燥或地势高的地区,比温、湿及低洼地区的人体感染的少,与动物接触多的比与动物接触少的感染的多。
弓形虫对人体健康有何危害
弓形虫在细胞内寄生和增殖,以致破坏细胞,滋养体逸出后又可感染邻近细胞,这样反复破坏,因而产生组织的炎症反应、水肿、单核和少数多核细胞浸润。弓形虫滋养体侵入宿主细胞时,先以前端接触被寄生细胞,使宿主细胞膜形成凹陷,在该处的细胞质出现许多细小的颗粒和一些有单层膜的小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变性。随后细胞被穿破,虫体即钻入细胞内。在此过程中,虫体常被挤成哑铃状,当虫体完全进入细胞后,在其周围由宿主细胞质产生一层薄膜,形成纳虫空泡,使虫体与细胞质分开,起初薄膜虫体被包得很紧,稍后虫胞扩大,在虫体与薄膜间充满着液体和一些细小的管状纤毛。另外,滋养体还能分泌一些穿透增强因子,能增加细胞侵入宿主细胞的能力。一些酶类(溶菌酶、透明质酸酶、酸性磷酸酶等)也有类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