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生命不熄,学海无涯,当精进,当谦卑。佛是奋进的,以佛心勤勉奋进,才能保持振奋的激情,才能有所成就。修禅要低调,以禅心保持谦卑,则能习得学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忙起来就没时间变老
佛光禅师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正在法堂里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
佛光禅师总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老师!这二十年来,您老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道:“很好!很好!讲学、说法、著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种更欣悦的生活,每天,我忙得好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道:“老师!应该多一些时间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
清晨在睡梦中,大智隐隐中就听到佛光禅师禅房里,传出阵阵诵经的木鱼声。白天佛光禅师总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刚与信徒谈话告一段落,大智抢着问佛光禅师道:“老师!分别这二十年来,您每天的生活仍然这么忙着,怎么都不觉得您老了呢?”
佛光禅师道:“我没有时间觉得老呀!”
“没有时间老”这句话,后来一直在大智的耳边响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没有时间老”,其实就是心中没有老的观念。如果整天在做有意义的事,就会忙得很充实,自然身心健康。这样一来,从心理上自己就不会觉得老,从形体上看也不会显得老。
奋斗永远都是开始
一位武林高手跪在武学宗师的面前,接受得来不易的最高的仪式。这个徒弟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在武林终于出人头地。
“在授予你最高仪式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武学宗师说。
“我准备好了。”徒弟答到,以为可能是最后一个回合的练拳。
“你必须回答最基本的问题:这种仪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是我习武的结束。”徒弟答道,“是我辛苦练功应该得到的奖励。”
武学宗师等待着他再说些什么,显然他不满意徒弟的回答,最后他开口了:“你还没有到拿最高仪式资格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再度跪在宗师的面前。
武学宗师问:“这个仪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是本门武学中最杰出和最高荣誉的象征。”徒弟说。
武学宗师等啊等,过了好几分钟,徒弟还是不说话,显然他很不满意。最后说:“你仍然没有到拿这顶桂冠的时候,一年以后再来。”
一年以后,徒弟又跪在宗师的面前,师父又问:“这个仪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它代表开始,代表无休止的磨炼、奋斗、追求更高标准的里程的起点。”
“好,你已经可以接受这个仪式,并开始奋斗了。”
不正确的信念往往使我们感到事倍功半,让自己有一种无力感,如同海上的船只失去了航向。信念是我们人生的坐标,只有我们的坐标是正确的,我们的人生才能是正确的。人生正确的信念就是:无休止的磨炼、奋斗、追求更高标准。
佛禅小故事
优波离出家
优波离原是一个奴隶,身份卑贱,他是王族的理发匠。
有一天,婆娑王子、阿那律王子预备跟随佛陀出家,要优波离为他们理发。优波离很羡慕,但是他想起自己是奴隶,怎能够和高贵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不禁难过得痛哭起来。佛陀知道了,允许他立刻加入僧团,成为佛弟子。王子们随后来到,佛陀嘱咐王子们向优波离行礼,称他做尊者。佛陀告诉大家:“河水入海,同是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氏。”
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有一个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前去请教一位禅师。
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半晌,商人汗流浃背的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
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
禅师说:“我不是让你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我需要的是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
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疑惑,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
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想收获,就先要付出。一个人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日本有位著名的禅师,他出道前曾在一位禅师门下甘愿做了二十年的挑水僧。因此“挑水”就成了他的法号。
挑水禅师曾在几个著名禅院参禅学道,可谓饱读经书,遍参禅道。他所住持的禅院曾吸引了众多信徒,但这些人往往不能吃苦耐劳,半途而废者较多。挑水禅师对徒弟们非常失望,于是决定去四方云游。他解散了众弟子,只身一人行脚参学。此后几年里,谁也没有见到过挑水禅师。
五年后,他的一位学僧在京都的一座桥下,偶然发现他正与一群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学僧立即上前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挑水禅师却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不符合我开示的要求。”学僧问道:“怎么才能符合你的要求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在桥下和我们一块生活几天,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位弟子便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一起生活。第二天晚上,乞丐群中突然死了一个人,挑水禅师便和这位弟子于午夜时分将乞丐尸体搬到山中掩埋,完事之后仍然回到桥下。挑水禅师一回来倒头便睡,一直睡到天亮,可学僧却辗转反侧未能入眠。
天亮之后,挑水禅师对学僧说:“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了一些食物在那边,你去吃吧。”学僧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哪能咽得下去。禅师看到他很难为情的样子,于是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你不能在这里获得快乐,还是回到你自己的天堂享受去吧。但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这方净土不希望有别人打扰!”
学僧哭着跪在禅师面前,说道:“弟子没有资格跟您学习,更无法受领您的开示。您珍重吧!老师!”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此地。
横逆困穷,是锻炼人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中,惟有坚强并顺应时局,才能成为强者。
佛禅小故事
佛陀的耕耘
秋天,稻子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么?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哪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经历键锤之苦才能日益强壮
寒冬腊月,有一个名叫“滴水”的和尚,去天龙寺拜见仪山禅师。外面下着很大的雪,可是仪山禅师却不让他进门。那个和尚就在门外一直跪着,这一跪就是三天。
仪山的弟子看他可怜,纷纷为他求情,可是仪山说:“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没有住处的人!”弟子们没有办法,只好纷纷走开。
到了第四天的时候,那个和尚身上皴裂的地方开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来,但他依然跪在那里,雷打不动。仪山下令弟子:“谁也不准开门,否则就将他逐出门外!”
七天过后,那个和尚支撑不住,倒了下去。仪山出来试了一下他的鼻子,尚且有一丝呼吸,于是便下令将他扶了进去。滴水终于进了仪山门下参学。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仪山禅师问道:“无字,与般若有什么分别?”
话刚说完,仪山一拳打过来,大吼:“这个问题岂是你能问的?滚出去!”
滴水被仪山的拳头打得头晕目眩,耳朵里只有仪山得吼声,忽然间,滴水想通了:“有与无都是自己得肤浅意识,你看我有,我看我无。”
还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纸擦鼻涕得时候,被仪山看到了,他大声喝道:“你的鼻子比别人的血汗珍贵?你这不是在糟蹋白纸吗?”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难以忍受仪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说:“人间有三种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师门的影响力,发扬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赏家师的慈悲,步步追随;上等僧在师父的键锤下可以日益强壮,最终能找到自己的天空。”
大饼是擀出来的,钢铁是炼出来的,人才是键锤出来的。所以,当有鞭子向我们挥来时,躲闪不是明智之举,我们应该把头抬得更高,把背脊挺得更直,练就一身硬功夫,以后就不会怕鞭抽之苦了。
倒下了就要立即再站起来
一位父亲很为他的孩子苦恼。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十五六岁了,可是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于是,父亲去拜访一位有名的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我这边,三个月以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这三个月里面,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三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三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就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十几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够不够男子气概?”
父亲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三个月,看到的结果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说:“我很遗憾,你只看到表面的胜负。你有没有看到,你儿子那种倒下去立即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呢?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啊!”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倒下去了,就要立即再站起来。这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更是一种永不认输的气概。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倒下去,只要站起来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
佛禅小故事
何谓强大
佛陀在山上遇到了歹徒阿格利玛。阿格利玛杀人不眨眼,当然也不打算放过佛陀:“都说你是法力无边,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我今天要砍了你的头,让大家知道谁更强大。”
“死之前,我有一个心愿。”佛陀指着身边的桃树说,“请砍下这根树枝。”
“那太容易了。”剑起枝落,阿格利玛把开满桃花的树枝丢给佛陀,“还有什么要说的?”
“我还有另一个愿望。”佛陀怜惜地拾起桃树枝,“现在请让它长回去。”
阿格利玛大笑:“你这个疯子,世上谁能把砍下来的树枝接回去呢?”
“可怜的人啊。”佛陀回答,“你自认为很强大,因为你能轻易地伤害生命。但破坏与摧残是最容易做的事,连小孩子都会。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懂得如何治疗上痛,创造生命。”
阿格利玛顿时觉悟,从此成为佛陀忠实的弟子。
做事要全心全意地投入
有一位名叫大年的学僧,喜好于佛像的雕刻,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指导,雕刻出来的佛像总缺乏佛性。于是,大年专程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能得到无德禅师的指导。
大年到法堂时,无德禅师便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命他捏紧,然后天南地北地跟他闲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外,其他一切都谈,约一个小时后,无德禅师拿回宝石,命大年回禅堂用功。
这样连续过了三个月,无德禅师始终没有谈到雕刻的技术,甚至连为什么放一块宝石在他手中也没说。终于,大年有点不耐烦,但也不敢询问无德禅师。
一天,无德禅师仍照往常一样,又拿一块宝石放在他手里,准备谈天。大年一接触那块宝石,便觉得不对劲,立刻脱口而出说道:“老师!您今天给我的不是宝石。”
无德禅师问道:“那是什么呢?”
大年看也不看,就说道:“那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块而已。”
无德禅师欣慰地笑道:“对了,雕刻是要靠“心手合一”的功夫,现在你的第一课算是及格了。”
所谓“心手合一”,就是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调动全身的积极性,达到“心即手,手即心”的至高境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手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