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解地问道树禅师:“道士的法术那么高强,你是怎么战胜他的呢?难道你有比他更强的法术吗?”
道树禅师回答说:“他们的法术是很强,我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我也没有什么能胜他的法术,只有‘无’字能让我战胜他们。”
那个人又问:“人都说佛法无边,‘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道树禅师说:“他们的法术尽管厉害,厉害就证明他们有,有就必定有尽头,有尽头就有量,有量就有边;我没有任何法术,无就是无限,无限则无尽,无尽则无量,无量则无边;我以不变应万变,‘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无”指的是虚空,就是指没有。凡是有的东西,它就一定有界限,而“无”则是“空”,是无穷大,是没有任何界限的,所以它就成了无限。当我们把心中清空,让它变成无穷大,那我们也就能真正的静下心来,求得心如止水的境地,那么无论任何事情我们也都能放得下了。
佛禅小故事
无道心
文道是个云水僧,因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故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说道:“末学文道,素仰禅师的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已晚,慧薰禅师就说:“日暮了,就此一宿吧!”
第二天,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已将粥煮好了,用餐时,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可给文道用餐,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盛粥给文道。
文道踌躇得不知是否要接时,慧薰禅师说:“你无道心,并非真正为法而来,你以净秽和憎爱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得道呢?”
淡泊名利就会没有得失的烦恼
华智仁波切在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华智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华智离开了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华智收受了那个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华智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华智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华智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
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华智,华智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华智的行囊中。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他来到华智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还真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华智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我肯定会下地狱。”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华智。当他终于找到华智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哪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华智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华智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真正的智者,会看透世间的虚幻,无论什么在环境中,都能拥有一份平静而祥和的心境,所以就没有得失的烦恼。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名利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纷争恩怨也能一笑了之。
在待人接物时,应该看才不看貌
一休禅师的门下,有位做将军的弟子。这天,这位弟子请他吃斋饭,一休非常高兴。他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因为来时匆忙,没有来得及换衣服,而守门的警卫看他穿得破破烂烂的,因为是哪里来的臭和尚,无论如何不准他进去。一休禅师无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将军左等右等,可就是不见一休禅师来,心里不禁有些着急。他刚想出门去看一看,却与迎面而来的一休禅师撞了个满怀。见到禅师穿了一件崭新的袈裟,将军很奇怪,但也没有多问,只是把禅师迎到了客厅。
开始用餐时,一休禅师自己不吃,只是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见了,更加纳闷了,忍不住问道:“师父,您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者寺里的僧众带些饭菜呀?如果是这样,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说道:“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的,不是请我吃饭的,所以我就不吃,只给袈裟吃。”将军听了,更是迷惑不解。
一休禅师说:“我第一次来时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把卧挡在了外边。我只好回去换了一件袈裟,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你们以衣服的新旧作为邀请客人的标准,所以我就想,你们可能只是邀请衣服吃饭的,我就只好把饭菜给衣服吃了。”
将军听完,开怀大笑,继而是深思。
要评价一件事情,就要看它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只看表面。同样,在评价人时,也不能以貌取人,而要看这个人的内心,看这个人的实际行动。有的人穿得再好,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而有的人虽然不注重穿着,却是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思想有作为的人。
佛禅小故事
今天没人来
有两个寺院,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山上的方丈的修行很好,能知明日之事。
每天小和尚都问方丈,今天谁会来,山下的方丈会不会来?
如果有贵人来,就把寺院好好的打扫一下。
常年如是,小和尚觉得很好玩。
某一天早上,小和尚又问方丈:“今天会不会有人来啊?”
方丈想了想,说:“今天没有人来,关上寺门好好修行吧”
上午无事。
下午小和尚突然跑了进来,大喊:“师父,师父,有人来了,是个印度僧人”
一阵寒暄之后,方丈跪拜。
这个印度僧人便是达摩祖师。
改掉一些小毛病,会减少一些大麻烦
很久以前,药山寺庙里有一个和尚,平时有些粗心马虎,但是却很勤劳。他一年四季很少闲着,春种秋收和山里的百姓一样。每年都种很多地,铲趟弄得非常及时,为了干好庄稼活儿,有时从庙里带点简单饭菜,在地边随便将就着吃一口就行。
他和山里百姓处得挺近乎,串换取借样样都能办得来。谁要是用着和尚干点什么,那是有求必应。因为他姓王,时间长了,所以山里人习惯叫他王和尚。
一天,王和尚在地里干活儿,傍晌了。他坐在地头上,把带来的中午饭拿起来吃了几口,觉得光吃饭不香,便去山坡上拔来两棵野葱就饭吃,但却没看清,自己拔下来的“葱”却是“三叶藜芦”。刚刚吃完,王和尚想先歇一会儿,然后好再干活儿,然后就睡下了。
晌午过了不一会儿,山里的百姓三三两两地下地干活去,当人们路过王和尚地边时,看见他躺在地上睡觉。便招呼说:“王和尚,快醒醒吧,过二道岭了,别睡啦!”
连说两遍,都没听见王和尚回话。这时,有个外号叫“到得了”的青年,他寻思王和尚睡得这么实,过去戏弄一下他,开个玩笑。
他走近王和尚跟前一看,他嘴里吐着白沫,全身乱哆嗦。急忙招呼大家:“喂,快来呀,王和尚得病啦。”一听说王和尚得病,大家急急忙忙地跑过去,把王和尚扶坐起来。连连招呼,他都不省人事儿。
一个老农从地上拣起一棵野葱说:“王和尚准是吃这东西中毒了,快把他抬回庙里。”说完,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王和尚抬进庙里,老农又急忙吩咐人熬绿豆汤。不一会儿,大伙就给王和尚灌下绿豆汤解毒。
王和尚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大伙儿,感到非常惊奇。
老农手里拿着野葱问他说:“你是不是吃了这东西?”
王和尚点了点头。只见他用手比划了两下,又轻微地闭上了眼睛。
几个时辰过去,王和尚完全清醒了。大家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他十分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
老农说:“你吃的不是野葱。它叫藜芦。也有人叫它老旱葱、大叶芦、路黎。它的形状很相似野葱,不注意区别,很容易弄混,这东西毒性大。”
“是吗。”王和尚一直看着大家惊恐的表情。“我吃过饭,倒在地上不知怎么的,就糊涂过去了。”
“这可含糊不得,很容易吃亏。”老农拿着王和尚吃过的“野葱”让他看,“你看看它是几个叶儿?它是三个叶儿。要记住:三叶藜芦四叶葱。野葱能吃,藜芦不能吃。今天,幸亏你吃的不多,不然的话,你就没命了。藜芦的毒性可大啦,以后一定要多加小心啊!”
“阿弥陀佛,你们的救命之恩永世不忘。今后,我不光种地,还要向你们学习认识中草药。多谢大家!多谢大家!”王和尚双手合在一起向大家深深地拜谢。
从此以后,王和尚在药山边种地边仔细识别中草药,自己还亲自做实验。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以后自己再也不敢马虎大意了。
粗心大意,往往被我们当作一些小毛病忽视了。可有些时候,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危害到我们的性命。如果能改掉一些平时注意不到的小毛病,生活中就能少很多不必要的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