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就需要知道应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了,父母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了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实质
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代表孩子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时期就是转折期。总体来说,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各种心理变化都反映了孩子在心理方面的进步。在心理上,从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非常重大的变化。父母要对孩子的这一时期郑重对待,并且要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消极的一面,父母则应当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当然,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不只有消极的一面,还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孩子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让孩子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要善于理解孩子
父母看到孩子慢慢的成长,就必须懂得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一种近乎朋友的平等关系,对于孩子对家庭中一些事情所发表的意见,要郑重考虑。父母要相信孩子有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当孩子在独自做某件事情时,父母要给予支持。如果孩子在期间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父母应当给予安慰和鼓励,如果成功则一定要表扬。当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些争论,并且最后父母发现是自己错了的时候,父母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得到孩子的原谅。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也应当理解父母,毕竟父母的忠告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自己的选择和父母的愿望不相同时,孩子可以通过和父母商量来解决,不需要意气用事。只要能够用事实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相信父母还是可以尊重自己的选择的。
教子心经
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必然,可能有的孩子的叛逆不是很明显,让人感觉不出他正处于叛逆期,但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逆反心理,只不过是逆反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对于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认真对待,那么,就可以让孩子不那么叛逆。
训练孩子的忍耐力
有一些孩子出现了一种趋向,那就是既不会忍耐又不会克制自己。比如说,当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非,只要对自己有利就盲目行动,不会谦让,没有耐心。他们从来没有念完一本书,也在家里待不住,干什么事情都要让父母帮忙,脾气暴躁,稍微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这样的孩子就是缺乏耐心的孩子。所以,培养孩子的耐性,必须从小抓起,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
其实,大人也会没耐性,容易冲动。比如,当父母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心里就开始发起慌来,把孩子的哭声当成了命令。如果父母的个性不是那么冲动的话,或许孩子也会慢慢变得平和起来,变得更有耐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在一群小学生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些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然后他出去了。当他出去之后,寂寞的孩子们就开始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出一番业迹的全都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由此可以看出,忍耐力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一项。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及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的副作用,在学校、在家庭,许多学生养成了任性、冲动、无耐性的坏习惯,他们无克制力、意志薄弱,做事往往虎头蛇尾,经不起小小的困难和挫折,将来能否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令人担忧。
通常缺乏耐性的孩子会出现三种倾向:过度的暴力性、依赖性以及注意力低下。
1.暴力性:这是缺乏耐性孩子的最大特征。不管是谁让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失控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了习惯,自责感就会慢慢消失,连父母的劝导都听不进去,反而会对父母使性子、发火。
2.依赖性: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便丧失了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依赖性会使孩子渐渐变得意志薄弱。
3.注意力低下:没有耐性的孩子做事肯定没有持久性,因而会显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的时候,他们看看这个拿拿那个;参加钢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也没有一个能坚持下去。
其实,坚强的忍耐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磨练,而且需要结合每个孩子的成长特点,从小认真地加强锻炼。
1.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
想要让孩子学会忍耐,父母首先学会忍耐和等待。如果父母是性子急躁的人,那么,当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绪问题,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培养出孩子的忍耐力。
2.父母不要替孩子包办一切
有些孩子没有耐性,父母往往会替他们包办一切。这样一来,一遇到孩子失去耐心的时候,父母就会全权代理,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求知的欲望,更让孩子失去了耐性。
3.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在遇到一些有困难的问题或是费力气的事情时,谁都不喜欢去做,然而正是这些难题可以训练人的耐性。有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做题慢或是有不会做的题目时,他们就会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4.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不可能大步流星地跑;一个只弹了两天钢琴的人也不可能会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孩子要在经过爬、走之后才能学会跑;学习钢琴也必须要有一个反复熟悉琴键的过程才能够熟练地弹奏钢琴,并融入感情。因此,不管让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不要着急,不要只看结果,而是要注意过程,只有耐心地等待过程过去,才会有结果。
5.让孩子玩益智玩具
父母要多让孩子玩一些具有开发智力功能的玩具和游戏,比如积木、裁纸。当孩子将一个个小木块规程在一起,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孩子的耐性。让孩子沿着事先画好的线小心地裁剪,在孩子小心翼翼剪裁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耐性。
6.让孩子从简单入手
孩子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没有耐性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一些比较难的东西,那么只会让孩子对学习慢慢的失去兴趣。如果先从简单的东西入手,当孩子能够很好地理解时再慢慢的增加难度,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在一点点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慢慢提高了耐性。
最后,让我们来测测你的孩子有没有耐性。如果有以下行为的的话,做父母的就要注意了。
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非常任性。
经常容易哭。
情绪容易激动,很难预测到他们会干什么。
吃饭的时候爱动。
看电视的时候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再碰碰那个。
自私,只知道关心自己。
咬自己的手指甲。
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
经常争吵。
坐立不安,多动。
经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
经常打架。
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饮食调节不好。
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时就打滚耍赖。
经常哭哭啼啼地闹。
教子心经
父母应该知道,忍耐力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它是需要父母对孩子的训练,并且要让孩子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到的。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忍耐,父母需要教给孩子一些技巧,才能让孩子拥有这项能力。
勤奋是可以培养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几句我国的古训,几乎每个人都学过,但也差不多都淡忘了。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要经过辛酸的磨练,这永远是个真理,并且永远不会褪色。
我国古代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它说明了如果一个人勤奋刻苦地学习,那么最后他一定会成功。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由于家里穷,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房子不打扫就不会干净;花儿不浇水就会枯萎;田里不播种就不会长出庄稼;一个人不努力,当然也就不会有所成就。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作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就需要培养孩子勤奋刻苦的精神。
1.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勤奋
一个人勤奋与否并不只是说这个人是不是刻苦学习,其实,从其他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勤奋,比如从劳动和工作中。毕竟,孩子早晚有一天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的,因此,父母要通过别的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勤奋。
关于工作,孩子的首先任务还是学习,当然没有办法在工作培养孩子的勤奋。但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作榜样,比如,当父母做一些艰辛的工作时,父母不要因此喊累或是埋怨工作辛苦,而是应该咬紧牙关认真地去做这些事情。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就会学到父母的这种勤奋。
关于劳动,在这方面父母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帮着家里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果是一些有困难的劳动,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报酬。让孩子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够有所获得,而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得到任何东西的。在父母这样的教育下,当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把他的勤奋表现在工作中了。
2.有责任感的孩子就会去勤奋刻苦地学习
一个真正知道负责任的人,不仅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还会对自己周围的人,那些关心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负责任。一个负责任的人会因为自己的责任而去勤奋刻苦地学习,会为了让父母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生活不是很富裕,当孩子知道了家里的一切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并且会因为这种责任感而努力奋斗。因此,孩子的责任感也是孩子努力奋斗的一种原动力。
3.不要让孩子一直劳动
什么事情做久了都会感到厌烦,如果父母让孩子一直劳动,一点都不给孩子喘息的空间,那么,孩子只会对劳动产生厌烦,根本不会因此而让孩子养成勤奋的习惯。其实,这和学习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父母只是让孩子一味地学习,不让孩子有休息的时候,那样是不会达到学习的目的的,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劳逸结合,这样才会让孩子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因此,不管是劳动还是学习,父母都要根据一些具体情况让孩子进行适当的休息。
4.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学习
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各个方面都不如成人,为了能够让孩子养成勤奋的习惯,父母可以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去学习。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要注意孩子基本功的培养,只有有了最基础的东西,才可以一步一步朝前走;对孩子要做一些适时的教育,有时候,可能父母说了一大堆,然而孩子一点都没有听进去,如果是适当的时候,可能父母稍微一点,孩子就能够明白了;还有就是,父母要注意一下“量”的问题,孩子毕竟太小,如果内容太多、范围太大的话孩子可能会承受不了;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父母急于求成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一定要平和地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
5.多给孩子讲一些立志向上的故事或事例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凭着一股刻苦勤奋的劲头取得了一番成就,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这样的故事或是事例,让孩子从中得到启发。让孩子知道,那些得到成功的人都是经过一番努力后才成功的,而一个人如果怕苦又怕累的话,他是永远都不会成功的。“付出才会有收获”这句话是绝对有道理的。让孩子知道,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只有刻苦努力,付出自己的勤奋,这样他才会拥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