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创建于1918年,创始人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创立之初是由3人组成的小作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综合性电子技术企业集团。
自创业以来,松下始终以“力图社会生活之改善和提高、为世界文化之发展作出贡献”作为社会使命和企业纲领。为了实现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及促进社会的发展,松下积极地进行从基础技术、商品技术到新生产技术等世界性的全方位的研究开发与经营活动。2005年度松下销售额为814.36亿美元,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中有628家关联公司。
松下电器现从事的事业主要有:数字AV网络化事业;节能环保事业;数字通信事业;系统工程设计事业;家用电器事业;住宅设施事业;空调设备事业;工业自动化设备事业及相关事业的元器件、零部件事业;网络、软件事业等。在这些领域,松下从事着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
不该管的事让别人去管
古往今来,许多出色的管理者都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让别人去管。”
有些公司,管理者在时,大家就很努力,管理者不在时,这些人立刻就精神懒散,什么工作都停滞不前。在这种环境下,团体的力量就无法发挥。
一个管理者能处理的工作量有限,即使再能干,顶多也只能做三倍的工作。所以,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尽量将工作做适当的分配,这样一来,即使他不在公司,工作也能顺利进行。
此外,要先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工作。如果故意将事情复杂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种管理者或许是不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做,害怕这么一来,无形中自我存在的价值就更小了。
其实,管理者把事情交给部属,并不表示责任没有了,他还是要时常注意工作进展的。管理者将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由部属处理,自己则必须在思考新企划案、改善现状方面下工夫,也就是说,要做一些“计划性”的工作。如果管理者整天忙于工作,而无法对将来做计划,那么什么事也做不好。所以,担任管理者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先做整体考虑,然后再采取相应对策。
某建设公司的营业课长谭先生,他桌上有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常常被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在参加管理者教育讲习后,谭先生学会了分析工作上的问题,回到工作岗位后,马上就着手于工作的重新分配。首先,把那些处理不完的文件为部属做个说明,经由他的说明后,每位部属都能愉快胜任。
谭先生的桌上不再有堆积如山的文件了。不仅课内的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还得到很好的评价,说他处理事情比以前更有效率。当然,这样谭先生就有充裕的时间,再去做新计划的推展了。
所以,管理者只要“向部属说明眼前应该处理的文件”,然后把事情交给他们处理,自己就能有充裕的时间,全力策划新工作了。
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也应如此,若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不仅使自己疲于奔命,而且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比如:三国时的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的托孤之重任,“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终于积劳成疾,过早谢世。
而且,管理者把任何事情都包在自己身上,不仅终日忙碌不堪,还会严重挫伤部属的工作热情:“我们既然都是些无用之辈,就由他一个人干好了。”部属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就会消极被动地去工作,有些事本来能做好,也可能因没有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办得很糟。忙忙碌碌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很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日本松下公司从1971年至1972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在市场、资源和劳力等三方面最有效的国家和地区创办工厂。松下倡议在马来西亚生产空调机,然后输入日本。开始松下公司的一些职员对此举不大理解,认为这样做似乎对日本不利。当时任公司空调机事业部出口科科长的国水昌彦说:“那时日本松下一年出口二万台空调机,再在马来西亚建立年产十万台的空调机工厂,并且要求其中90%出口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为此,我们非常吃惊。我想这样太不合算!可上面强制性让干,又不能不干。拼命干吧!幸亏当地劳动力便宜,结果还不错,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日本媲美。”
松下在马来西亚建立空调机厂,利用当地大量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他还让当地人担任该子公司管理者。松下坚持认为:“在那里担任松下电器领导的应该是生长在那片土地上,并受到当地人尊敬的人。”为此,在工厂开办的第四个年头,他精心挑选当地人沙亚尔为管理者。沙亚尔是当地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族成员。松下并授予国外各区域性子公司负责人以经理权、人事权。这样松下公司既促进了当地经济技术力量的发展,也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并使松下电器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在世界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真是双方受益。
只有善于使用分权术的管理者,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想全局、抓大事,才能创造出最佳的业绩。当然,如何授权也是很有讲究的。要根据部下的品德和才能授权,不要全给部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权;要明确所授权限的范围,不要把授权当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要定事定时授权,不可越级授权等。这一谋略不仅是所有管理者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也是所有从事商业经营的人必须从中悟出的经验,否则你将会后悔莫及。
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一艘船的舵手和风帆,应该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气风范。如果为了一些琐碎小事而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前进,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老子讲究“无为而治”,在这里“无为”应该理解为放手给下属,解放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该管的事别管,去做一个决策者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指挥千军万马,不如善点数员将
基于企业发展的不断需要,管理者已经不可能事必躬亲,而且员工的责任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应随着事业的发展重新进行定位。大胆给部下以权力与责任,不仅使工作进度快、效率高,而且上边的方针能很快传达到最下边,既有利于明确权力责任的范围,又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的整体与局部紧密相连,促进公司的发展。
与其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与其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帅才善点将,将才善点兵。作为管理者要想成功,就要让管理回归简单,即擅长管理手下的几员大将而不是指挥千军万马。这是管理的灵魂之所在。
1933年,松下电器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短短时间内,员工已增加到1400多人,这在制造业中已算是可以的了,放在电器界更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企业。不过松下知道,任何企业在规模相对较小时,管理者能游刃有余、单枪匹马地管理企业的事情。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的增多,管理者就会逐步感到力不从心,造成企业整体或局部处于崩溃边缘。
松下也曾经把一些权力交给下属,但因工厂尚未相对独立,管理者仍不敢放手去做,事事还得向松下请示,请松下裁定决策。在这种责任、权限划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出现问题,是免不了的。但松下却不原谅自己,而是自咎反省,寻找新的途径:一定得下放权力,一定得相对独立。虽然各工厂都勤勉尽力,但实际效果却有好坏之分。各工厂的待遇都是一样的,这是不公平的。
如此常往,必然会滋生懒惰、保守、不思进取的陋习。
第二年,松下采取惊人之举,大刀阔斧推行“事业部制度”,将企业分成若干事业部。这样一来,每一个事业部就像一个小型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研究开发等方面都相对独立,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样只需直接管理几个部长,再由部长指挥员工,实现了最佳的管理目的。
松下认为“事业部制度”实际是一种“分权管理”的方式。部长对客户负责,各厂长对部长负责,员工对厂长负责。从表面形式看,每一事业部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合起来,又成为一个大企业。相互之间又是固定的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
松下认为,集权与分权并存,两者都得有个适当的度。为此,应制定若干措施并加以有效的管理:
(1)每个事业部的领导处理本部的事情,但必须定期向总公司汇报;
(2)各事业部财务独立,但盈余需交总公司统一规划管理,要想融资扩充本部的领导,均需向总公司申请;
(3)日常教育由各事业部独立进行,但是和企业的宗旨、理念不能相悖。每一个员工均需要接受松下经营哲学的教育和学习,以培养出志同道合、目标一致的松下人;
(4)员工管理和人事的进出由各事业部负责,但人事的升迁必须由总公司统一裁决。另外,高中毕业以上学历的员工,未经总公司的认可,不得擅自录用;
(5)各事业部独立面向市场竞争,但如果其中一个部门研发的产品和另一个部门冲突,必须报总公司审批并裁决。
我们再来看看这种分权制度的优点:
(1)不但使企业的规模扩大,而且解决了高端管理者力不从心的问题。
(2)每一事业部都是一个责任中心,产品划分,责任分明,盈亏明朗,便于考核。
(3)各事业部都具有小型企业之特点,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因此能培养出许多技术专才。
(4)由于各事业部部长负盈亏的全部责任,自然而然会使各个部门潜心关注市场动态,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的需求。
(5)每一事业部都必须靠自己想办法盈利。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管理者要培养自己成为善点大将的帅才,而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如此方能让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名管理者,为了取得成功,你不需要去控制每一个下属。你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关键人物去控制几十人、几百人,甚至几千人。
让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
管理者并不只是任意挑选想用的人,而在于使自己的部属都能得到适当的运用,发挥最大的能量。
任何人做一件工作,都应该仔细考虑:自己能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选择工作是国企还是外企,是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这都要因人而定。比如说:有的人在大公司很称职,有的人在中小企业反而会有更好的发挥,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变得日趋成熟。
人生一世,理想和希望是必需的,欲望和野心也是可以有的,但却要控制,不能任其膨胀。实际上,欲望和希望,野心和理想相隔的仅是一步之遥,超越了,就可能转化成对方。因此,即便是在构筑理想和希望之时,也要踏实一些。松下幸之助认为,不为名利所动,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人生的真正乐趣。倘若为名利地位而去干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必然惨遭失败,从而剥夺了自己的工作乐趣,也会给社会带来痛苦。
松下幸之助认为:年轻人抱着理想或希望并非不可,但对个人的欲念则要给以某种程度的抑制。什么样的人适合担当领导职务,哪些人又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呢?松下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用人的基本原则——适才适用,小材大用,大材小用,都不是理想的用人准则,唯有适才适用,才能使人发挥最大的能量。另外,适才适用的另一层含义是,适合组织人事工作的,不能让他搞营销;适合钻研技术的,不能让他搞行政,也就是说,才能和职务必须相适应。
但是,鉴于日本论资排辈的传统习惯的影响,松下幸之助认为依上述原则的提拔也不应该草率。因此,在强调适才适用的同时,也要考虑按年资考绩的提升,即把提升与服务时间的长短挂起钩来。和年轻人比较起来,年长者经验充足,他们的年资和经验这两项,很容易受到年轻人的爱戴和拥护,所以对公司的业务也是大有助益的。
虽然在日本每个人都明白“适才适用”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在实行这种职位提升的办法时,常会受传统年资观念的牵制与阻挠。长期累积的结果,造成了坚固难破的成见,要想改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松下认为,如果要纠正这种封建观念,就必须从小学教育开始,让每一个人从小就能建立起“适才适用”的观念,把年资当作是职位提升的一种补充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年资考绩和适才适用,各有优缺点,怎样协调二者呢?松下的经验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比例,即在提升的时候,考虑的因素要年资占70%,才干占30%,这样才比较合适。如果是相反,就可能因经验不足而闹出笑话来。
年资、才干的比例之和是100%,但是,提拔一个人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有100%的把握。因此,有时候要抱着“为所当为”的大无畏气概为公司的前途和业绩而冒一些险。松下就实施这样的制度,他说,如果确信某人60%的能力,便可以试着提拔到更高一级的职务。其中这60%是判断,其余40%是下赌注。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些人看起来只有60分,但由于公司的信赖和支持,往往能极其出色地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