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李嘉诚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英资和记黄埔,成为轰动香港乃至国际商界的“入主英资洋行第一人”的时候,香港人为之振奋。当时的经济评论抓紧机会,在新界政务司的外籍人士钟逸杰,对李嘉诚尊敬的态度上也做出一番渲染:
“在以前的殖民地时代,外国炮艇经常在中国外河巡逻,而中国人又被称为是远逊于白种人。虽然时代改变了,香港这殖民地是由政治上的方便而存在,而不是因为武力而存在。但是当长江宣布与侨光合作在沙田东厂建造高级房屋时,新界政务司钟逸杰迎接李嘉诚参加典礼,很多人都感到惊讶。钟氏当时伴在李氏身旁,在李氏未坐下时不肯坐下,他常常望着李氏,显露羡慕之意,尤其是当他强调中国、香港和长江将不断合作时,他们两人都对前景很乐观。李嘉诚这位商界奇才启发了很多年轻人,又维护着香港的经济前途……”
古人云:“成事业者,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经济的腾飞,实际上就是一曲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凯歌。
在香港这个地狭人多的地方,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比东南亚其他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其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可能,因而造就了像李嘉诚、霍英东、郑裕彤这样一些白手兴家、艰苦创业的英雄人物。在环境和机会对于创业者都是均等的情况下,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在各种投资风险里摸爬滚打,一身泥泞、一身血汗地奋斗着。在这个奋斗过程中,他们曾经失败过、跌倒过,但最后他们都咬紧牙关,直立起布满伤痕的躯体,直到他们平安地渡过各种艰难险阻。他们充分地利用着香港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香港经济发展的奇迹。
在这些商业英雄之中,有的是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世家之后”;有的是在大陆解放之后由上海、天津等地迁到香港的资本家;有的是利用香港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发愤自立的家境贫寒、穷苦人家的子女。但是,他们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各种不同的程度上,在激烈的国际商战情势中,不断接受时代赋予的一次比一次更有创意的挑战。他们在竞争中坚忍不拔、不屈不挠,求生存,求发展,他们打破常规,傲视一切,最终成为为香港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家群体。
这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1979年10月29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曾经说李嘉诚是“天之骄子”,也就是说,李嘉诚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幸运之神经常降临的缘故。对此,李嘉诚自己也曾专门发表过他的看法: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是100%靠双手勤劳换来的;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许基础,那10年的成功,有10%靠运气的,90%仍是由勤劳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现在,运气已差不多是占三至四成了。”
1991年9月5日,李嘉诚在亲笔回复一位因生意落败、万念俱灰的丁姓英国华侨的信中,很真诚地阐述了他自己的创业观。此信全文如下:
丁先生:
人生起伏无常,尤其是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只是数千年来亿万无数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由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有效地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俗语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们又有一个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最大不了,最多找一份职业,生活应绝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英镑500,请你俩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李嘉诚
1991年9月5日
这封信给遥远的英国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乐于助人的李嘉诚,也由此感到莫大的欣慰。
在李嘉诚的一生中,最让他自豪的,甚至直到今天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是:14岁的时候,在病危的父亲的床前,含着热泪的李嘉诚自信地告诉父亲,他有一种感觉,他觉得自己的将来肯定会非同一般,肯定会有一番作为。李嘉诚用他清脆的童音告诉父亲,他准备做生意,做了生意再像父亲一样好好治学。父亲听了他孩子气、但又很自信很有志气的话语,开心地笑了。
最后,父亲仍含着这个由儿子带给他的开心的笑容离开了人世。父亲有多长时间没笑了,李嘉诚已记不清楚,但这却是父亲生病以后,很长时间以来所露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笑容。而且,父亲也是含笑离开人间的,因为父亲的安慰是李嘉诚。
直到今天,李嘉诚每每想起这件事,还觉得很自豪,因为他小小年纪在父亲面前居然没有说错,因为他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成功地实现了当年许下的诺言。
中国著名女作家冰心有一首极有韵味的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叹于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浸渍了奋斗的泪泉
这首诗也正好是今日雄踞香港商界金字塔尖的李嘉诚的真实写照。今天的人们,无不用惊讶羡慕的目光,遥遥注视着这位成为香港神话之一的天之骄子,注视着这位如同《时代周刊》所形容的,始终有一颗幸运之星在照耀着的香港超人。
在人们的心目中,李嘉诚成了幸运的象征,成了神一般的人物。然而,人们在圈给李嘉诚眼光敏锐、商业奇才等等绚丽夺目光环的同时,却令人遗憾地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李嘉诚是一个活在自己意志里的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的支撑,没有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的驱使,李嘉诚就不可能平安地跨过生命中一道又一道出人意料的转折,也不可能顺利地渡过创业中一道又一道漩流湍急的险滩,更不可能令人惊叹地取得今日如此辉煌的成就。
这个惊人的意志力,不仅贯穿了李嘉诚长达半个世纪的奋斗生涯,更加感人地表现在李嘉诚创业初期的艰难历程里,那段时光的一次比一次更为巨大的磨难,如同一柄柄寒光四射的锋刃,无时无刻不在磨砺着李嘉诚的意志。
美国具有敢作敢为、壮士断臂精神的著名大企业家默多克,曾经对他的朋友说过这样的话:“你像一只白老鼠,你聪明,受过高深的教育,但你没有艰苦奋斗、挣扎求生的本能。我是一只褐色老鼠,我可能是一个不可教育的家伙,但是我能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如果我的一只腿陷在夹子中,那么为了脱身,我会把那只陷在夹子中的腿弄断,而在所不惜。”
以默多克这番话来比喻逆境求存的李嘉诚,再恰当不过。当人们问及李嘉诚在名成利就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忘我工作,而且领导如此庞大的李氏王国,居然没有丝毫的压力感的时候,李嘉诚不假思索地说:“这样说吧,以一个富有的人来说,正常生活所需要用的钱所占比例只是很少,一生没法子用完。譬如,以我二三十年前的财产,就算由那时开始不做事,钱一生也花不完,不用说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所以我认为,既然你已有一生花不完的钱,而钱又是赚不尽的,这种情况下,若你为了赚钱做一些对不住良心的事而损坏你的名誉,这个人就很傻。我一向的做法就是尽本分去赚钱,将赚到的钱,部分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在医疗教育上出力,我尽我的能力去做好些,再加上我从来不与世上任何人去比较财产的多少,所以在这种心理下赚钱只有少许的压力。”
李嘉诚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常以古代的哲学思想来作为自己修身养性之道。譬如老子教人大智若愚,深藏若虚,凡事要留有余地,才是待人接物的最高准则之类等等,都是李嘉诚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至理名言。
而且,虚怀若谷的李嘉诚,真正体现了他所崇尚纳百川而归大海的长江风格。在平时,无论碰到什么样的情况,他从来不像其他的人不择手段,对人从不抱有任何成见,也不喜欢报复。
李嘉诚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始终懂得如何真诚地去尊重他人。而且他十分自重、宠辱不惊,这使得他直到今天仍然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威望,并且这种威望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高尚的品行和得体的举止。
李嘉诚认为,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仍然坚持从中英文报刊上吸收各种知识。有一次,长江实业的一位高级职员,将一篇有关于李氏王国的翻译文章送给李嘉诚看,李嘉诚一看立即便说:“这不就是《经济学家》里面的那篇文章吗?”原来他早已看过原文。
不仅如此,李嘉诚的阅读非常广泛,他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陶冶自己的性情。李嘉诚曾说:“一般而言,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我都心存景仰,并且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有广阔的胸襟,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李嘉诚佩服有广阔胸襟的人,他自己也是一个有胸襟广阔的人,他成就如此大的事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目光从不局限在一些小利益上,而是心中有一个伟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