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年李嘉诚果断放弃给他带来万贯资财的塑胶花,转而进军房地产,还只能认为是“独具慧眼”,看到了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的话,那么,他后来进军国际市场,投资高科技,就不能不说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投资家了。其实不光是投资,任何一个行业,要想成大事,就不能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要勇敢地走出来,因为只有在开阔的地方才能看得远,才能拔地而起、笑傲江湖。徦如你是一个目光短浅,只图近利之徒,那么即使大好的时机摆在面前,也会被你“玩”丢,因为你根本看不到这些机遇。并且,贪小利的人还有可能因此把朋友得罪了,因为空间小,争夺就更激烈,这样一来你连“小利”也得不到了。
1.逆流而动,具有发展的眼光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以前很多历史传记或者小说中,经常可以看见类似这样的话:“逆潮流而动,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这种肯定语句,好像多是用来给“反动派”下结论的。今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话放到商场的竞争中,就不一定是真理了。有时候,与潮流相离甚至相悖,才是获得成功机会之道。
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商人朱陶公就曾经提出一个很有指导性的经商原则,那就是“人弃我取,低进高出”。2000多年后的今天,香港商场上的龙头老大李嘉诚也坦承,他的投资原则就是“逆流而动,用发展的眼光看事情”,将重点落在这一方面,李嘉诚可谓是个中高手。
李嘉诚认为,想要投资成功,就必须比别人看得更远,有时候甚至要与潮流反着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966年,持续低迷的香港房地产业出现一丝恢复的曙光,地价房价开始回升。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了资助房地产业的能力。此时,所有郁闷已久的香港房地产商都开始挽起衣袖,准备大干一场。但很不幸的是,这时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并触发了香港的“五月革命”。一时间,整个香港都陷入惶惶不安之中,又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
移民潮中以富人为多,他们在临走之前都将自己手中的产业低价抛售,一幢独立花园洋房以60万元港币的超低价格贱卖的事情时有发生,而新建成的楼宇却根本无人问津。卖多买少的状况,让刚刚充满信心的地产商和建筑商们一个个又被“打回原形”。李嘉诚当时也不例外,他手上还有大量无法出脱的产业和楼盘,搞得他忧心忡忡。
只要空闲下来,李嘉诚就收听广播,密切注意事态的发展。香港传媒对于那一场错误的灾难透露的全是反面消息,而李嘉诚却经由那种从大陆群众组织通过多种渠道流传到香港的小报,获取了重要的信息:大陆春夏两季的武斗高潮自8月起就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那么,香港的“五月革命”也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了。
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政治上的一点风吹草动都很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获得确切的消息后,李嘉诚做出了一个被人看做是惊天动地的决定:大量收购楼盘。消息一出,李嘉诚的朋友都为他感到担心,而同行业的人则抱着看笑话的态度静观事态的发展。
随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看似疯狂的决定是正确的,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平息后,香港经济社会各方面开始逐步恢复,移民潮也逐渐衰退平静。但是,很多已经移民海外成功的业主,仍然急欲将没有出脱的住宅、商店和厂房贱卖出去,李嘉诚对此几乎是照单全收。他将买下的旧屋翻新出售,同时利用房地产低潮和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自己的地盘上大兴产业。
到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房地产市场也步入繁荣的时期,李嘉诚所拥有的租赁产业,已经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大约有390万港币的租金收入。很多人认为,李嘉诚获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敢孤注一掷的豪赌。而事实上所谓的“赌”,不过是李嘉诚敢于在未明朗形势下,做出与别人不同的决定而已。
李嘉诚在房地产界敢于抓住逆流而动的时机,在股市的投资中也有同样成功的事例。20世纪60年代,由于股市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良好发展趋势,香港出现一阵“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这股强烈的股风几乎席卷了香港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普通的市民卖掉自己积攒多年的金银首饰,商人卖掉自己的工厂、房屋、汽车和土地,将可能到手的资金全部投入股市,甚至还有大商人将自己为建造房屋楼宇所筹集来的贷款也拿来炒股,梦想着能够在一夜之间暴富。
绝大多数人对股票的痴迷和热衷,使股风越刮越热,各行各业都趁机上市。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疯狂和混乱的状态之中。1973年3月,恒生指数飙升至1774.96点的历史高峰,在短短的一年间升幅竟达到5.3倍。在人人高喊两千大关将会被很快突破的时候,多数人都得意忘形,却忘记了在高额的利润后面必然有巨大的风险。
在这个“股风吹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李嘉诚却对股市保持着自己清醒冷静的头脑。在别人一窝蜂涌入股市的同时,李嘉诚毫不为股市的暴利所打动,依然稳健地走着自己坚持的道路。在别人倾尽家产购买股票的时候,李嘉诚将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用于大量收购房地产事业。这在当时看来,简直就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股市的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多久,熊市就紧随其后到来。197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香港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出口市场大部分萎缩,股票市场也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除此之外,一批不法之徒趁着混乱伪造股票,东窗事发后又引起更大的恐慌。很多股东大量抛售股票,使股市一泻千里,恒生指数立刻由1973年3月9日1774.96点暴跌至816.39点的水准。到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来的新低150.11点。
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香港股市哀声一片,除了少数能够及早明智抽身的人之外,绝大部分投资者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很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整个香港经济,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更是惨不忍睹。但是,在这次股灾中,李嘉诚的实力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长江实业的损失,不过是市价随着大环境跌下来,实际上它的资产并没有丝毫的损失,与别人遭受巨大灾难截然不同。李嘉诚利用股市,在其他领域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业绩。
2.不打无准备之仗
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去攻,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李嘉诚投资箴言
成大事者,很多时候不可操之过急,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卓越的投资家。
1979年,李嘉诚收购英资青洲英泥,就看好该公司在红墈海旁的80万平方英尺土地。
当时,传媒捅破了李嘉诚的“醉翁之意”:“首先,被收购的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经常性利润;第二,被收购公司的大量平价土地可供日后发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该平价土地可获庞大利润。”
1983年4月8日,长实与青洲英泥发表联合声明:长实发2458万新股(相当于2.27亿港元)予青洲英泥。
李嘉诚在14个月内以私人名义购入新股,以获得鹤园地皮及红墈的有关物业。李嘉诚在这块地皮上推出了高级住宅红墈鹤园。
红墈鹤园是九龙新发展的繁华区域,楼价在90年代高攀到4000至6000港元一平方英尺,李嘉诚赚得盘满钵满。
股市的兴旺与衰败,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李嘉诚对时机掐得准,是他时时关注整个国际时势的结果。然而,有时股市的突发事件,并非外界因素所然,谁也无法预测——这显示出股市极其险恶、变幻莫测的一面。
1987年华尔街大股灾,事发前并无明显兆头。灾后的一年,美国经济取得较满意的成绩。尽管学者们从美国政治经济深层挖原因,但却不是这些原因直接引发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指连年攀升。到1987年,股市步入狂热。2月18日,恒指破2800水平报2801点;8月3日,恒指已升越3500水平;10月1日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
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李嘉诚预计股市将会崩溃,但不太可能发生在年前。
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嘉宏、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对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五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泻508点。香港股市应声滑落,恒指暴跌420多点。
如果在9时之前,包销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条款退出包销供股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在10时开市前得以顺利通过,开市后,将会造成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股市的连锁反应。
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侥幸躲过这场股市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他们将承担包销的风险。
10月20日,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周一重新开市,香港股市崩溃。当日恒指暴挫1121点。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出3096以上。
在这种形势下,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责任的一半(51.5亿港元),其余价值50多亿新股由原有五家包销商及上百家分包销商承担。结果,长实系四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这就是被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大盘崩溃,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常规,这正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好时机。
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拟定动用15亿至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
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的经济不要太多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
尽管李嘉诚申明了自己的立场,仍有人认为“有为私之嫌”。舆论纷纭,人言人殊。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35%以上股权,和黄的股权也近35%。
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人士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李嘉诚无法全面收购,要求当局放宽限制。
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从“救市大局”出发。结果,收购及合并委员会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诱发点而必须履行的全面收购条例,但规定所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
李嘉诚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放宽收购点又限期售出,这是“措施矛盾”,“难消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故表示出对附带条件的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他收购的股票必然会蚀本。
某报章说:“李嘉诚原想酿的美酒变成苦酒,现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购买了数亿股票。”这当然是一家之言,事实大概不会是此君的揣测。不过,许多人都认为,李嘉诚必蚀老本不可——依以往香港与海外股市的经验,股灾之后,必有两至三年的低迷。
岂料这次股灾竟恢复得如此之快,当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冲。到1988年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限期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未蚀本,而且仍有小赚。对李嘉诚来说,小赚便意味着是几千万港元。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李嘉诚。
1987年10月31日,香港联交所宣布,在本周一与周二两天股市大跌期间,香港44家有实力公司,从股市回购大量公司股票,积极参与“救市”。其中,长实主席李嘉诚在股灾期间购入1300万股长实股份,增持行动对长实股价有正面影响。
李嘉诚集团的主席办公室证实李氏个人购入约0.5%长实股份,使其持股量增至34%,并已向联交申报。
李嘉诚购入该批股份价格未见透露,但过去10个交易日内,长实的股价已由每股76港元下跌到最低的44港元,跌幅达四成。若据前天收市价,李嘉诚购入的股价市值为7.18亿港元,为众多股东回购金额之最。
被称为香港超人的李嘉诚,以往都是在大市跌到股民都绝望时才出手救市。29日,他对记者说:“每次经济动荡,我都会动用私人名义买公司股份。”股份接近35%全面收购的触发点,所以当问他是否有买其他公司股票时,他三缄其口,只说:“我当然先买自己公司的。”
大盘崩溃,股市下挫。在低点回购股票,是惯常的游戏法则,关键是眼光要准。
幸运成全不了股市常胜将军,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股市强人,靠的是他的远见卓识。因为,他在每一次股灾之中,都能够安然渡过,而不致于翻船落水。
马世民在会见《财富》记者时说:“李嘉诚是一位最纯粹的投资家,是一位买进东西最终是要把它卖出去的投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