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进入了自由展示阶段,现场响起了中国丝竹之声,她跨着台步,像云一样飘过舞台。她走到台前的时候,来了一个华丽转身,突然台下传来“轰”的声音。她没有在意。她随着音乐的拍子,继续往后走,台下的声音越来越响。她的嘴角露出了笑容,她感觉到自己的这套刻意安排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心。她用眼角的余光扫视了一下台边的助理,却见那位女助理面色绯红,一个劲地摆手,似乎十分慌张。她觉得十分奇怪。当她再次转身时,她感觉背上遭到了轻轻一击,随之,那如绸缎般的头发飘洒下来……全场哗然。她顿时僵立在那里。天哪,她那长发在做造型时,没有用发夹扣紧,在转身时,高高耸立的头发被甩倒,继而发夹弹出,那头发像大楼倒塌一样,轰然倒下。结果她自然是什么名次也没有拿到。这次打击对她是致命的。当时台下坐着的都是国内外权威的评委,她的这个失误会让他们永远记住她——她是多么不成熟的一个模特。
在沉寂了大半年后,当她再次复出的时候,她的那一头美丽的长发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头利落的短发。头发是她亲手剪掉的。她说:“我终于明白了,模特需要的不是道具,而是需要自然的表演。”
感悟
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自己的优点并懂得利用它,是件极好的事情;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又太过于关注自己的优点,一切事情都围绕自己的优点展开步伐,那样反而会束缚自己的,使我们其他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甚至有时竟成为导致失败的原因。
把自己的弱势变成优势
查理·鲍斯韦尔应该算是个英雄。他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其他知道他的人克服困难,热情地投入生活。在二战中,鲍斯韦尔为将战友从一辆受到炮火重创的坦克中营救出来而双目失明。
在此之前,他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决心,他决定尝试一项崭新的运动,一项即使是在他的视力完好无损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涉足的运动——打高尔夫球!由于决心和对这项运动的深深热爱,他获得了全国盲人高尔夫球冠军!这项荣誉他一共获得了13次。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本·霍根是鲍斯韦尔心目中的英雄之一,因此,当他在1958年获得本·霍根奖的时候,他感到非常荣幸。与本·霍根会面时,查理怀着仰慕的心情,他说自己有个希望,就是和著名的本·霍根打一轮高尔夫球。霍根先生也认为和鲍斯韦尔打一轮高尔夫球是他的荣幸,因为他已经从朋友那听说了查理的全部成就,并对他的技能非常钦佩。
“你愿意用钱作赌注吗,霍根先生?”鲍斯韦尔脱口而出。“我不能和你赌钱,那是不公平的!”霍根先生说。“啊,赌吧,霍根先生……每个洞1000美元!”“我不能那样做,利用你的残疾而占你的便宜,人们会怎样看我!”视力完好的高尔夫球手回答。“胆怯了,霍根先生?”“好吧,”霍根不满地脱口说道,“不过,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这正是我希望的。”鲍斯韦尔自信地说。“你是庄家,鲍斯韦尔先生,你定时间和地点吧!”鲍斯韦尔非常有把握地回答:“10点钟……今晚!”
感悟
对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机智地应对,在问题面前,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样避开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甚至是把自己的弱势变成优势,从而使我们占据在有利的位置上,那样问题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要知道自己是谁
花园里种着苹果树、橘子树、梨树和玫瑰花,它们构成了这个美丽的花园,大家都幸福而满足地生活着。花园里的所有成员都是那么快乐,唯独一棵小橡树愁容满面。可怜的小家伙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那就是,它不知道自己是谁。
苹果树说它不够专心:“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一定会结出美味的苹果,你看多容易,你继续努力吧!”玫瑰花说:“别听它的,开出玫瑰花来才更容易,你看多漂亮,快来试试吧!”失望的小树按照它们的建议拼命努力,但它越想和别人一样,就越觉得自己失败。
一天,鸟中的智者雕来到了花园,听说了小树的困惑后,它说:“你别担心,你的问题并不严重,地球上的许多生灵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来告诉你怎么办。你不要把生命浪费在去变成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你就是你自己,你要试着了解你自己,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完后,雕就飞走了。
小树自言自语道:“做我自己?了解我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突然,小树茅塞顿开,它闭上眼睛,敞开心扉,终于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永远都结不出苹果,因为你不是苹果树;你也不会每年每天都开花,因为你不是玫瑰。你是一棵橡树,你的命运就是要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们栖息,给游人们遮阴,创造美丽的环境。你有你的使命,去完成它吧!”
小树顿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和自信,它开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很快它就长成了一棵大橡树,填满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时,花园里才真正实现了每一个生命都快乐。
感悟
既然活着,就要活个明白,要知道自己是谁。不要为他人所左右,更不要因为效仿他人而把真正的自己抛弃了。知道自己是谁,努力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用苛求的眼光审视自己
上海有一个年轻的画家,他已经到了非常穷困潦倒的地步,还常常为一顿饭发愁。他的鞋前面裂开一个口子,像一张张开的嘴,他既没钱买新鞋穿,也没钱缝补这双旧鞋。
他只能卖他的画来生存,一天,他画了一只老虎,拿到街上去卖。一个外国人看中了这幅画,想买下来,就这个年轻的画家:“您这幅画要多少钱?”这位画家说:“500美元,先生。”外国人觉得500美元太贵,便对他说:“能不能少点儿呢?”年轻人说:“不能少!”然后他一边说,一边将画轻轻地撕碎了。
外国人不由得吃了一惊:“年轻人,你怎么撕毁了它呢?多可惜呀!500美元不卖,少卖点儿也行啊!你是生气了吧?”年轻人平静地说道:“先生,我没有生气。这画我要价500美元,说明我认为它值500美元,你跟我讲价,不愿出500,说明在你眼里它不值这个数,也认为它不好。所以,我要继续努力,下次画好,这次画得肯定不行,所以我撕了它,重新画,直到画得顾客承认为止。”老外想了想,觉得这个年轻人说得很对。
那时候他是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青年,但就是这个心态,使这个青年日后成为一代雕塑大师,还当上了中国美术馆的馆长,他主持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雕塑作品。
他就是一代宗师刘开渠。
感悟
成功需要良好的心态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我们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用苛求的眼光审视自己,要有一种不知足的进取精神,这样才能把工夫练到家。
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
李总正在会议室开会,突然秘书慌慌张张地进来了,她连门都顾不上敲,直接对他说:“李总,小于刚刚打来电话,说在107国道上出车祸了。你的手机一直关机,他急坏了。”李总的脸色变了:“人怎么样?受伤了吗?”小于是他的儿子。“人没事。他的车追尾,前保险杠断了,他叫你马上过去处理。”
李总赶紧放下手中的文件,打开手机,正拨着号,小于的电话打了进来:“爸爸,你快来吧!我的车都撞烂了,急死我了!”“报警了吗?”“没有。”“跟前面的车主协商了吗?”“没有。”“你在干什么?”“我在等你啊!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交警一定会罚款,会扣分,不知道会不会吊销驾驶证。我在国道往北京方向的岔道口,你开车20分钟就能到。”李总沉默了两三秒,突然挂断电话把手机关了。他转身对秘书说:“小于再来电话就说我不在。”
秘书呆呆地看着李总——小于可是他最疼爱的独生子。以李总现在的地位,这样的事他派助手出面就行了。李总在办公室待了整整一天,像平常一样处理文件,召集部门经理开会,和员工开开玩笑,神色毫无异常。
晚上7点钟,李总回到家。小于已经在客厅里,呆呆地坐着,看上去失魂落魄,脸色阴沉。“没事了?”李总问儿子。“我等了你一天,整整一天!你还是我的父亲吗?”小于站起身,眼睛红红的,气愤地大声喊道。李总笑笑,没有回答。“你今天是不是有特别重要的事?可再重要的事能比儿子更重要吗?公司比儿子重要吗?在你的眼里,我是可有可无的吗?我是你的儿子,我希望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小于见父亲不说话,情绪更激动了。李总并没有生气,他拍拍儿子的肩,坐下说:“儿子,我的确有重要的事要做。公司不比你重要,钱也不比你重要,可问题是我今天遇到了个难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
小于一句话也不说,等着听父亲的解释。“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所以,我只好在办公室里等。我在等你的爷爷,等他来告诉我怎么办。我等了整整一天。”小于顿时呆了。半晌儿,他忽然明白了父亲话中的含义,深深地低下了头——爷爷,已经在十年前去世了。
感悟
父母是儿女的一座山,然而,我们不该因为父母对我们的庇护,就永远躲在他们的羽翼下过无风无雨的日子。遇到事情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靠自己解决问题,是在提升自己
有一位名叫路特的人,家在伊里铁路附近。起初他在铁路局找到一个管理货物的职位,不久上司看出他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于是就提升他为一个车站的货运主任。上任之后他立刻把那里的货运工作大加整顿,一改从前混乱的情形,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每个人都对他称赞不绝,于是他立刻再被提升为整个铁路局的货运管理主任。当时的伊里铁路局总办是海军统帅凡得毕兹,他看出这位青年有不可限量的才干,就特地再请他到中央铁路局担任货运主任,年薪是15000美元。
有一天,路特因工作中遇到了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去请教凡得毕兹。可是海军统帅却对他说:“你每年拿15000美元的薪水,你应该做些什么事?”“管理货运事宜。”路特说。“这么说来,你是不是想把这笔薪水给我呢?”路特惭愧得连忙转身而出,终于他用自己的力量把那几个难题一一解决。后来由于路特自己的不断努力,再度被提任为中央铁路局次长,不久凡得毕兹年老退休,路特就接任他成为中央铁路局总办。
如果当初路特不用全力去解决自己碰到的难题,恐怕他现在的位置早已被别人占去了。
感悟
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向自己求助,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知道,他人没有帮助我们的义务,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于别人,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心理,反而使我们自己的能力退化了。靠自己解决问题,是自立、自强、自信的表现。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安排在爱迪生身边工作。
爱迪生小时候以卖报为生,虽然靠自学成才,成了科学界的巨子,可在当时贵族社会门第观念很重的年代里,爱迪生仍然会遭到不公。阿普顿出身名门,又是高等学府的佼佼者,对爱迪生很不以为然,常常露出一种讥讽的神态。可是,一件小事却使阿普顿对爱迪生的态度有了根本的改变。
一次,爱迪生在研究一个科目中,需要一个数据,便对阿普顿说:“请你帮我把那只梨形玻璃泡的容积算一下,我等着用。”
阿普顿点点头,想:这么简单的事一会儿就行了。他拿起梨形玻璃泡,用尺上下量了几遍,再按照式样在纸上画好草图,列出了一道算式,算来算去,算得满头大汗仍没算出来。一连换了几十个公式,还是没结果,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阿普顿急得满脸通红,狼狈不堪。
这时,爱迪生在实验室等了很久,不见阿普顿把答案拿来,觉得奇怪,便走到阿普顿的工作间,只见阿普顿那一脸窘相,再看看那几张十六开的白纸上,密密麻麻地列满了算式,但还没有得出答案,便拍拍阿普顿的肩,笑了笑说:“您这样计算太浪费时间了。”
阿普顿不悦地说:“不这样算那该怎么算?”
爱迪生拿起玻璃泡,将水倒进去,然后交给阿普顿说:“您去把这里的水再倒进量杯,看看它的体积刻度,那就是咱们需要的答案。”
阿普顿茅塞顿开,没想到他自己费尽脑汁花了半天没算出的答案,竟然波爱迪生一眨间就完成了。他难为情地回转身去,按照爱迪生的指示开始工作。
阿普顿终于被爱迪生渊博的学识、求实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从不敬到崇拜,成了爱迪生事业上的好助手。
感悟
学问就是学问,它和出身等没有关系,在学问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很多时候,尊重学问,就是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