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某一座城市,小偷飞天鼠是个让官府和大户人家,个个恨得牙痒痒的头痛人物。尽管各处发下高额赏金的捉拿告示,却从没有人前来举发,因为根本就没人能见到飞天鼠的真面目,顶多只能看到这只动作矫捷的老鼠,在月下疾速闪掠的一点黑影。
但是捉拿不到飞天鼠的最主要原因,倒不是因为他的武功高强,而是因为个头瘦小皮肤黑褐的他,长得实在是太不起眼,所以没有人会怀疑到他头上。他走在街上的样子,就活像只饿到瘦出了一身骨头的小老鼠,出来翻找垃圾堆里残剩的食物。
对于城里寺院举行浴佛节的大日子,飞天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下手好机会,所以便尾随着善男信女,假装到寺内参拜。当他随着民众,顺着法师的指引前去用斋饭时,眼尖的看到厨房里居然有个金光闪闪的大宝物,眼睛忍不住的也闪闪发亮。“天哪!居然会有金子打造的大锅子,若能偷到手,我这一辈子可是不愁吃不愁穿了。”飞天鼠这会儿简直乐得可以背起金锅,一口气就跳入月亮里头倏忽不见。但是他转念一想,这口大到可以双臂合抱的金锅子,可不像他平常偷的女人家首饰般轻盈,得要好好想个办法,才能不动声色地悄悄运出寺外。
不久,寺内多了位新剃度的法师,这位正是过去的飞天鼠,现任的寺院典座法师。当他一如寺院新披剃者,先分配到厨房工作时,内心的快乐自然不可言喻,因为正可以名正言顺地每天留在金锅旁边熬汤做菜。但是让平日昼伏夜出的小偷最难受的是,过去清晨三、四点,正是他宝物到手,可以回家睡大觉的时候,现在却必须起床煮饭。刚开始的几个晚上,他望着窗外独自发光的月亮,想到过去月亮一出来,就是他晚间活动的时候,心中有股说不出的孤寂。尤其他一进厨房就闯祸,因为他的注意力都在那口金锅上,所以该加盐的放成糖,该放糖的加成盐,而那位煮了四十年饭的老典座骂:“你不要小看了做饭,历代的佛门大师可多是从煮饭做起的,如果用心,也能够与佛心相印。”老典座说的佛心,飞天鼠自然不懂,但他可知道大殿里的佛和他眼前的锅子,都是用他最喜欢的金子做的。或许是这样,每当礼佛时,他总是特别欢喜,希望佛菩萨快点把那口金锅布施给他,而他发愿要在他煮饭的这段日子,用心做出最好的菜来供众。一天老典座拿起汤勺,试了口飞天鼠熬的汤后,居然笑弯了两道白眉对他说:“嗯,煮得不错,味道出来啦。”从没有被赞美过的飞天鼠,当时的反应竟像是冷不防被捏起的小老鼠,害羞到全身发起抖来,而不住摸着自己的光头傻笑着。
那天晚上,他看到天空里的月亮,就像是圆口金锅里黄澄澄的高汤,清澈得可以看到自己倒映着的脸,禁不住笑了起来。而在随僧团念佛时,原本口中的佛号,就像滚沸的汤泡乱了板眼,日子一久,浮乱的心渐渐冷却成一锅透心凉的夏日冰点。这时的飞天鼠,已经不再想要背着金锅跳入月亮,但是他仍旧难改偷儿本性。过去凡是他想要偷到手的东西,从没有失手的记录,但是他怎么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每天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究竟是谁,怎样才能把看不见的阿弥陀佛偷回家。就这样,他走路也念佛,做饭也念佛,做梦时也还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又快到浴佛节的时候,老典座告诉他住持法师将为信众开讲《阿弥陀经》,要好好准备一千人份的斋食。由于忙着准备大量的饮食,所以飞天鼠虽然很想聆听住持法师的精彩开示,告诉他阿弥陀佛究竟在哪里,但为成就大众听经,只好忍痛放弃。当众人都坐在大殿里听住持法师讲经时,飞天鼠正在闷热厨房里忙得满头大汗,虽然出了一身热汗,他却觉得像淋着雨般清凉,仍旧一边以汤勺搅动金锅里的热汤,一边念佛。因为要煮的菜量太多,飞天鼠忙碌到最后,心中清澈到连一丝菜渣都没有。就在熬好汤后熄火不久,飞天鼠从雾气渐散的金黄色汤面,看见自己的脸,当下他欢喜地围着金锅绕佛三圈。因为他终于知道阿弥陀佛就在这里,不必再到别的地方去偷了。
感悟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对于我们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确实度不了无缘之人。好比我们溺水,有人伸手救我们,我们不相信他能够救我们,死活都不愿将自己的手伸向他,结果我们必不会得救。佛心是信任,也是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便离成佛不远了。
著名寺院红螺寺
红螺寺(位于北京)始建于东晋,扩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护国资福禅寺”,因红螺仙女的美妙的传说,俗称“红螺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时期。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西域高僧佛图澄东来中国传教,受到后赵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优礼,遂在后赵国境内弘法授徒,广建寺塔。他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中国人出家为僧)的第一人,后赵石虎建武末年(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卒于邺宫寺。据《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在后赵弘法30余年,先后建寺达893所,红螺寺即其中之一。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主持多有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1875-1908),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
历史上的古寺拥有300多倾耕地,号称“一天吃一顷地”,在怀柔县境内和北京其它区县内有数处下院。康熙帝于公元1694年驾临红螺寺。历史记载,红螺寺曾数次扩建重修,名扬海内外,香火旺盛。
红螺山红螺寺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古刹。它的开山缘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中国佛教初兴的东晋时代。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浸润,奇妙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一方完美殊胜、绝尘脱俗的净土佛国。今天,作为北京地区最具魅力的休闲旅游胜地之一,它那深静典雅、高古幽邃、揣摩不尽的三昧深韵,继续滋养着大众信仰的福田,开启着人们智慧的灵光。
红螺山属燕山余脉,地处北方都市古幽州城东北方100里。背倚万里长城北京段;南襟华北平原京北腹地;东西距万里长城居庸关、古北口两大关塞各60公里,雄峙于左右两大肘腋门户之间,为帝都北京的江山翠屏。山巍峨雄武,领袖群峰,不露危耸险怪,而以庄严恢弘、大气磅礴为胜。红螺山一山双峰,比肩矗立。西峰海拔812.9米,体魄雄健,威武凛然,其两侧余脉展开,酷似一双长臂,将整个红螺山谷揽入怀中。东峰海拔811.9米,紧依于西峰身侧。其东侧余脉不入红螺山谷,而是甩袖飘然向东,迤逦潜入雁栖湖底。双峰之间弧形凹处的正中,有一漫圆的小峰,峰尖如喙,锐意深蓄,其形宛若须弥妙高之顶。红螺双峰两翼舒张,引带群山,拥托着中间的小峰。三峰并峙,其外形轮廓,酷似舞动双翅盘旋护卫于如来头顶的大鹏金翅鸟。红螺西峰下侧的胸部,有一似峰非峰的馒头状山岗,浑圆丰满,大而不显。由岗下分出五条岭脉,微曲着伸至山麓。这五岭的形状,酷似自然垂伸的五只手指。这一景观,早在晋代就被佛图澄指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时所施触地印的印相。
红螺山显现的佛祖成道印的瑞象,五指舒长饱满,关节毕现。不但外形惟妙惟肖,尤其契合佛经记述的是,在山麓五指所指处,有一古潭,名珍珠泉。据寺碑记载,古时此“潭中有二螺,夕吐光焰,绚辉林麓。”其他古代史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此二螺正是证明释迦牟尼成道真实的地神。红螺山的名称也即由此而来。
红螺山的地形地貌,是一幅具足佛教一切威仪的释尊成道的形象,这一自然神力造化的奇迹,历来受到佛教信仰者的敬仰,使红螺山成为中国佛教的圣地。
现在,红螺山苑林已形成一山二寺三园的环境格局。山上山下,寺内寺外,古景新意、春华秋实,无处不体现着:“青青翠竹,俱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趣,景区规划本着一切为游客方便的净土宗旨,把最美的景观,最佳的视角奉献给人们。游人可以登高望远,临风高歌,也可以漫步林间,小憩松下,尽情领略感悟休闲的乐趣。可以走进古刹,瞻仰庄严佛仪,也可以焚香顶礼,参悟自身心性,祛除诸多烦恼而获得平静的愉悦。
佛禅故事不播种就没有果实
从前,一个穷汉每天都在地里劳作。有一天,他突然想:“与其每天辛苦工作,不如向佛祖祈祷,请他赐给我财富,供我今生享受。”
他深为自己的想法得意,于是把弟弟喊来,把家业委托给他,又吩咐他到田里耕作谋生,别让家人饿肚子。交待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了,就独自来到一座寺庙,为佛祖摆设大斋,供养香花,不分昼夜地膜拜,毕恭毕敬地祈祷:“佛祖!请您赐给我现世的安稳和利益啊,让我财源滚滚吧!”
佛祖听见这个穷汉的愿望,内心暗自思忖:“这个懒惰的家伙,自己不工作,却想谋求巨大财富。倘若他在前世曾做布施,累积功德,那么,方便给他些利益也未尝不可。可是,查看他的前世行为,根本没有布施的功德,也没有半点因缘,现在却拼命向我求利。不管他怎样苦苦要求,也是没有用的。但是,若不给他些利益,他一定会怨恨我。不妨用些方便,让他死了这条心吧。”
于是,佛祖就化作他的弟弟,也来到这座寺庙,跟他一样祈祷求福。
哥哥看见了,不禁问他:“你来这儿干什么?我吩咐你去播种,你播下了吗?”
弟弟说:“我也跟你一样,来向佛祖求财求宝,佛祖一定会让我衣食无忧的。纵使我不努力播种,我想佛祖也会让麦子在田里自然生长,满足我的愿望。”
哥哥一听弟弟的祈愿,立即骂道:“你这个混账东西,不在田里播种,想等着收获,实在是异想天开。”
弟弟听见哥哥骂他,却故意问:“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听听。”
“我就再说给你听,不播种,哪能得到果实呢!你不妨仔细想想看,你太傻了!”
这时佛祖才现出原形,对哥哥说:“诚如你自己所说,不播种就没有果实。想要得到,你必须先要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