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谋事都要看到进程的路线图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一支准备撤离战场的军队,如果突然进行撤退,实际上就成为了败退,往往导致土崩瓦解、全军覆没,但是如果先主动攻击,就可以安然撤离了;如果想要使敌对的一方衰弱下去,就先要促使它强大,这个道理稍稍复杂一点,人们如果想要废除掉一件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使它大大地走红,许多人都把目光盯着它,最后就把它搞砸了,这叫爬得高跌得惨;如果要想夺取一样别人也同样想夺取的东西,并且能够长期地占有它,最好的办法绝不是强取豪夺,而是先把这个东西暂时给予对方。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用的就是这一招。把老子这些道理说穿了,就是把一道道难题先推给对方,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机会。诸葛亮最擅长这些招术。
这一段列举了一系列对立转化现象,意在表明任何事物总存在由强盛到衰弱的转变过程。
柔弱是一种表现、是一种处境,也同时是一种性格,利用它,有一整套的方式和方法,处于柔弱状态的物种,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生存优势,事实证明,柔弱最终是势必战胜刚强的。
另外,老子所说的国家之“利器”,不是指兵器,也不是指权力,而是指所有涉及到国家安危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不能轻易显示张扬出来的,它们一旦被对手知道了,你的处境就岌岌可危了。
关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有一次,常枞问老子自己的舌头在不在?老子回答:在。常枞又问老子他的牙齿在不在,老子回答没有了。常枞问老子为什么这样回答。老子说:人年纪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掉了,是因为它刚强。
有人理解守柔处弱,可以“伪装”,其实并不是“装”字便可以解释的。因为这里的柔弱,指的是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呈现出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性,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强弱,这是符合自然的。“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决胜之道,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
可是,老子所说的这种天道自然的因果定律,一直被后世的人断章取义,误解了,有的用在权术的机变上去,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虽然说是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政治的方针,但除了文帝的节俭作风,还有省减酷刑等近于道德仁义做法以外,仍然没有真正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德化,而且,在骨子里,实际上也是在用纵横家一类的权谋,自然会被人误解。过去历史上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政治形态,也多是这种情形。穿的是道家的衣,行的是权谋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