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咳嗽是指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病理性咳嗽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而狭义咳嗽则是特指有特定致病原因(六淫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病理(肺失宣肃、气机上逆)、转归、预后,并具有特定临床表现(咳嗽、咳痰为主)的一种疾病,即中医内科学中所讨论的咳嗽病,这就使咳嗽在中医学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与无特异性的咳嗽症状及兼见有咳嗽症状的其他疾病区别开来,如哮病、喘证、肺痈、肺胀、肺痨、肺癌等肺内疾病及一些肺外疾病。当然这也使得其他具有特定规律的疾病从咳嗽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完善了人类对疾病及其规律的认识。
有时其他兼见咳嗽疾病的症状并不典型,又以咳嗽为首发症状,此时单凭临床表现很难将其与中医特指的咳嗽病完全清晰的分开,在古代只能靠病史或等到典型症状出现后才能确诊,或做回顾性的诊断,此时可能已经延误了某些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所以中医需要借助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区分、排除其他相关的疾病,才不至于误诊、漏诊,并及时采取更为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中医根据咳嗽病的临床特点不同,又进一步将其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这是中医在古代有限的医疗条件及认识水平下做出的疾病分类,在当时可能大体上满足中医治疗上的需要,但仍然比较粗略。所以即使是狭义的中医咳嗽病仍然包括现代医学很多疾病,而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转归、预后都是不尽相同的,不应以辨证论治或异病同治的中医优势作为借口而对不同的疾病规律视而不见。所以可以借鉴现代医学对咳嗽发病规律的认识使中医的咳嗽病的分类更加细化、疗效判定标准更加明确,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摸索其辨治规律,进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方药或治疗手段以提高临床疗效。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是相对而言的,它是以感受六淫外邪(而非脏腑功能失调),邪气犯于肺系(包括肺络和肺经)为主要病因,以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为基本病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本病多有感冒病史,起病急、病程短,其病位轻浅,易于治疗,预后较好,但若失治、误治亦可使邪气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缠绵不愈而发展成内伤咳嗽。值得指出的是,并非感受外邪所导致的咳嗽全属外感咳嗽病范畴,还要看此外邪的性质、病位的浅深和传变规律等,所以对本病邪气性质(六淫之邪而非疫戾之气)和病位(肺系)等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
内伤咳嗽常由外感咳嗽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亦可由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累及于肺而生。故《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李士材亦云:咳嗽不止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病例1】
马某,女,29岁。咳黄痰,入夜重10日,静脉滴注6日青霉素等,妊娠7个月,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痰热蕴肺。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处方:黄芩25g,金银花20g,枇杷叶25g,甘草25g,焦三仙各15g,陈皮15g,平贝母15g,拳参20g,芦根30g,3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痰不黄脉滑数。处方:上方加紫菀20g,减金银花3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风热袭肺,入于肺经气分,灼津成痰,痰热互结,蕴阻于肺,肺失清肃,气机上逆而咳嗽,治以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用黄芩、金银花、拳参、芦根清泻肺热、解毒散结,平贝母、枇杷叶清热化痰,降气止咳。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焦三仙、甘草健胃和中。二诊肺热减轻,故去金银花、加紫菀以增润肺化痰之力。
【病例2】
王某,女,33岁。近日感冒,咳3日,有痰,黄白相间,咽略干,不畏寒,舌红苔白,脉弦滑略数。
辨证:痰热蕴肺。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处方:半夏15g,陈皮15g,泽漆15g,金银花25g,桔梗15g,枇杷叶30g,黄芩25g,甘草15g,沙参25g,瓜蒌15g,款冬花20g,紫菀2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少量黄痰,足下冷。舌红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细辛3g,百合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感受风寒,表证已解,邪气入里化热结于肺经气分,而生痰热,痰重热轻,津液不足。故用黄芩、金银花清泻肺热,泽漆、瓜蒌清热化痰,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桔梗、枇杷叶、冬花、紫菀化痰止咳,沙参养阴润肺,甘草健脾和中。二诊痰热减轻,下焦有寒,故加细辛温里散寒,百合养阴润肺止咳。
【病例3】
关某,女,49岁。主诉:感冒,发热1个月,咳黄痰,胸中痞,乏力,舌暗红苔白厚,脉沉细。
辨证:痰热蕴肺,气阴两伤。治则:清热化痰,养阴益气。
处方:拳参30g,百部25g,沙参30g,枇杷叶30g,半夏15g,麦冬20g,细辛3g,瓜蒌15g,款冬花20g,紫菀20g,甘草15g,太子参30g,桔梗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湿温外感久郁气分,伤津耗气,故发热、乏力,结于肺经气分则成黄痰而热轻,湿邪阻滞气机故胸中痞。治以清热化痰散结、养阴益气。方用拳参微苦、凉,清热解毒散结而不伤阳气,瓜蒌、半夏、桔梗清热化燥湿痰,百部、款冬花、紫菀、枇杷叶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太子参、甘草养阴益气,少佐细辛温宣肺气。
【病例4】吕某,女,57岁。主诉:发热,畏寒,咳黄痰,10余日,舌红略绛无苔,脉细。辨证:素体阴虚,痰热蕴肺,表证未解。
治则:养阴润肺,清热化痰,调和营卫。
处方:黄精30g,沙参25g,麦冬20g,泽漆20g,黄芩25g,拳参20g,桂枝5g,生白芍10g,平贝母15g,6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腹泻,咳轻,舌红脉细。处方:上方减泽漆加生牡蛎100g,甘草20g,10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素体阴虚,复感外邪,表证未解,入里化热,灼津生痰。治以养阴润肺,清热化痰,调和营卫。方中泽漆、黄芩、拳参清热化痰散结,黄精、沙参、麦冬养阴润肺,平贝化痰止咳,桂枝、生白芍和营卫而解表。二诊症轻,对泽漆不适,故减泽漆,加生牡蛎、甘草理脾和阴涩肠止泻。
【病例5】
赵某,女,26岁。饮甜食而咽干痒、咳,身痛3日,胸中痛,痰黄,慢性咽炎史,舌红苔薄,脉弦。
辨证:痰热伤阴。
治则:清热化痰,养阴润肺。
处方:沙参30g,麦冬20g,芦根30g,枇杷叶30g,拳参25g,黄芩20g,甘草20g,柴胡20g,3剂,水煎服。上方加皂角刺20g,黄精30g,马勃20g,干姜5g,何首乌50g,5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按语】
本例为感受风寒,入里化热,灼津生痰,表邪未尽,故应清热化痰,养阴润肺,兼解外邪,芦根、拳参、黄芩、枇杷叶清泻肺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养阴生津,柴胡疏解表邪,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因患者复诊不便,故继以本方加黄养精润肺,皂角刺活络化瘀、马勃清热利咽,以治虚火喉痹,何首乌养血安神以治失眠,少佐干姜以防凉药伤中。
【病例6】
朱某,女,39岁。半月前喷嚏,咳,有痰微黄,喘,咽痛口干。舌红苔白,脉细数。
辨证:风燥犯肺,化热生痰。治则:清燥润肺,化痰止咳。
处方:麦冬30g,半夏10g,枇杷叶30g,杏仁15g,甘草20g,紫菀20g,生石膏10g,桑叶25g,拳参20g,沙参30g,炙麻黄5g,穿山龙30g,7剂,水煎服。
二诊:咳轻,喘平,夜重,口干舌红太少脉细数。处方:上方加麦冬50g,减石膏、桑叶,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风燥犯肺,入里化热,灼津生痰。故治以清燥润肺,化痰止咳。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清肺润燥,使燥邪祛而津液得复,炙麻黄宣肺平喘。燥郁肺经气分伤津化热,故用石膏清气分郁热,麦冬、沙参养阴清热生津。热与痰结故用拳参、穿山龙清热化痰而不苦燥,杏仁、枇杷叶、紫菀润肺降气止咳,少佐半夏燥湿化痰,又防寒药伤中生湿。
【病例7】
赵某,男,55岁。主诉:咳,痰不易咳出,遇外感加重4年,现晨起咳稍重,黄痰,舌暗红苔黄厚,脉细。
辨证:痰热伤阴。
治则: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处方:半夏15g,陈皮15g,枇杷叶20g,款冬花20g,紫菀20g,穿山龙15g,黄芩25g,麦冬30g,黄精30g,瓜蒌皮15g,7剂,水煎服。
二诊:晨起咳痰仍不易咳出,痰黄。处方:上方加连翘30g,14剂,水煎服。
三诊:痰易咳出色黑,舌红苔白。处方:上方减黄芩,加紫苏子15g,炙麻黄3g,14剂,水煎服。
【按语】
《诸病源候论》皆有云,咳者为大邪,嗽者为小邪,即明疾即邪也,此疾故称涕唾,与血分伏结之疾不同,故见咳嗽者,治肺尤应治邪,然邪有诸端转化不同,且病久伤脏,确是不易治疗,尤其伏结或燥伤,更难调理。本证即是邪气留肺,化热伤阴,肺气不利之症,故方以瓜蒌、黄芩、穿山龙清肺化痰,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润利肺气、化痰止咳,麦冬、黄精以养肺阴。二诊又加连翘痰始易出,邪出有路,且色已不黄,积痰已出,肺气已宣,故减黄芩,稍加麻黄以宣肺,紫苏子利气化痰。
【病例8】
苑某,男,28岁。主诉:咳嗽1月余,有痰能咳出,时黄时白,咽干,舌暗红苔白,脉细。
辨证:痰热蕴肺。治则:清肺化痰。
处方:瓜蒌15g,拳参25g,枇杷叶30g,泽漆15g,甘草15g,紫菀20g,陈皮15g,半夏15g,黄芩1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上方加乌梅5g,麦冬30g,10剂,水煎服。三诊:咳轻,舌淡红有齿痕,脉细处方:上方加款冬花20g,7剂,水煎服。
四诊:动则咳,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牛蒡子15g,减泽漆7剂,水煎服。
五诊:咽中不利,舌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沙参30g,麦冬30g,黄精30g,半夏15g,瓜蒌15g,细辛3g,甘草20g,平贝母15g,玄参15g,木蝴蝶15g,7剂,水煎服。
六诊:偶干咳,舌淡红苔白微黄,脉细。处方:上方加百部20g,7剂,水煎服。七诊:咽中不利,舌淡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皂角刺15g,乌梅5g,7剂,水煎服。
【按语】
病从外发,表解邪入于里,化热结在肺中,仿泽漆汤法。
【病例9】
孙某,女,60岁。咳嗽气短2年渐重,白沫痰,乳腺癌术后,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舌红苔白,脉滑。
辨证:肺伤气痿。
治则:理肺散结化痰。
处方:泽漆30g,穿山龙50g,黄芩20g,桃仁15g,陈皮15g,款冬花20g,紫菀20g,五味子15g,瓜蒌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症轻,痰少,舌淡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枇杷叶20g,平贝母15g,7剂,水煎服。
三诊:舌红苔厚微黄。处方:上方加白前15g,二头尖15g,谷芽30g,7剂,水煎服。
四诊:好转,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黄精30g,7剂,水煎服。
五诊:好转,能食仍咳,舌暗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前胡10g,减黄芩,7剂,水煎服。
六诊:咽中如阻晨起咳,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桔梗15g,7剂,水煎服。七诊: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沙参20g,7剂,水煎服。
八诊:近3日咳,舌暗苔厚,脉细。处方:杏仁15g,滑石15g,通草10g,白蔻仁15g,竹叶15g,厚朴15g,薏苡仁30g,半夏15g,泽漆30g,瓜蒌15g,平贝母20g,沙参30g,7剂,水煎服。
九诊:好转。处方:上方加黄精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病发于放疗后的肺损伤,继发肺炎肺纤维化,临证属难治,其证多为瘀燥,今又兼肺萎,故治以理肺泻肺散结化痰之剂,方中重用泽漆、山龙泻肺化痰而不伤正气,配以通瘀清肺化痰之剂,后又稍加养肺散结之品,其效尚可,然而本证肺脏已伤,或有外邪,即易动咳或喘。
(刘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