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升米恩,斗米仇”,道出了人性的真实一面。这句话的由来,是说一个人家境贫寒,已经到了全家要饿死的地步,只有向邻居乞讨。邻居凑出一升米借给他,虽然只够全家人喝几天稀饭,但此人已经千恩万谢,因为他感觉邻居能借出一升米也非常不容易。但如果邻居一下借给他一斗米,足够全家活不少日子,吃饱之后,此人左思右想,反而会恨邻居,因为他一下能借出一斗米,说明家境很好啊,家境这么好,为什么不借一石米给我呢?真是为富不仁!所以,如果“吃亏”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利益,施予别人恩惠,那么去吃“升米”的亏,去施“升米”的恩。正因为这个道理,马基雅维里写道:给人恩惠应该一点一点来,这样人们更能感受到恩惠的好处……慷慨这个德行使你不是变得可鄙,就是变得可恨。
在为人处世上,情愿自己吃点亏是一个很好的交际方法。但吃亏也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不管是吃大亏,还是吃小亏,只要能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我们就要尽力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吃亏,会让我们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我们获得更深的友谊。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感激我们,为我们办事。当然,吃亏还要放在明处,这样的亏才能吃出价值,吃出做人的智慧。
忍得当时,成在身后
忍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信条之一,忍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很好的做事策略。尤其在我们面对欺骗、威胁等不利因素,又还没有能力反击的时候,就需要“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到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湖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广大,只要与人争论而生气的时候,他就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
“爱地巴为什么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两圈呢?”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感到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明说。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太广大了,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转,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已经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地区也没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广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还有,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要绕着上地跑三圈的秘密?”爱地巴终于说出隐藏在心吧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于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努力工作。”孙子问道:“阿公!您年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
爱地巴在不如人的时候,忍耐成了自己的动力,让自己发展壮大;等他事业有成了,容忍又成了保护自我、修炼自己的良方妙药。所以,不管在任何处境下,我们都要学会忍耐。忍耐是一种良好品质,忍耐不是怕事,而是在观察事物,只有看清楚了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才能更好地办事。成大事者别拘于小事,忍小事者成大谋。
忍在当时,成在身后,如果我们能够以退让开始,便能够以胜利告终。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我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我们经常忘记,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
赫蒙是美国有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退一步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但他确实在没有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把问题解决了。就拿赫蒙来说,表面上看,他贬低的是自己,也就是说,他面临现实退让了一步,但其实最终的胜利者还是他。因为,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现实情况是,他的学识既没有丝毫减退,而且还得到了他想要的职位。
让步,其实只是暂时的退却,为了进一尺有时候就必须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让,为了避免吃大亏就不应计较吃点小亏。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在任时,身边的副总统是德雷斯顿,这是个闲差,可是德雷斯顿却把它变成具有实权的职位,他常常在演说时讲一些他做副总统闹出的笑话,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降低自己,反而赢得了敬佩和拥护。
好风凭借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加以升华,同样能够适用于各种为人处世的场合,那就是借他人的力量做我们成功的翅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我们应该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特长,借助别人的特长为自己所用。能借力、会借力、巧借力不仅说明一个人有智慧,还能体现这个人会办事。
历史上,不乏凭风借力之能手。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中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奔袭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1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军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原来,李密自恃兵多,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作决定。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需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佐们说:“唐公见推,天下可定矣!”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而是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李渊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让李密东征西讨,就是不打自己,为自己日后平定天下扫清了障碍,而自己则不露形迹,凭空落下大大的好处。
李渊顾及各路力量,委曲求全,最终利用瓦岗军的力量,使得各路人马相互争斗,从而求得自己的发展壮大,最后一统天下。我们还可以把“好风凭借力”这句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用在求职就业或为人处世的任何场合中。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人来说,好风可以是各种对我们有利的人际关系,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等。那些德高望重的名人,他们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寻到走向成功的捷径。
其实,一般人除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崇拜感和信任感之外,对熟识的人同样有一种可靠、依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运用熟人或者德高望重之人的力量,这种力量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大展宏图的平台,继而可以步步高升。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