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处世博弈
人生存在于社会,必然要同周围的人交际,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
想让自己的生存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掌握有关的生存博弈论;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需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正和博弈”。
很久以前,北印度有一木匠,技艺高超,擅长以木头制做各式女郎,容貌艳丽,穿戴时尚,活动自如,并能斟茶递酒,招呼客人,几乎与真人无异,非常神奇。唯一不足之处就是不能说话。
当时,南印度有一位画师。画技非常了得,所画人物栩栩如生。有一次,画师来到北印度,木匠久闻此画师大名,于是备好酒菜,请画师来家做客,意欲二位大师相聚一下。酒席中,木匠让自己制作的木女郎斟酒端茶,招呼得十分周到。
画师见此女郎秀丽娇俏,心生爱恋。木匠看在眼里,故作不知。在酒酣饭饱之后,天色己经很晚了,于是,木匠便要回自己的卧室,临走时,他故意将女郎留下,说:“女郎听你使唤,与你作伴吧”。客人听了非常高兴。等主人走后,画师见女郎一脸娇羞,越发可人,便叫她过来。女郎不动,画师以为她害羞,便伸手去拉她,才发觉女郎是木头人,顿时觉得惭愧,说:“我真是个傻瓜,被这木匠愚弄了。”越想越生气,要想办法报复。于是他在门口的墙上,画了一幅自己的像,穿着完全与自己的一模一样;并画了一条绳在颈上,像是上吊死去的样子,又画了一只苍蝇,叮在画中人的嘴上,画好像后,他便躲在床底下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主人见画师久久没有出来,看见画师门户紧闭,叩门又没有应否,于是透过门窗缝隙向内望去,赫然看到画师上吊了。惊恐万分的木匠,马上撞开门户,用刀去割绳子,但等割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只是一幅画而己,这木匠很是恼火,一气之下,打了画师。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人际博弈。本应皆大欢喜的事情,结果却以两败俱伤的尴尬局面而结局。我们不妨从头分析一下整个事件的原委:由于画师不知女郎是木头所做,见其秀丽,便心生爱恋,而如果此时木匠能告诉他事实,画师就不会去动女郎;再说了,即使木匠故意捉弄画师,如果画师知道真相后,不去报复木匠,那么也不会发生后来木匠的惊慌。不管怎么说,两人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他们因为两败俱伤而不再交往。
事实上,由于人类所过的是一种群体生活,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而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其实,它也是一种利益关系,因为人要追求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满足,也因此,在追逐的时候,就会产生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就是一种博弈关系,“负和博弈”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总体上看来,所谓的“负和博弈”,就是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败俱伤的博弈。比如在生活中,兄弟姐妹之间争东西,其结果就很易形成这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一对双胞胎姐妹,妈妈给她们俩人买了两个玩具,一个是金发碧眼、穿着民族服装的捷克娃娃;一个是会自动跑的玩具越野车。看到那个捷克娃娃,姐妹俩人同时都喜欢上了,而都讨厌那个越野车玩具。她们一致认为,越野车这类玩具是男孩子玩的,所以,两人都想要独占那个可爱的娃娃,于是矛盾便出现了,姐姐想要这个娃娃,妹妹偏不让;妹妹也想独占,姐姐偏不同意,于是,干脆把玩具扔掉,谁都别想要。
可以说像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在相处过程中,由于交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占有欲而不能达成相互谦让、谅解和统一,使交际产生冲突和矛盾,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到损失。“博弈论”把这种情况叫“负和博弈”。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姐妹俩互不让步,最后,干脆扔掉娃娃,谁都别想得到,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其中一方的心理不能得到满足,而另一方的感情也有疙瘩。可以说,对双方而言都受到损失,双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剩下的也只能是姐妹关系的不和或冷战,给姐妹间的感情造成不良的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交际中的“负和博弈”,使双方交锋的结果都没有所得,或者所得到的小于所失去的,其结果还是两败俱伤。双方受挫交际中的“负和博弈”,只能加大双方的矛盾和抵触,使双方失和。如果交际中发生“负和博弈”,那么,一般情况下都会因为两败俱伤而不再交往或逐渐疏远。即使是亲人之间,经常性的出现“负和博弈”现象,也会使感情受到伤害。就学校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些也属于这种情况。他们之间由于矛盾冲突,使其关系变得紧张和恶化,其实也是这种博弈的结果。
比如同学之间,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一人站在一条通道上,另外的人想进出要这个人让路才行,而这个人就是不让。矛盾就出来了。一个是:你要过去,我偏不让,意思是,请绕道。另一个则是:你不让,我偏要过,意思是,我就是不绕道过。结果是,两人一语不合,便扭打成一团,而后,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一顿。从此,两人不再往来,即使相遇也要互相吹胡子瞪眼睛,而且还会记恨老师处理得不公平。
再比如师生之间,某班主任听说A生上数学课时不遵守纪律,与同桌讲话,于是,在开班会的时候,对该生进行了批评,但该生却认为上数学课自己并没有主动讲话,而是同桌问他一个问题,便与其私下讨论,因此不肯承认自己犯错误。于是,在班会上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个坚持要让对方承认错误,一个始终是不承认错误,师生双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其结果是师生双方都没有所得,导致双方关系僵化,给师生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以上这两个例子也都是博弈中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的典型事例,其后果都是双方关系紧张,各自利益在冲突中受损。而师生之间,更为严重,因为他可以导致其在思想教育上的绩效为负。
事实上,人际关系的博弈哪儿都有。如职场人士因为与老板不和,或者与同事发生冲突,结果出现“负和博弈”的例子有很多。
小李和小赵是同处一个办公室的同级女职员。有一次,小李因为小赵拖地时不小心弄湿了一个她原本不应该放在那的纸箱而大发其火;小赵也不甘示弱,恶语相向。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小声到大声,使原本安静的办公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领导不得不找她们两人谈话。结果是,战火虽然停息,但两人从此互不说话,使双方的工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年前王静应聘到某一文化公司做财务,业绩做的也不错。但是前不久,她上报的财务报表出了错(她认为是销售和库房的问题),老板立即当着众人的面对她大发雷霆,她忍无可忍,便和老板顶撞了起来,然后又哭着冲出了办公室。结果,受到顶撞的老板火气更旺,一气之下,除了王静的名,而王静也因此而失去了工作。
事实证明,无论工作或生活,人际交往中这种非对抗性矛盾冲突造成的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是非常不足取的,它无论对哪一方来讲,都是不利的。它只能使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大,而加大的结果是:博弈双方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可谓双方都不是赢家。
因此,对于人际交往,非对抗性矛盾一般不要采取这种对抗性的博弈。在这种博弈出现之前,应理性地去制止,别使性负气,要胸怀开阔。交际中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博弈”现象,主要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而产生的。上面所举的例子,多是因为意见不统一,心胸不开阔,不能容忍对方,使得双方僵持,互不相让,这样无疑会造成双方关系的不和,最后两败俱伤。如果当时双方有一个做一些让步或牺牲,最起码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意愿;如果另一方也能胸怀开阔一些,容纳对方的不是,其结果肯定与之相反,彼此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那么也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负和博弈”的发生了。
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曾参加过一项体育项目——拔河比赛,其实这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博弈模式。这种拔河比赛胜负分明,要么赢,要么输,这就是所谓的零和博弈。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博弈结果往往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麻烦。
前不久,一群年轻人在一家火锅城为朋友过生日,其中有一个年轻人拿着自己吃过了的蛋饺要求更换,由于火锅城有规定吃过的东西是不能换的,所以遭到拒绝,双方因此发生冲突,打了起来。
最后,火锅城以人多优势打败了年轻人,可以说博弈的结果是火锅城一方赢了,而实质上,因为和顾客打架,火锅城的生意大大受到影响。人们都说:“这家店太差劲了,店员竟敢殴打顾客,以后我们可别来这里了”,“听说没有,这家店的人把顾客打得可不轻啊,还是少来这里了”,“什么店,竟打人,做的饭菜肯定也不怎么样”等等。因此,这种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是人际博弈中最糟糕的。
其实,邻里之间在处理一些关系上也是一种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往往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它也是一种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特别在现代的都市中,虽然人与人之间居住的距离近了,但由于来往不太频繁,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发生纠纷的时候,由于双方沟通和理解不够,结果往往是将矛盾激化,使原本很小的一件事变成了大事,邻里双方都受到损害。
在一个家属院里住着四五家人,由于平时太忙,邻里之间如同陌生人一样,各家都关着门过着平静的生活。但不久前这个家属院热闹了。原因是,有一家的大人为家里的女儿买了小提琴,由于小女孩没有学过提琴,但又喜欢每天去拉,拉的难听极了。更要命的是小女孩还总挑人们午休的时候拉,整个家属院的人都有意见。于是矛盾便产生了,有性格直率的人直接找上门去提意见,结果闹了个不欢而散。小女孩依然我行我素,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有年轻人发了狠,说干脆一家买一个铜锣,到午休的时候一齐敲,看谁厉害。结果,几家人一合计,还真那样做了。合计的几家人终于让那个小女孩不再拉小提琴了,但是而后的几天,小女孩见了邻居,更是如同见了仇敌。因为小女孩一直认为,是这些人使她不能再拉小提琴的。邻里关系真是糟糕极了。
可以说,这个典型的一方吃掉另一方的“零和博弈”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小女孩家长可有如下选择:其一,可以让小女孩去培训班参加培训;其二,在被邻居告知之后,完全可以改变女儿拉提琴的时间;其三,也就是在被邻居告知之后,不去理会。而其邻居也有如下选择:其一,建议这家的家长,让小女孩学习一些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其二,建议他们让小女孩不要午间休息拉琴;其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其结果,双方的选择很令人遗憾,因为他们选择了最糟糕的方案。很多事实证明,在很多时候,参与者在人际博弈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做出最不理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都是由于人们的为己之利所得出的结果,要么是“负和博弈”,要么是“零和博弈”,都是非合作性的对抗性博弈。
有这样两个人,一个人很有钱,但却不善于交际;而另一个人缺少资金,但很善于交往,是个交际神通。有一天,这两个人碰到了一起,并聊得相当投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两人决定合伙做生意。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有钱的人出资金,善于交际的人疏通关系,他们的生意很是红火,事业也越做越大。此时,那个善于交际的人起了歹心,想自己独吞生意。于是,他向那个出资金的人提出,还了合伙时的那些资金,这份生意算他一个人的了。当然,那个出资人肯定不会愿意。因此,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僵持,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后,这件事也只有让法院解决。不过,那个有神通的人不愧有神通,他在两人开始做生意的时候,便已经给对方下了套,登记注册时,只注册了他一个人的名字。虽然那个出资金的人是原告,但却因为善于交际的人早就下好了套,使得出资人最终输了官司。眼睁睁地让那个善于交际的人独吞了生意而无能为力。
这个事例可谓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看,他的所得也并不比他的所失大。这个独吞别人利益的人,会在与人交往中,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本来面目,从而也会使更多的人不愿意也不敢和他打交道,他也将失去他那份很好的生意。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如果用狡诈的手段去侵占别人的利益,也最终会因为欺诈而失去更多的利益。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一心只想着独吞好处的人交往。
可以看出,这种吃掉一方的“零和博弈”结果也是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一种非合作式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