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培养全民的自我保障意识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培养全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实行自我积累,增强自我医疗保障能力。同时,对于控制医疗费用,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以及提倡适度医疗消费,发扬互助共济精神,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
经济学常识破窗理论
巴斯夏曾提出过一个破窗理论:一顽童将一户人家的窗户砸破了。为了修复窗户,该户人家请来木匠,买了玻璃,玻璃商店又购入新的玻璃,等等。如此一系列连带的经济活动,为区内经济带来了新的需求,从而带动区内经济的增长。
这个“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我们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创造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是破坏就有能造成浪费。
既然这个破窗理论实际上是一个谬误,这里我们所要阐释的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这块玻璃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作用,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影响。
破窗理论至少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居者有其房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为了百姓在房价高涨的环境下,也能达到居者有其房,我国政府实行了保障性住房政策。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我们把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的改造问题、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统称为“保障性安居工程”。
不同情况的低收入家庭,对保障性住房有租赁与买卖的不同需求。廉租住房是政府或机构拥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类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预期的支付能力,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这是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最本质的区别。通过保障制度的完善,不论是哪一类住房,最终目的都是尽快地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这是最根本的。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则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种保障性住房叫公营住房,类似于廉租住房,住户是没有任何产权的;还有一种是公团住房,政府提供相当的优惠条件,使得住房者拥有一部分产权。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组屋”,既有租,也有售。
我国在有些地方推出了以下保障性住房,这是政府为缓解各地房价高涨的压力,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住房惠民政策。
1.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经济适用住房面积需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2.廉租房
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在房价疯涨,经济适用房走入困境,百姓居住难的背景下,廉租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能成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草”。据调查,廉租房户型设定是以一居室、两居室为主,建筑面积原则上按一居室套型建筑面积35平方米,两居室套型建筑面积45平方米,三居室套型建筑面积55平方米。三个项目中的三居都不高于55平方米,名副其实的“袖珍”小户型。
3.政策性租赁房
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这个概念正好被定格在新出炉的“租赁型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以租代售,可以说是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扩大版的廉租房”。
经济学常识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买卖主体不可能完全占有对方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谋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在1970年提出的。这三位经济学家因对这一理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很普遍的。比如,在消费市场上,一般买者对所购商品的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如卖商品的人,所以,卖方总是可以凭借信息优势获得商品价值以外的报酬。
奥运经济与世博经济的背后
如果把奥运会所带动起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也称为一种“经济”的话,那么奥运经济无疑是有利于广大世界人民群众的一项经济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一个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包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三次,分别为公元1916年、1940年和1944年),每届会期不超过16天。
对于奥运会经济的时限上,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奥运会筹办和举办只是一定时段的经济活动,因此对奥运经济的时限特征,专家有一致的认同,但对奥运经济的时限长短,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奥运经济的时限是指从筹办开始到会后两三年的时间,也有人认为,奥运经济的时限在奥运会后仍有较长的时间,因为作为奥运经济实施主体的企业,在本国奥运会结束后,其所获得的经验和优势,会在下一届甚至以后的奥运会上继续得到发挥。
从奥运会发挥作用的机理角度看,奥运经济可以概括为注意力经济、品牌经济、借势经济。首先,奥运会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其次,奥运会期间,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驰名商标和国际品牌。再次,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定力量,从而产生一种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
无论如何,奥运经济已经成为最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而2008年北京奥运的开幕,使得奥运经济背后的光环笼罩于我国经济之上。
继北京奥运之后,我国又迎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博会有综合和专业之分,综合型世博会举办时间为5年一次,专业性世博会举办时间不定。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一种场所。世界展览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是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的聚会,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艺,赞美各自的故乡和祖国。世博会汇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荡。这样的聚会可以上溯至古时,早在公元五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18世纪末,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的展览会。而现代意义的世博会则发源于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至今,世博会已经先后举办过40届,中国上海举办的是第41届。
像奥运经济一样,“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有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的经济产出效益将会是北京奥运会的几倍。
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举办国家、特别是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提高了主办城市的声誉和知名度。历史上,世博会提高了许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诺克斯威尔、新奥尔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跃成为著名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和国内外游客,对于推动城市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常识麦穗理论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于是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第一个弟子刚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麦穗理论告诉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目标既不能轻率盲目也不能犹豫徘徊,而是要用心观察,理智分析,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最佳的选择。麦穗理论无法确保你能选出最饱满最美丽的那支麦穗,却一定能够让你选出最大类里较为美丽的一支麦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