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理论有两点含义:其一,如果某变量变动的方式有所改变,那么该变量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改变。这一点与凯恩斯不同,凯恩斯认为,如果今天的利率高于正常水平,那么预测未来利率会下降到正常水平;而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如果利率运动的方式发生变化,那么,现在升高的利率仍可能保持下去,而不会下降。其二,预期的预测误差平均为零,且不能事先预知(就预期的结果而言)。预测误差,即预期值与实现值之差,如果出现误差,人们会改变预期值,使预期值符合实现值,于是误差为零。
“理性预期”这个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思在1961年美国《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所谓“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在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向时,人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来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这就是“适应性预期”。而理性预期与此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并根据这些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使其对于未来经济变化的预测具有充分的依据,而更加准确地符合现实,甚至与现实相一致。
为什么花去旧票而留下新票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大部分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内既有新钱又有旧钱时,大家都愿花旧钱而留下“新票”。道理非常简单,就是出于对新钱的偏好。仔细想想看,这种偏好似乎肆虐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比如盗版驱逐正版。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是指假冒劣质产品从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在软件市场上,当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或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就会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和销售等,从而危害了软件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这一段时间内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的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女孩最终选择了劣质品。
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性地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就表示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含量降低了。但不久以后,古罗马人就觉察到货币愈来愈轻。当他们知道了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积存足值的金银货币,专门使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由此可见,坏钱把好钱从流通领域里排挤出去了。为了控制这种现象的蔓延,政府开始发行带锯齿的货币,每枚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一个细小的沟槽。若是货币边缘的沟槽被锉平了,那就表明这枚货币被人动过手脚了。
例如金银币。金银的开采成本和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因此,当金相对于银而言更加贵重时,人们就必定会储存更具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价值不高的银,因为在交换时,人们是用法定比价而非实际比价来计算的。若银相对而言更贵重时,劣币就变成了金,而银就成了良币。
当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就更加明显了,国家也必须用更有力的手段来杜绝假币的出现。其实,若没有良币出现或有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就无法一直使用下去。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劣币驱逐良币并非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来接受的,虽然付款方非常乐意使用劣币,可收款方却不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够确保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继续流通时,劣币才能够继续存在。换言之,一个国家若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力,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手段来掠夺民间财富的话,那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政府消费自己信誉的过程。当此消费过程超过一定限度时,人民也许会拒绝接受这种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让货币自发地建立起一个新规则。
“劣币驱逐良币”最早被英国著名金融家、慈善家格雷欣发现,因此这一法则又叫“格雷欣法则”。总而言之,格雷欣法则指在双本位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
在流通中,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这样表现的: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法定价值过高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如金银货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金银商品比价为1:16,这时把金币熔化成金块按市价换成白银,把白银铸成银币再按法定比价换回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获得1份白银的收益,不断循环反复的结果是金币不断地退出流通,而银币则充斥市场,反之亦同。因此,尽管法律上规定两种铸币可按法定比价流通,但实际上只有一种铸币在市场上流通,金贱则金充斥市场,银贱则银充斥市场。
经济学常识反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是以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年)的姓氏命名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皇家证券交易所及格雷欣学院的创建者,由于他对货币与交易方面的事情了如指掌,因此成为了英女王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改革货币制度的顾问。格雷欣自从1558年提出了这个法则之后,就成为了货币史上的著名人物。
与“劣币驱逐良币”相反的法则,我们叫它为“反格雷欣法则”。譬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反格雷欣法则”。
金融危机是怎样产生的
1929年,世界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开始的。1928年,木材的价格首先出现危机,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和西方国家竞争的缘故,导致了木材价格的全面降价。但到了1929年,更大的灾难开始到来了,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迫使美国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这一切都导致了农业开始出现衰退。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本来就已出现衰退迹象的农业又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投机商把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美国,由于资金的过量投入,1929年10月,华尔街出现了令人恐慌的股市暴跌。于是,各银行家债务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法国银行因股市暴跌所带来的债务。同时,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也决定延期偿还国家的外债,德国银行家的这一决定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这样一环套一环,股市暴跌波及到世界各地,在股市的冲击下,各国出现了资本的短缺,而这种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同时,由于资本的短缺而造成国内没有了市场,没有市场致使国家工厂关闭。紧接着货物越来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来越少,这又危害到了船运业和造船业。在各行各业都出现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一片“大萧条”的景象。而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带来的则是大规模的失业:美国有1370万失业人口,德国有560万失业人口,英国有280万失业人口。于是,金融危机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经济魔鬼。
金融危机泛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及混乱的局面,从而对实质经济造成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就像1929年的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一样。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就像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样。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没过去几年,美国于2008年又爆发了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