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145700000003

第3章 概 论(2)

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证和治疗。中风,是以猝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甚至神志不清,不能言语为特征;历节病,是以关节疼痛剧烈,甚至肿大为特征。由于二者都属广义风病范畴,都是正气先虚,感受外邪所引起,并且均有四肢部位的症状,所以合为一篇。

6.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述血痹、虚劳病的证治。血痹是因荣卫虚弱,腠理不密,外受风邪,痹于肌表,血脉涩滞不通,以致身体麻木不仁的一种病证。

虚劳为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的总称。由于这两种病证皆属于虚证,所以合为一篇,但重点是论述虚劳。

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证的证治。肺痿是肺叶萎弱不用,多唾涎沫的病证;肺痈是肺生痈脓,以咳嗽、胸痛、吐脓痰腥臭为主的病证;咳嗽上气是以咳喘上气,不能平卧、喉中痰鸣为主的病证。

由于这三种病证的病变均在肺,皆有咳嗽、喘逆等症状,所以并为一篇。

8.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专论奔豚气的病因和证治。奔豚气病是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特征的发作性的疾病。因本病发作时,气冲如小猪之从下上奔,故以奔豚气名之。

9.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脉证治第九论述胸痹、心痛、短气病的证治。胸痹,是以胸膺部痞塞疼痛为主证;心痛,是以心痛彻背为主证,与胸痹密切相关;短气,是指呼吸短促不能相续,常为胸痹兼见的症状。本篇所载三种病证,都是心胸部位的病变,病理上往往互相影响,并且,三者亦可同时出现,所以合为一篇论述。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论述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病证的证治。腹满,即腹部胀满,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其中属实热证的多责之于胃,属虚寒证的多责之于脾;寒疝是指阴寒性的腹痛证;宿食即伤食证。由于三者都是胃肠病变,都能产生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所以合为一篇。

11.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述五脏风寒、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脏腑积聚脉证。所谓五脏风寒,是指五脏受到自然界风寒邪气的影响,因各脏生理功能和经络循行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脏不同的病变,体现了脏腑经络辨证的精神,这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有全书纲领的性质。然金匮各篇中,以此篇残缺最多,当与其他篇有关内容相互参考。

1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述痰饮和咳嗽的证治。其篇题所说痰饮是广义的,是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总称。四饮中的痰饮是狭义的,是广义痰饮中的一种证候。咳嗽由于饮邪而发者,附于本篇,表示和“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所载之“咳嗽”不同。

1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的证治。

消渴,是以“善消而大渴”为特征的病证;小便不利,指小便困难量少,但不疼痛,是杂病中的一个症状;淋病是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的病证。由于这三种病证都有小便异常,所以合为一篇。

1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述水气病的专篇,包括水气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水气病形成的机制,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且与膀胱、三焦有密切关系。其证以“身体肿胀”为主,本篇根据其不同脉证,把水气病分为五种: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治法。

15.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专论黄疸病的脉因证治。本篇对黄疸的分类,有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之不同。就发病机制来说,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及虚黄等,其中以湿热发黄为重点。治疗上,有解表发汗、清利湿热、润燥逐瘀、调补脾胃等,以清利湿热为重点。

16.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论述惊悸、吐血、衄血、下血、瘀血等多种病证及其治法。由于它们都与心和血有密切的关系,故合为一篇讨论。

17.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述呕吐、哕、下利的证治。哕即呃逆;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由于这三种疾病都属于肠胃之病,由胃肠功能失调引起,在证候上三者往往互兼,所以列为一篇。

18.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论述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疮等疾病的诊断和证治。这几种疾病都属于外科疾病,故合为一篇论述。

19.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病证的证治,其中蚘虫病是本篇的重点。由于这些病证未曾归入前面各篇,所以一概补论于本篇。

2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论述妇人妊娠病脉证和治疗的专篇。其论述的内容有妊娠呕吐、妊娠下血、妊娠小便不利,妊娠腹痛、妊娠养胎等。

2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论妇人产后诸病的专篇。由于妇人分娩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易导致阴阳失和、气血失调、气滞血瘀、瘀血内阻、实滞兼挟等复杂的病变。本篇所述产后各种疾病,包括产后郁冒、产后大便难、产后腹痛、产后乳中虚、产后发热、产后中风、产后下利等。

22.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论述妇人杂病的脉证和治疗。妇人杂病指胎、产以外的胞宫与前阴部位的病证以及一些情志内伤的病证,其病因病机有虚、积冷、结气三个方面,病证有热入血室、经水不利、带下、漏下、腹痛、梅核气、脏燥、转胞、阴吹、阴疮等。

23.“杂疗方第二十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三篇论述了各种危急重症,如猝死、自缢死、溺死的急救措施及食物中毒的解救方法,并强调了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开中医急救学与营养学之先河。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东汉时期,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己取得了很高成就,从而推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其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这两部伟大著作的问世,表明中医在整体观念、病因病机、辨证方法以及经络学说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同时也具备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药物方面,《神农本草经》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药物治疗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药效的分类、七情合和的配伍原则,药物四气五味的归类,组方的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以及药物的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等,为中医临床各科的治疗创造了条件,为张仲景的方剂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医疗实践方面,以药物组合而成的方剂,己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内容十分丰富,如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诸家,此外,解放后出土的西汉时期的《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流沙坠简》中也记载了大量的医方。方剂的组方理论也逐步系统化,如《五十二病方》全书尚存具备完整药名、药味的方剂共189首,虽然组方简单,属于方剂形成阶段早期的著作,但初步反映了方剂配伍规律,书中所载方剂,除了通过增减药味来改变方剂的组成外,还记载了药量的加减法,根据证候变化调整方中药味的用量,来改变方剂的组成。由此可见,东汉末年药物和方剂学内容已经比较丰富。

东汉末年的医学成就,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造了条件。其中《金匮要略》中理、法、方、药各个方面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以及《汤液经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金匮要略》中一些主要内容如整体观念、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后判断、组方用药等举例说明如下:

1.整体观念《金匮要略》中的整体观,有两种含义:一是人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称之为天人整体观;二是人的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之为自身整体观或人体整体观。

(1)天人整体观:《金匮要略》认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体阴阳、脉象同样与自然界相应。这种观点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已有表述。

《黄帝内经》中就有“天人合一”的观点,《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举痛论》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产生于自然界,赖自然条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难经·七十难》云:“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意谓春夏两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上,人身的阳气也趋向于肌表而升发;秋冬两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身的阳气也趋向于内部而收藏。《难经·十五难》云:“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正是表明人体的阴阳、脉象与自然界相应。

(2)人体整体观:《金匮要略》第一篇从相克传的五脏相关整体观出发,举肝脾为例论述杂病治未病的法则,与《黄帝内经》、《难经》所言一脉相承。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又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难经·五十三难》曰:“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为“传其所胜也”,正是说明五脏相关,五脏疾病可以相互传变。

2.发病病因对于疾病的病因,《金匮要略》认为外邪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第一篇中就提到五邪,但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内因。《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黄帝内经》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而《难经》中也有五邪之说。

如《难经·四十九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金匮要略》所谓五邪,为风、寒、湿、雾、饮食(宿食)。《难经》之五邪,则为风、寒、暑、湿、饮食劳倦。《难经》将饮食与劳倦合为一邪,因二者均能伤脾,但饮食所伤多实证,劳倦所伤多虚证,此将虚证称为“邪”,与《黄帝内经》“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论有别,故《金匮要略》虽仍沿袭《难经》五邪之名,但将“劳倦”删去,则更为合理。

3.诊断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方法,《金匮要略》中内容很丰富,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四诊合参,其脉诊法主要采用独取寸口法,这些在《黄帝内经》、《难经》中都有表述,下面分别进行探讨。

(1)四诊合参:《黄帝内经》在诊法上强调四诊合参,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参伍”、“比类”等是诊断疾病时所采用的方法。

《难经》亦明确指出,望、闻、问、切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并强调诊断疾病应四诊合参。如《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文中将望、闻、问、切四诊并列,各述其运用方法及意义,且寓意只有正确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正确而全面地把握病情。

但相比于《黄帝内经》、《难经》用大量篇幅阐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思想,《金匮要略》则主要是将《黄帝内经》的理论与实际诊断疾病的实践完美结合起来,阐述四诊在具体诊断疾病中的应用。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其脉诊更是与症状相结合,脉证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分析病因、病机和病位,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和转归。

(2)独取寸口法:《金匮要略》中脉法主要是独取寸口法。在秦汉时期,脉诊的部位颇不相同,仅《黄帝内经》所载,就有遍身诊法、人迎气口诊法、切寸诊尺法、独取寸口法等数种之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师承学派不同,渊源各异,以至“各自是其法”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诊脉部位由繁至简的发展过程。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提出“寸口”者,是《素问·五脏别论》与《素问·经脉别论》。《五脏别论》指出: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至。”按照《素问》的理论,独取寸口法的依据有二:其一,肺位最高,且受五脏六腑之气所熏蒸,寸口是肺脏经脉的道路,故寸口亦为五脏六腑之道路;其二,胃纳水谷,化生精微上传于肺,通过肺的输布治节,使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而寸口为肺经脉气的道路,所以取寸口可察脏腑的病变。《素问》为独取寸口作了理论上的铺垫,至《难经》出,又结合《灵枢·营卫生会篇》提出了新的观点,《难经·一难》云:

同类推荐
  • 脉经(传世名著百部第55卷)

    脉经(传世名著百部第55卷)

    本书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熔冶于一炉,总结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谋略、修身养性的智慧,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
  • 中风临床检查与最佳保健方案

    中风临床检查与最佳保健方案

    本书从中风病因、临床表现、用药、运动与康复、生活起居、心理、护理、婚育、性生活等方面提供了保健基本知识。
  • 祁连医录

    祁连医录

    中医学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中医之显著疗效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基。中医学之所以能长期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尤其是在基层,就在于其应用简便,就在于其疗效能确实。重视实践,注重实效,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孜孜不倦之追求。
  • 小病不可小视

    小病不可小视

    日常见到的一些症状或小病,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却潜伏着重大危险,或可能出现严重后果。这些症状或小病往往给人带来可怕的损害,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可能都有难以忘却的片段、不愉快的经历,甚至于惨痛的教训。这本书将向您提供100多个症状或小病,以及从保健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结合部份实际病例,告诉您应该怎样重视这些症状和小病,从而在保证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适合各阶层广大群众阅读。
  •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病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病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吸烟、大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有害因素引起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广泛小气道阻塞、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为特征。本病的病理改变呈进行性发展,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疾病晚期多出现肺动脉高压,进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热门推荐
  • 萌徒很嚣张:扑倒无良师

    萌徒很嚣张:扑倒无良师

    一朝穿越成弃子?没办法,她认了!被妖孽捡走,要报恩,她没话说,可是让她顶着徒弟的名号干着奴隶的活儿?不好意思,师傅无良,徒弟何须善良?被欺负?没关系,身后妖孽太强大,这些人儿都不在话下!没钱花?没关系,卖了他府中的姬妾尽情玩耍!这样的美男身边蝴蝶很烦?没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扑倒再说,管你是妖孽还是皇子,让那些蝴蝶吐血去吧!什么?身份不配?有了他的儿子还怕这些人不乖乖就范么?
  • 帝战九霄

    帝战九霄

    九州大陆无边无际,九州大陆之上又有九霄。地球历史学霸辰枫探索一古墓,意外之下启动传送大阵,肉体化为灰烬,灵魂与一频临死亡的同名少年融合。在传送阵中,一神秘强者魂魄与他一起穿越,从此强者指导他一步一步,踏上九州,战神龙,灭世家,开创绝世辰家,剑破无上神魔。终帝战于九霄。
  • 绝宠之枭辣医妃

    绝宠之枭辣医妃

    容冰璇,轩王府尊贵郡主。本是北渊国师口中的“天命凰女”,却貌丑人傻。容冰璇,前世为隐世家主,为家族利益恪尽职守,付出一生。一朝穿越,她只想恣意潇洒、任性妄为,做个什么都不用操心的米虫。奈何时运不济,一睁眼就惹上了一个招惹不起的男人。——延陵夙,南麟质子。传言他冰壶玉衡、虚怀若谷,实则残戾嗜血、睚眦必报传言他智谋奇诡、策无遗算,实则狡诈如狐、卑鄙无耻在容冰璇心里,她看到了延陵夙黑心肝的本质,这辈子都不想和他有什么牵扯。怎奈何一步错,步步错。当她想要抽身,已经……(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八荒灵域

    八荒灵域

    镇守八荒神兽的上古九族,一夜间分崩离析,刀剑相向。武力为尊,灵技霸绝天下的武族;灵能力士,勇猛慑天下的石族;灵石充沛,资源丰厚的皇甫族;匠心独运,灵器百应享天下的庞族;不卜可知,巫术谋划定乾坤的巫族;日月星运,浩瀚奇能独步天下的星族;将门虎士,勇武智略堪称一绝的秦族;掌纵灵力,聚灵成丸炼灵世家的公孙族;长于心算,眼线遍布天下的司马族。八荒劫乱,拥有奇怪血脉之力的少年,不一样的修灵之路。
  • 西路军:河西浴血

    西路军:河西浴血

    《西路军1:河西浴血(最新勘定)》简介:西路军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历史原因有何复杂性?应当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西路军1:河西浴血(最新勘定)》揭开这些尘封往事逐渐清晰起来。《西路军1:河西浴血(最新勘定)》通过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了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这是《西路军》三部曲的第一部。
  • 火星上的干物女全本

    火星上的干物女全本

    她是一只蜷缩在城市角落的干物女,服从于自己的生活理念他是一只生活在阳光下的水陆两栖动物,活力四射兼危险凶猛他厌恶她的蜗居、自以为是,她讨厌他的游走、八面玲珑爱情总是没什么道理,生活总是有诸多无奈,小孩子说,火星撞地球是。。。。。。呜呜,科幻片?成年人说,火星撞地球是。。。。。。什么?灾难!都市爱情小品 ,非恶搞,正剧。
  • 深之简爱

    深之简爱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简单是一个大财迷。羽深问她,“为什么要留这么长的头发?”她说,“因为头发越长越值钱。”简单也是一个大专一。辰梓明问她,“你就不能喜欢我吗?”她说,“不能,我要是喜欢你了,墨墨会伤心的。”简单还是一个大矫情。简妈问她,“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你还记得呢?”她说,“妈,我那针尖的心眼真透不过去。”轻松诙谐,非小白,从大学到创业再到结婚,且看简单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最后的赢家。
  • 凤仪天下

    凤仪天下

    一道圣旨打破了苏家原有的美满与平静,眼看胞姐就要嫁给那个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短命太子,游击将军之女苏朝昀上演掉包计,替姐出嫁,没想到却嫁给了这一生爱恨纠缠,患难与共的良人。太子身世孤苦却胸怀大志,皇帝一心想要废黜太子,立晋王为王储。苏朝昀陪伴夫君战胜皇帝的刁难,晋王的诬陷,贵妃的暗杀,最终登上王位。却难逃外敌的铁蹄,她终被敌国掳去,受尽屈辱,等再见到她的夫君,已是物是人非。
  • 新启十二宫

    新启十二宫

    异能与高科技的结合,变异与改造的对话,友情与爱情的抉择,生存与死亡的阴谋
  • 东园公记

    东园公记

    本书是林鹏先生新近编写而成的散文集,大部分的文章是跟林先生当兵时期的经历有关,可读性强,可供文学爱好者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