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云烟
《一个农民的手记》是我的自传。全传分上下两篇,共19章,19万余言。序言是我上初中时的老师周淑华女士所作,为全传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昔日老师对学生的褒奖,兼具师生间的深厚情谊。正文上篇为《亲情·乡情》,共11章;下篇为《事业·朋友》,共7章;此外,第19章包括我的两位好友所作的点评,以及我的女儿与我曾经资助的学生代表所写的感恩文字。
全传所记之事,凡60余年,纷繁复杂,千言万语,难以尽表情怀。然则无论是对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种种事情,还是对亲人、友人、乡人、故人,我都饱含崇敬和眷恋之情来回忆和记述。上篇《亲情·乡情》中,开篇我以简要的笔墨交代了自己的祖籍、祖先、出生地之后,即以吃、穿、住、行、病、学、亲人纪事、爱情婚姻、送读完娶、乡村记忆等各设一章,每章里边又设若干节。以此来架构自己一生所经历的亲情乡情。下篇《事业·朋友》中,我以自己一生所做之事为主线,记述本人努力,友人相助,亲人配合,政府支持,使事业得以成功的经过。无论上篇还是下篇,所记述的人和事,皆穿越自己一生60余载之时空,大背景下生出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边折射出大背景,而笔墨所到之处,体现的都是我对往事的厚意深情。我的朋友阅后说:此真可谓花开万朵,一“情”所系。
以往所见个人之自传,多以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为时间线索叙事,难免有叙事拖沓,记流水账之嫌。我经苦心思索,接受朋友指点,别开生面,以无论是贵族富豪,还是寻常百姓皆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病……来架构和记述故事,经纬分明,脉络清晰。窃以为,是为本传记的一大特色。我的这种记述方式,如果对后世热心作传者有所借鉴的话,那将是我极感欣慰的。
全传各章各节皆有真实可信、生动感人的故事。例如,开篇第一章《根》,首先介绍我郭姓人几千年的发展变迁,然后聚焦于我之小家族的来龙去脉,最后记述的是先父带领一家在益阳落脚生根,血脉延续,烟火不断。字里行间所描绘的益阳大海塘村,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小溪流水,有朋友说,那记述的简直不是文字,而是一幅精准的大海塘村历史地图,一幅秀美的山水图画。紧接着第二章《住》里边的《三间茅屋》,点缀于画中,而《满舅带我去买木材》,《二舅教我做土坯砖》等等,亲人亲情跃然纸上。然后各章中,如《我的第一双新鞋》、《一块“灯芯绒”布料》、《半个茴饼》、《一碗光头粉》、《一块钱的端午节》、《忆苦餐》、《半斤肥肉》、《二十斤粮票》、《父亲不治而亡》、《我从五楼摔下来》等等,展示的是过去悲苦的岁月,以及亲人间的悠悠寸草之心。第七章《学》中,《求学》、《失学》两节告诉后人的,是我自己在艰难困苦岁月中的求学经历,而《助学》所展示的,是我有了一点点余力之后,自己拿出钱来去帮助那些贫寒学子的往事。我这样做没有别的目的,不过让那些想读书却读不起书的优秀后生,去延续我的读书梦而已。下篇《事业·朋友》所展示的,是国家改革开放大势之下,我在朋友们的帮助之下,成就些许事业的过程。在这个大画面里,我历经艰苦磨练,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建成“新一佳”益阳永鑫店这样的现代化大型超市。
人生无坦途,人生之成败,常在拐点。我出生于国共战争中的败军之旅,襁褓中的我,父母未因战乱而离散,我也保全了性命,随父母来到了温暖的外公之家。而我的外公,乃天生温和善良之人。我的几个舅舅,都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使我幼小的生命在外公一家长期积累的人脉和道德滋润下健康成长。此为我人生之舟遇到的第一个拐点。在这个拐点上,天不断我郭家之血脉,非人力所致,唯我父亲选择投奔他的岳父是对的。第二个拐点是我初中毕业失学,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此时的我已初谙世事,我遵循父命,失学不失志,顽强地生存着,生活着。在这个拐点中,我朝夕相处的父亲猝然离世,刚刚告别少年的我,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在大海塘村这片土地上,熬过了整整21年。这是我人生最为艰苦的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我陪伴着自己的老母,带着我的妻子儿女,驾驶着我一家的人生之舟,如牛负重,与命运抗争,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势,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三个拐点。进入第三个拐点之后,我曾经踌躇满志,决心干一番事业。我争取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村支部委员;我为主倡导谋划,创办了大海塘村建筑公司,并担任了公司总经理;我建议并实地组织村领导班子成员去外地参观学习,力举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发展本村经济;我甚至不惜呕心沥血,满怀激情地草就了一份两万余言的大海塘村经济发展规划。然而,也就在这时候,我的前面赫然竖起了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我所作的这一切,非但没有被理解接受,反而被无端地免去了村建筑公司总经理和村支部委员的职务。我一时陷入了迷茫,甚至可以说是痛苦之中,遭遇了人生的第四个拐点。
人难有自知之明。关于我的个性,我自己难以评说,倒比较赞同女儿的比喻,她说我的性格很有些像水,劈不开,斩不断,堵不住。像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改变水要向前流淌一样,不管什么都不能阻挡我要前进的步伐。失去集体经济平台之后,我留下一句让自己深感痛快淋漓的内心告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很快,我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借用我女儿的话说,我这一泓溪水从此改道,在私营经济的道路上更加欢快地向前!
我的人生稍有成就,整个过程无他,不过应了一支人们熟于耳际的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本自传成书,有劳老朋友刘楚勋先生编辑整理,历时四年有余,又劳卢剑峰同志精心校正,在此致谢!
郭振陵
2014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