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东部,毗邻福建,濒临南海,美丽富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南国门户”、“南海明珠”之誉。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1363余万。
潮州市位于潮汕地区的东北部,是广东省的“东大门”,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南部海岸线长136公里,人口为254.06万人(2007年末统计)。历史上有“十相留声”,有唐宋“前八贤”、明“后八俊”,近代还涌现出许多英才,不愧为“岭海名邦”、“海滨邹鲁”。
在全国各地,“邹鲁”一直被尊崇,“海滨邹鲁”、“江南邹鲁”之称为世人所瞩目。孔子生于鲁,孟子生于邹,“邹鲁”一词是指文风昌盛之意。《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海滨邹鲁”指地处海滨的潮州犹有孔孟遗风,文风昌盛,为礼仪之邦。
潮州有“海滨邹鲁”之称,最先出现在宋真宗年间,有一朝廷官员陈尧佐被贬为潮州通判。陈尧佐虽在潮州任职不足两年,但是对潮州地区的乡土民情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后来官至相爷,还“未尝一日忘潮”。潮州有一王姓举人上京考试,榜上有名,陈尧佐极其高兴,写了《送王生及第归潮阳》一诗赠他:“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诗中的“潮阳”指古时的潮州区域(即古时候潮州地区的曾用名)。全诗大意是:不要小看潮州这“国角”的蛮荒之地,来自此地方的举子金榜题名衣锦回乡;潮州这处地方从此将贤人辈出载入史册,它虽地处海滨,但与孔子的故乡和孟子的故乡一样,是文明昌盛的地区。陈尧佐的另一首诗《送潮阳李孜主簿》中也出现“邹鲁”一词:“潮阳山水东南奇,鱼盐城郭民熙熙。当时为撰玄圣碑,而今风俗邹鲁为。”这两首诗都以两位圣人故土简称合成一词,作为“文明”的代词。所以,后来潮汕文化人喜欢以“海滨邹鲁”作为潮汕地区的美称。
纵观潮汕地区,自设置为一个行政区域以来的历史沿革过程,行政区域名称多次变更,但用得最多、时间最长的建制名称是“潮州”。
今之潮汕地区为古时潮州府辖属,随着近代汕头的兴起,汕头市与潮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共荣,且地脉毗连,故称之为潮汕。其传统文化同根同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戏剧、潮州音乐、潮州菜系、潮州功夫茶、潮州工艺品、潮州民俗和潮州人文心态等八大特色。这八大文化系代表了整个潮汕传统文化。它既是潮州的,又是潮汕的,也是世界的。潮州在世界各地久负盛名。
1955年9月以前,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设在潮州古城;1955年9月以后,潮汕地区的领导机关迁往汕头市(汕头市开埠于公元1861年),它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汕头市,并称为汕头地区。1991年12月,国务院调整潮汕地区行政区划,从区域上划分为三个地级市,即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所以现在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都自称为“海滨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