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指北”墙体宽度→楼内外形状→平面结构图→建筑用料→公井和私井位置
“游览探究”各位朋友,我们将要参观潮州境内被誉为“古、大、奇、美”的著名土楼——道韵楼,它有丰富又奇特的文化内涵,请大家边参观,边探究下列几个问题:
(1)土楼名“道韵”有何寓意?
(2)了解道韵楼的建造由来。
(3)道韵楼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4)道韵楼有哪四大特色?
(5)探讨道韵楼的设计理念和实用功能。
(6)这座围楼住的是使用什么方言的居民?凡围楼都能称为客家土楼吗?
“游览导航”概述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该楼用黄土夯筑,呈八角形,按伏羲八卦布局,称之为八卦楼。该楼始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年),历经三代(一代平均按25~30年计算),于明万历丁亥年(公元1587年)建成,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潮州境内以黄土夯筑的围楼中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巨大、结构最奇特、保存最完美的土楼,也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境内面积最大的城堡式八卦形土楼,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八角形土楼,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秋成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道韵楼居住的村民是黄姓潮州人。祖先于元代或明初先后由闽迁徙入粤,定居饶平。他们初到闽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搭草寮为居,单户独住,常遭兵匪之祸,又受虎狼伤害。为了生存,不得不从分散独居的方式改为集聚居住,由此而产生了这种土墙高筑的连层堡寨——土楼。道韵楼全盛时期居住黄氏族人达600余口,相当于一个小村落(目前楼内仍有100多人居住)。一村一族聚居于一座坚固而又安全的土楼里,有利于团结互助及生存的需要。而楼之所以叫“道韵”,据说黄氏祖先为开辟基业曾四处觅地,找来找去,最终觉得还是最初的地方好而返回旧地创业,故叫“倒运”。“倒运”是当地方言俗语,于是就找了秀才,想了个同音的文雅名字“道韵”,这就是道韵楼名字的由来。“道韵”与“倒运”,亦颇有一番禅机韵味。
道韵楼坐南朝北,呈八角形,仿八卦的形状而建,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侵蚀,楼内建筑坚固如初,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建筑专家前来考察时都为之惊叹。据说,当年道韵楼原本设计为圆寨,但不知为何屡建屡倒,后经高人指出,此处乃“蟹地”,唯有八卦造型才可以镇住。说来也奇,黄氏祖先依照八卦造型构建后,顺风顺水,土楼终于得以完工。
道韵楼外围周长328米,内切圆直径101米,墙高11.5米,墙厚1.6米,楼内房屋为三层三进,深29米,前进、中进为平房,每进后有天井,后进为三层楼房。1958年拆楼墙做肥料时被拆掉东南一角,后复建为二层,其余七角保留原貌。顶层前部有走廊相通。楼中央为一个露天大埕,全楼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与其他土楼只辟一门不同,道韵楼有正侧两道门。正门朝北,门楼上书有“道韵楼”三个大字,是明邑人南京礼部尚书黄锦笔题。侧门朝东,这是仿照诸葛八卦阵的从生门入、休门出的原理,特地在正门一侧另开一休门,以让族人从此门出寨。楼外环巷之外另筑围屋八列,另外在主楼八角的棱角相对留出八条巷道,构成环护大楼的八排围屋。在总体上,楼内外构成了八卦的布局。楼埕为太极,埕左右两公用水井象征“两仪”(俗称“阴阳鱼”);八面三进围屋象征爻画;埕和屋内的明沟暗寓阴阳之合。其他结构多以“八”为倍数,如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共72间;楼内有72个窗户,16个天窗,112架楼梯;楼内除两口公井外,还有30口私井设于正房界墙下,共32口井。
功能据介绍,道韵楼的特殊构造具有防兵乱、防乡斗、防盗贼、防兽害、防干旱、防火灾、防寒暑和防地震的“八防”作用,被称为“千古奇绝”。相传有一次贼人围攻道韵楼达三月之久,却久攻不下。当时贼人料定楼内早已弹尽粮绝,遂提出条件,倘若楼内能供给活鱼两条、白米两担,他们立即退兵,否则应让出古楼。不久,村民即献出供品,敌人只得依约退兵。
再就材料而言,道韵楼主要是土木结构,屋盖青瓦,地铺青砖。最具特点的是墙体以生土(生土是闽粤山区的一种建筑材料,主要成分是用河沙、田泥、老墙泥混合净红壤土,再按比例加入红糖和糯米)采用版筑的方式夯筑而成,其黏性和耐久性竟数倍于今天的水泥结构,所以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而墙基则仅在地面上垫两层青砖,却没有水湿之害。固桷用竹钉,因而不会锈脱。更为奇者,落成后历四百余年至今,竟没有一梁一桷被虫蛀。
装饰道韵楼的雕梁画栋、倒吊莲花、壁联、壁画、泥塑照壁、通花木窗、窗棂、板墙等,在造型设计、建筑格局、艺术、审美和文物考古,以及实用价值等方面都显现出了“古、特、奇、美”四大特色。
道韵楼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结构奇特、造型美观,是古建筑物之瑰宝。近来国内一些报刊争相报道了道韵楼,旅游公司也陆续把道韵楼开辟成旅游景点,使其焕发出了古老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