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近出版的《刀尖上的传奇》和其他几部文集中,曾多次撰文记述军旅作家刘志海抗击病魔的人生经历,倡导官兵学习他那种抗争命运的大写精神。人活一辈子,活的就是那么一股子气,活的就是那么一股子精神。没有精、气、神,人就被抽去了灵魂,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肉体,其价值焉存,意义何在呢?
大文豪培根说过,“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曾赢得共青团中央为其特设的第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的“独臂英雄”丁晓兵,在其新著《左手礼》中这样体味自己的经历:“人的命天注定,在我年少轻狂时,还以为人生的道路繁花似锦,老天却早就在前方给我安排好了陷阱……”对于命运之陷阱,有的人选择抗争,也有的人选择沉默。对于命运的不同态度,决定着其最终的命运。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理应积极地面对命运、改变命运,而不能只任命运之手肆意扼喉宰割。
幸运的是,我们许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不幸的是,我们许多人往往又做不到。幸运与不幸交融,失败与成功并存,苦难与快乐同在,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也是我们许多人信誓旦旦地以不同生活方式活着的理由吧。
维尔特有句名言:“苦难,只会导向必然的胜利!”但是,我想把这句话改为“苦难,往往导向必然的胜利!”因为苦难,并不是只会导向胜利,有时也会导向失败,甚至灰飞烟灭。在苦难面前,前提是只有你能面对苦难,承受得了苦难对你的打击,完全战胜了苦难之后,才有可能导向必然的胜利。
面对苦难、抗争命运,无疑是我们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当这种人生命题成为西部边防军人所面临的抉择时,就不可避免地碰撞出有金属般质感的火花。我们可以想象,当作家刘志海遭受足以致命的病魔打击,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体味了西部边陲军人的种种苦难,内心迸发出来的又何止是感慨?!除此之外,是建立在这种感慨之上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作家于病床上再次拿起笔来,以执笔为剑的决心投入另一种形式的战斗,以炉火般的热情为戍守西部的将士高声赞颂,为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胡杨们”深情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