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理念)
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这就是说,一个公司需要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发展公司的大业。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李嘉诚
摆脱平庸管理,摆脱人才困境
● 李嘉诚案例
在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定理—“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能够把每一个员工放在适合的岗位上,让他们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名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驾驭能力的高度体现。在这方面,李嘉诚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在企业创业之初,李嘉诚非常需要那些能够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人才,而李嘉诚自己也能够身先士卒,在工厂里经常不分昼夜地设计图纸、生产制品,甚至还带着产品走街串巷地推销,为员工们做榜样。
来自上海的盛颂声和来自潮州的周千和从李嘉诚创业之初,就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可谓兢兢业业、劳苦功高,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
回忆起当初的艰辛,周千和说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对于这样忠诚的一批人,李嘉诚当然十分器重,但是当他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开始面临“人才困境”了。建厂之初跟随着自己的这批人,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样的人自然难以担任技术管理人员。这也就导致工厂在技术管理方面人员上的奇缺。李嘉诚认为,这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已经达不到目前企业发展的要求,并且他们缺乏闯劲,作风易流于保守,如果自己仅靠这样一支队伍来扩大发展,最终的结果无疑是死路一条。
李嘉诚曾说:“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都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于是在发现问题后,李嘉诚果断面向社会进行招聘,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自己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于那些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元老,李嘉诚也没有放弃。在进行新老交替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文化水平低的员工、送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出国深造,并且他还以身作则,专门请了家庭教师传授知识,并自学英语。这些措施深得新老员工们的欢迎,由于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也使他们更加喜欢自己的企业。
在李嘉诚庞大的商业帝国中,只要是人才,就能够在企业中有用武之地。可以说,李嘉诚在用人方面的确称得上是慧眼识才的伯乐。
● 李嘉诚智慧
唐太宗曾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结果过了很久他也没有推荐人选。当唐太宗责问他的时候,他却说当今找不到杰出的人才。唐太宗因此说了这样一段话:“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正是因为唐太宗深知“人尽其才”这一用人之道,才铸就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同样,在现代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在企业中,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并让每个人才各尽其责,发挥最大的能动作用,企业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否则,轻则使企业发展受阻,严重的甚至会使企业分崩离析。
清朝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无不可用之人,并很善于把士兵放在合适的位置。耳聋的人,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侍者,这样可以避免他偷听到军事机密而泄露出去;哑巴可以派他去送信,这样即使他被敌人抓住,除了信件会被搜去,敌人也无法知道更多的军情;腿脚有毛病的人,可以命令他去守护炮台,这样他就很难逃跑,能够长时间坚守阵地;眼盲的人一般听觉都非常好,可以让他担负侦察任务,在战前伏在阵前听敌军的动静。杨时斋的观点固然有夸张之嫌,但是也足以说明,在一些人眼中的短处,或许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就会变为长处,前提是他要在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作用。
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不但要能吸纳人才,还要善于用人。在一个企业中,有的人适合推销,有的人适合理财,有的人适合管理,只有通过优化组合,把各种能力的人放在适合他们的土壤里,他们才能生存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最大能动力,从而与企业获得完美双赢。
经常去寺庙的人一定知道,当我们走进庙门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笑脸相迎的弥勒佛,在他的背后,则是黑脸的韦陀。但是相传在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座寺庙,他们分管不同的庙宇。
由于弥勒佛对谁都是笑脸相迎,所以前来上香请愿的人非常多,但是由于他心胸宽广、不拘小节、做事情大大咧咧,总是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账目,因此自己所管理的寺庙经常入不敷出;韦陀虽然账务管理得很明白,但是由于他成天阴沉着脸,让人感觉难以接近,所以到他庙里上香的人很少,以至于香火断绝。
后来佛祖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把他们安排在同一座庙宇中,由弥勒佛在前边负责迎客,韦陀则在后边负责管理账务。两个人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因此整个庙宇香火旺盛,欣欣向荣。
这个故事说明了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的重要性,法国著名企业家皮尔?卡丹曾经说:“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如果在用人中组合不当,就会失去整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在这方面,李嘉诚以其洞明世事的眼光,使老员工得以保留,新员工得以补充,不仅化解了“人才困境”这个难题,而且将企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彰显出一个成功企业家的大智慧。
做生意不靠投机取巧,而靠一帮有才能的人
● 李嘉诚案例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说过:“不知贤者,害霸;知贤者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这句话概括了领导者在用人时应注意的四点,即知、用、任、信。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知人善用的前提是任人唯贤,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任何外人都不信任,总是任人唯亲,那么这个企业必然不会走得长久。
李嘉诚的长实全系可谓一家庞大的“商业帝国”,而创业人李嘉诚是这个“帝国”名副其实的“君主”,但是在整个集团内部,丝毫看不出家长制作风的影子,李嘉诚也完全没有按照家族式管理方法来掌控整个“帝国”。
李嘉诚一贯秉承的是任人唯贤的原则,他经常说:“唯亲是用,必损事业。”任人唯亲,是中国传统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是表示对外来员工的不信任,必然会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向李嘉诚提出要到他的公司工作,结果都遭到李嘉诚的婉拒。在公司里,即使有李嘉诚的老乡,也没有得到他特别的照顾,所有员工都是靠实力说话。有能力,你就会得到重用和升职;没有能力,那么你就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再想着擢升了。
李嘉诚曾说:“在我的两个儿子加入公司之前,我的公司并没有聘用亲属的先例。我认为,亲人并不一定就是工作上的亲信。假如有一个与你长期从事相同工作的人,在你与他工作过一段时期之后,如果你发现,他的人生方向,包括对你的感情都是正确的,同时他会认真完成每一项你交给他的重要工作,那么你便可以将这个人看作自己在工作上的亲信。反之,假如有一个具有杰出能力的人,但是你却要派出更多的人每天来看守着他,这样怎么会将自己的企业做好呢?其实,企业就像一座大厦,而忠诚就是这座大厦的支柱,尤其是那些高级行政人员。在我的公司中,无论那些行政人员是什么国籍,只要他们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并且在工作上有所表现,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考验之后,定能成为公司的核心人员。”
在李嘉诚组建的“智囊团”中,既有彰显出勃勃生机的年轻有为的年轻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划分析的外国人,只要是人才,李嘉诚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纳入旗下。李嘉诚曾说:“我做生意,不靠投机取巧,而靠自己的一帮有才能的人。”正因为李嘉诚唯才是举而不任人唯亲,才让他揽尽天下英才的同时又保持了团队的稳定与团结,赢得了广大股东和职员的信赖和支持,让长实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李嘉诚也从一个打工仔成为知名的富豪;他的企业,也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厂,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
● 李嘉诚智慧
诸葛亮曾说过:“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其实,治理国家和治理企业大相径庭。在人事任免问题上,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千万不能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否则必然会失去大多数,而一旦失去大多数,那么失败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亲信小人,弄得生灵涂炭。这时,周武王起兵造反,一时间群雄呼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掉了商朝,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周武王分封功臣,姜子牙和周公因为功劳最大,所以被分到最富饶的地方,在这两个地方形成了后来的齐国和鲁国。
临行前,两个人就如何治理国家展开深谈,周公对姜子牙说:“我会提拔有血缘关系的人来协助我治理国家,毕竟他们是我的宗亲,不会背叛我。”
姜子牙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像你这样治理国家,所选择的人才范围必然缩小,很难找到栋梁之材,长此以往,对国家是不利的。”
周公于是问姜子牙,他又会怎样治理齐国。姜子牙说:“我必然不会任人唯亲,我将张榜挑选天下的人才,不管他出身和地位如何,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我的重用。有他们辅助,即使百年之后,也不会为子孙后代担心。”
听了姜子牙的话,周公紧锁眉头,轻轻摇头说:“你这样选拔人才,或许会找到贤能人士,但是你的子孙后代不可能都像你一样有才能。如果哪一天君弱臣强,那么就会有被篡国的危险。”
就这样,姜子牙和周公都认为自己的治国理念是正确的,谁也没有说服谁,后来,齐国任人唯贤,许多有能力的人才全都前来投奔,国力逐渐强大,到春秋时齐桓公更是成为一代霸主,号令天下。而鲁国由于任人唯亲,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得不到重用纷纷出走他国,导致国力一天天衰弱,只能靠依附其他强国才能得以苟延残喘。
在现代社会,成功的家族企业,大多数家族成员都只占有股份,而不在企业内部担任高管。高层管理人员则全部是外聘的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员,这样,企业才能更理智、更好地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团队建设时不能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那么必然会严重危害企业的发展。
说起项羽失败的原因,我们都能说出很多理由,他过于残暴,火烧了阿房宫;他过于幼稚,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其实,仔细研究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任人唯亲。
刘邦非常重视人才,在他的集团中,有张良、萧何、韩信等诸多人才,可谓人才济济;而在项羽的集团中,重用的是自己的亲戚项伯这样一个吃里爬外的小人。鸿门宴前,他给张良通风报信;鸿门宴上,他以剑护卫刘邦。对于没有任何才能的曹咎和司马欣,项羽也出于报恩的理由,委以重用,结果导致成皋失守,军事上陷入被动。唯一有才华的范增,也因为受到他的猜忌,负气出走。
所以说,能否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是检验企业管理者胸怀和智慧的重要标准。聪明的管理者可以把贤人变亲人,愚蠢的管理者则会把“贤人”变“闲人”,你想成为哪种管理者?这需要你自己做出选择。
大胆起用年轻人
● 李嘉诚案例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近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所写的诗句,用来抒发人才难得的慨叹。在现代企业中,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家想要拓展事业,就必须不断招揽新的人才,大胆起用年轻人。因为只有年轻化,才能使企业有干劲、有创造力、充满活力。
在事业小有成就之后,为了能够使长实集团壮大发展,李嘉诚决定起用有才能的年轻人,为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旗下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到40岁的少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