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的是对自己严格,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一个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为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李嘉诚
有方圆之性,做方圆之人
● 李嘉诚案例
李嘉诚天生喜欢争强好胜,遇事容易冲动,只想着超越别人。习惯成自然,因为自己总想着一定要比自己同龄人强,做什么事都要比别人快,比别人讲究效率。当年李嘉诚给别人打工时也不太愿意和他人一起行事。后来,自己开始创业时,李嘉诚认识到了不与他人打成一片势必会让自己孤立,会导致自己的人缘不好,这对一个生意人来说是大忌。
李嘉诚由一个打工仔做到跨国集团公司的一把手,主要得力于他“不择细流”的管理方法。他的跨国公司集团里,既有专业的管理专家,也有头脑清晰的财务大亨;既有爽朗豪放的中国人,也有作风严谨的西方人。而李嘉诚作为最高决策者,将他们每一个人的才华都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己所用。这些人在一起,关系融洽,情感和谐,智慧碰撞,成就了李嘉诚的商业帝国。
李嘉诚始终明白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自身的有限性无法应对复杂的商业局势,就必须集他人之才为己所用。若要做到用他人之才为己所用,做到抓住一切机遇,做到广交生意伙伴,首先就要有胸怀。
胸怀,是成大事者必备的品质之一。胸怀就意味着包容,这和李嘉诚当初给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长江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容乃大,李嘉诚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容纳百川的打算,他的企业也就不可能止步了。发展成了一条必然的阳光大道,这也是李嘉诚的商业目标。
事实上,李嘉诚确实做到了。在他眼里,只有对手,没有敌人。即使在一场激烈的商业厮杀后,他依然能和对手中的有志之士握手言欢,为下次合作打下基础。一个商人能有这样的心胸,广交天下的朋友,生意不过是谈笑间的好玩游戏,根本用不着钩心斗角,已在商业竞争中占了先锋。
李嘉诚总是一再强调,做人要学会变通,不能总想着拿鸡蛋去和石头碰,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都要变通着来,一味硬干蛮干,不但让自己吃亏,也会让对方有损失。所以,他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方圆之道,方的不行就来圆的,以圆化方才是好办法。
● 李嘉诚智慧
李嘉诚身上闪耀着为商的智慧,通过他做事做生意的行为表现出来:首先,他从不嫌弃一桩小生意,认为小生意汇集在一起就是大生意。这样不但给了很多小企业机会,也给自己的发展铺好了路子;其次,他坚持“有钱大家赚”,做生意就是合作共荣,不独贪一时利润,让人很乐意与他合作;最后,李嘉诚认为只要有钱赚,做什么产业都没关系。所以,他的商业之路非常宽。
“变通”是一个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的词,很多成功人士正是了解人际关系中的方圆之道,才在成功之路上越走越通畅。李嘉诚曾说过:“做人要会变通,有方圆之性,做方圆之人。”
清朝的曾国藩正是这样的方圆之人。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屡次表现出色。在第一次攻克武汉后,捷报传到了北京,咸丰皇帝非常高兴,想要给曾国藩加官晋爵,但这时就有大臣站出来说:“这样一个白面书生,如今立下这么多战功,得到这么多人的跟随,对大清国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未必是国家之福。”
咸丰皇帝听了这些进谏后,也对曾国藩生了嫌隙之心。曾国藩当然也知道位高权重不一定是好事情,便趁着回家替父亲守丧的机会,带着两个弟弟回家,辞去了一切军事职务。但之后太平军的攻势越来越猛,清廷抵挡不住,只好再次请曾国藩出山,带兵前去镇压。
屡立战功的曾国藩一点儿也没有骄奢,依旧保持低调。虽然取得了大权,但他在平定了太平军后,放弃了一大部分权力。为了怕自己带领的军队人数太多惹人非议,曾国藩主动裁减了4万人。为了不让朝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还给他们发全饷。
这些做法,令曾国藩在朝廷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更让朝廷信任他。清廷还赏赐他太子太保衔,赏赐双眼花翎,赐一等侯爵爵位,子孙相袭,让曾国藩荣耀万分。之所以能够在仕途上走得如此顺利,就得益于曾国藩的方圆之道。他知道该服软的时候就服软,不一味强硬。
李嘉诚便是如此。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不会因为自己占了理就强硬,非要和别人争个高低出来。李嘉诚认为做人做事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当随着时间、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变通的人生才是通达的人生。
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
● 李嘉诚案例
“借法”是聪明人都会采用的做法,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如果只靠自己单打独斗,会非常辛苦,取得的效果也很有限。李嘉诚很精通“借法”。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的董事,李嘉诚也欣然接受了,但李嘉诚并没有参与中信多少工作,更像是名誉上的董事。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在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是个非常有理想的青年,他不满足于接手父辈打拼下来的江山,想要自己创业,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凭借自己的实力做出成绩。
看到荣智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李嘉诚自然十分支持。两家的关系本来就很不错,年轻人有做事情的想法,身为长辈的李嘉诚自然要帮一帮。李嘉诚和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觉得这是条不错的路。所谓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想要上市的话,从原则上讲需要有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办正规的手续在交易所上市,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和耗费精力财力的。所以,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就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也可以达到自己的上市目的,这就是借壳上市。
这些小型的上市公司资产很少,营业额也不高,因此收购它们的买家不需要动用大额的资金,这些小型的上市公司就被比喻为“空壳”,李嘉诚和荣智健在市场上多方寻找、权衡,终于决定选择泰富发展这个小公司。
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担任百富勤的主席,为中信的财务顾问以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一股的价格购买了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蚊型股”,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来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保护了泰富。
这一次的“借壳”进行得非常缜密低调,而且对双方都有好处,是一次互利共赢的公平交易。到1991年6月,泰富改组集资后,股权分配给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担任其董事长。虽然李嘉诚对促成这件事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从最后的股权分配结果来看,李嘉诚占的股权并不多,可见他做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获利。
李嘉诚不过是凭借自己的商业地位和商业头脑来帮助荣智健,觉得获利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多交一个朋友。通过李嘉诚的这一次帮助,中信在香港发展的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李嘉诚与中信的交好,也为他们日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但自己获利很少这样的事,李嘉诚做过很多次,这就是李嘉诚的一贯作风。李嘉诚不会只看重眼前的一单生意,而更看重日后的长远发展。
● 李嘉诚智慧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别人的帮助能令自己的事情完成得更加顺利。所以,人在这个社会上要多交朋友,开拓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这样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有朋友能向你伸出援手。
一个人在急匆匆赶夜路的时候,看到另外一个人远远走来,手里提着一个灯笼,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这位赶路的人非常感激地走到这位提灯笼的行人面前,对他说道:“谢谢您的灯笼,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不然我很可能就撞到您了。”那位行人微笑着说不用谢。走近了才发现,这位提灯笼的行人竟然是一个盲人。
这个人非常惊讶地问道:“您是一位盲人,为什么走夜路还要提灯笼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那位盲人晃了晃手中的灯笼:“如果没有这盏灯笼,你不是就会撞到我?我提灯笼不是为我自己照亮,而是为过往的路人照亮。”
这位盲人虽然自己看不到路,走夜路根本不用提灯笼,但是他为别的行人着想,让他们能够在漆黑的夜色中看到一抹亮光,从而不会撞到自己,或者不会被脚下的物体绊倒。盲人这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态度,在李嘉诚的身上也有体现。李嘉诚在与人交往时,从不考虑自己是不是会吃亏,而总是先为对方考虑。
李嘉诚多次强调“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在人际交往时,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从对方那里获得利益,而是先以诚意打动对方,和对方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朋友的关系,这自然就不愁没有生意可做了。
人们在步入社会后,总是急于扩大社交圈,希望能够接触不同的人,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源,但越是心急,越是将社交当作让自己赚取利益的一种途径,反倒越是无法拓展生意圈子。像李嘉诚这样,做不做得成生意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能交到朋友,在李嘉诚看来,生意是做不完的,但朋友比生意更重要。
现在很多人做生意,总认为自己人际关系广泛,应该很容易就能够谈成生意,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际关系的打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但首要的原则应该是做好自己,以诚待人、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别人的信任。
节省自己,但要对别人慷慨
● 李嘉诚案例
李嘉诚的好人缘是有目共睹的。他乐善好施、待人友好,很多人都愿意和李嘉诚交朋友,也非常信任李嘉诚。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他不仅对朋友和气,对竞争对手也是如此。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中,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过李嘉诚的一篇专访,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问的:“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就容易做。”李嘉诚做生意,一向讲的都是“宁亏自己,不亏大家”。和李嘉诚做生意的人都不会吃亏,他们总能赚得很多。李嘉诚照顾生意伙伴,也在工作中照顾企业的人员。李嘉诚对待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如此良善,不但对他们很尊重,也很顾及他们的利益。
曾担任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的马世民在离职之前,每年可以在和记黄埔拿到的薪水以及分红共有1000多万港元。这是非常高的收入,相当于当时港督彭定康年薪的4倍还要多,而且马世民平时还会有其他的收入,所以,马世民在和记黄埔的收入非常之高,这就是李嘉诚慷慨的一个体现。李嘉诚对待员工从不苛刻。他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板,就想尽办法从员工身上克扣工资。李嘉诚会让员工领取丰厚的薪金,让他们在自己的集团工作得非常满意和舒心。
还有,李嘉诚为了体恤下属,增强员工对集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经常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这让员工非常满意,因为买进“长实”的股票不但能够升值,而且还很安全,会让很多员工觉得未来生活有了保障。马世民就曾经用每股8.19港元的价格购买了160多万股的“长实”股票,然后以每股23.84港元的价格出售,轻轻松松就净赚了2500多万港元。
还有李嘉诚的得力干将霍建宁。在1995年的时候,年薪就达到了2100万港元,还不包含股票和分红。对待集团的员工,李嘉诚也会给他们最好的待遇,让公司业绩100%和员工挂钩。这样,员工会干劲十足,更加卖力地工作。
李嘉诚不让合作伙伴吃亏,让他们赚很多利润,让自己的员工每年能赚到比在其他企业高好几倍的薪水,但他自己的薪水却非常低。他给自己开的薪水甚至还不如集团的一些管理层高。李嘉诚就是这样节省自己,却一定要对别人慷慨。在李嘉诚看来,与人相处想要得人心就要事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不要去计较得失,斤斤计较是没什么意义的事情。
● 李嘉诚智慧
李嘉诚这样时刻为他人着想,对待公司员工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的老板并不是很多。有很多不负责任的老板在公司发展壮大起来之后,并不兑现他们当初对员工许下的承诺。他们会将赚得利润的一大半收入自己口袋中,只分出一小部分来给自己的合伙人或者是股东。这样的做法很伤人心,久而久之,这些老板便会失去员工的支持,失去股东们的支持,企业也就做不长久了。
还有一些老板在企业遇到问题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带领企业渡过难关,帮助企业的员工一起走出困境,而是想要将自己保全。他们会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会想到员工的利益,完全没有基本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