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3800000009

第9章 与权贵相疏(3)

3.杭立武及中英学会

杨宪益对待杭立武,与他对待其他一些跟国民党走的人士一样,提起来大多不大恭敬,在这些方面,反映出杨宪益所站的立场。比如对罗家伦、张沅长,朱延丰,还有杭立武。他喜欢用动物来形容他们,罗家伦是熊,张沅长是鼬鼠或狐狸,杭立武则是一只兔子。

在自传中,杨宪益对待杭立武,已经较之对待罗家伦、张沅长算客气的了,还是说了一些好话的,比如说他英语口语不坏,很有教养,穿着得体等,可毕竟“坏话”说得分量更重。比如说他向人夸耀是拉斯基的门生;虽然人人称他杭博士,但杨宪益对他究竟是否拿到博士学位表示怀疑,尽管他在自传里也称杭为博士;与罗家伦等人一样,杭立武也“使劲沿着政治阶梯往上爬”;他的面容也富有戏剧性,“脸颊不时地会突然抽动一下”。

1990年6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了一本杭立武的口述自传《杭立武先生访问纪录》,那时杨宪益正在应意大利人之约写自传,不知他看到杭立武的自传没有。

拉斯基是英国著名理论家、政治活动家,社会民主主义和政治多元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1926年起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政治学。杭立武1925年进入该学院,攻读了两三年政治学,可见是有机会拜拉斯基为师的。至于杭立武在自传里说,他1927年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担任名誉研究员,是受了拉斯基的鼓励,这算不算一种自我“夸耀”?杨宪益所指的是杭立武在自传里的这一自我“夸耀”,还是杭立武一贯如此,早在当年就喜欢对人作此自夸呢?杨宪益并没有明说。

相比之下,杨宪益对杭立武博士学位的质疑更实在一些。杭立武在自传中谈及留学生涯,也只提到自己获得威斯康辛大学的硕士学位,并未提到博士二字。但是在自传正文之后所附编者所辑《年表》中,却又写有:“民国十七年,获颁威斯康辛大学荣誉硕士学位,旋即返英。民国十八年,获伦敦大学颁授博士学位,完成学业返国。”常情下,口述自传成文后,不会不经口述者过目,正文与年表出现差异,令人疑惑,也令人玩味,很可能杭立武是喜欢旁人称他为博士的。

杭立武在自传中,称他在英国驻华大使蓝浦森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性文化友好组织”——中英文化协会,时为1933年10月。

从资料上看,中英文化协会发起人有王世杰、王星拱、李四光、李圣五、周鲠生、杭立武、陶孟和、陈源、徐新六、梅乐和、张道藩、傅斯年、罗文干等50多人;前三届会长都是王世杰与一位英国人,总干事是石瑛,杭立武第一届时为干事之一,后两届为常务干事之一。当然这多半表明当时杭立武因为年轻,协会需要“望重”的人撑起门面,并不能证明协会就不是杭立武最初起意并且操办创立事宜的。

杨宪益在自传里写到杭立武,杭立武在自传里也说到杨宪益(误写为杨宪宜)。杨宪益写道,抗战胜利他们回到南京后,时任教育部次长的杭立武来找他了:“他跑来问我,能不能兼职担任中英文化协会的秘书长。他现在在担任协会秘书长一职,但部里的工作实在太忙了,他想让我——和他一样的英国留学生——代替他当秘书长。”

即使不论副部长的身份,算是老熟人,年龄也大过杨宪益十岁,都不大可能“跑来问”,不过透露出杨宪益对杭立武的轻视。在这一点上,杭立武与杨宪益的态度一致,“胜利后由渝回京……记得当时聘用一位留英同学杨宪益教授任管理员。后来发现他受共产党渗透利用,可是并没有做错事,我只有另找一位助理监视他。”在杭立武的叙事中,“贵”为秘书长的杨宪益被“降”为管理员了。而这管理员似乎并非一般印象中无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居然还有助理。态度使原本简单的事实变得怪诞。

杨宪益说他之所以接受杭立武的邀请,是因为他当时在南京,无安家之地,栖身之所成了一个大难题,而中英文化协会“有一座很好的大楼,楼后有花园”,他想将家安在那里面。

中英文化协会在成立后的第三年(1935)年初,在南京新住宅区北平路69号(现北京西路41号)购下四亩二分地,用来建造协会会所,确定建筑图案后,招标选定由仁昌营造厂包工承造,会所约于1936年建成。占地面积近35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750平方米,有西式楼房与新式平房各一幢,前者高三层,共14间;后者有4间,另有厨房3间。房子虽好,房间虽多,可是杭立武不同意杨宪益在里面居住,杨宪益只好另觅他处。

中英文化协会1949年迁往台湾,杨宪益为它工作即到此为止。据杨宪益回忆,协会里的工作人员连他只有四人:一名兼管财务的行政秘书,一名年轻的会计,一名负责收拾房子及其他杂务的园丁——不知这三人中,哪一位是被杭立武派来暗中监视杨宪益的。

其宗旨是“促进中英文化关系及中英两国人士友谊”。工作内容为:聘请英国学者来华讲学及介绍中国学者赴英国讲学;举行有关中英文化讲演,出版相关刊物;指导国内人士赴英留学、考察游历事宜,招待来华留学、考察游历的英国人士;设立图书馆,交换中英书籍;定期举行各种集会、游艺活动。

协会实行会员制,“凡我国人与旅华之英人士,对于两国文化有相当研究而感兴趣者,均可依照本会会章参加为本会会员”。协会经费来源一是会员交纳的会费,二是热心中英文化事业的人的捐助,三是两国政府及两国文化机关团体的补助。事实上经费来源除会员所缴会费外,多由教育部、外交部按期补助。

杨宪益的具体工作他自己认为很简单,就是差不多每个月为中国教授和会讲英语的中国官员以及外国朋友们(主要是外国使馆人员)组织一次报告会或鸡尾酒会,他还组织过一次古玩字画拍卖会。

解放临近,国民政府忙着大逃亡、大迁徙,社会一片混乱,经济也面临崩溃,许多有工作的人拿不到薪水,没工作的无人救济,大家都在挨饿。杨宪益所在的国立编译馆情况好些,编译馆的上级主管部门是教育部,工资由教育部直接下拨。但职工们仍不免担心,哪一天会突然拿不到工资了。赵馆长已经不辞而别了,教育部会不会也拂袖而去呢?众人推举杨宪益为馆长,其缘由固然是杨宪益自己认为的“人缘好”,也是“人好”,大家才予以信任,但也不排除是人们知道他与杭立武的关系——杭立武在国民政府大陆倒台前“临危受命”,刚于1949年3月由教育部政务次长(1946年10月起任)升任为教育部长——寄希望于杨宪益在教育部的活动能力。果然,当编译馆的同事听说杭立武将赴台湾的消息后,便请杨宪益去找杭立武,请部长给编译馆“留些钱”。

杨宪益去了,到了杭立武的办公室,向他说明编译馆职工的生活窘困,请予照顾。杨宪益笔下的杭立武非常爽快,马上开了一张支票给杨宪益,而且数额不小,足够支付全馆人员三个月的薪金。接着,杭立武又热切相邀,说他第二天就要乘飞机去台湾,请杨宪益一家与他一同走,杨宪益婉言谢绝了。

实际上,第二天飞台湾的,可能只是杭立武的家属;那天杭立武起飞,也许并不是飞台湾,而只是飞离南京。之后他在西南忙着文物迁台工作,直到1949年12月,才由成都飞去台湾。南京解放是在1949年4月下旬,杭立武走后没几天。

杨宪益的自传里,写有那天杭立武劝他去台的一段对话,颇有意思。

杭立武说:“你是不是准备赶快离开南京?”

杨宪益回答说,他不准备离开,也许会待一段时间,看一看共产党来了以后情况会怎样。

杭立武说:“不过你应该知道,共产党是不会容忍知识分子的。我们已经获悉,就在几天以前,他们在北京大学开了专门针对知识分子的斗争会。”

杨宪益没有争辩,只是微笑着说,他不是国民党党员,共产党也许不会把他当成阶级敌人。何况夫人是英国人,所以她也不致有什么麻烦。

杨宪益在晚年,还清楚记得40年前他与杭立武的这段对话。

当他在历经各种磨难之后,不时有人问他相关问题,即是否后悔当初的人生选择,他的回答从来都很明确:一,他是中国人,理应生活在中国,理应同祖国一同赴难,所以他从国外回来了;二,国民党在当时,已经非常腐败了,所以他唾弃它。

同类推荐
  • 敦煌人物志

    敦煌人物志

    《敦煌人物志》共收录和敦煌有关的古代和近现代人物近500位,包括名臣武将、文人学者、高僧大德以及能工巧匠等,旨在反映敦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本书是他的口述自传,全面回顾了他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从热血青年到党员专家,毕生献身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光辉历程,总结了我国航空动力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教训,从中反映出吴大观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殚精竭虑的赤诚情怀和高贵品质。
  • 张曼新传

    张曼新传

    这是一部生动的传奇。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文夜谭般的奇特人生之族。本书将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战神粟裕

    战神粟裕

    大将粟裕对战场有种天才般的敏锐感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堪称一代战神。他运兵奇巧、用势奇险、胃口奇大、胆识奇绝,达到兵家""上兵若水""的最高境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 松下幸之助:经营之神铸就百年基业的层层突破

    松下幸之助:经营之神铸就百年基业的层层突破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财智英雄书系》正是形成于此。这些贯穿古今、横亘中外的财智英雄,或是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或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推动人,或是闻名海外的巨商富豪……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众多读者;同时作为一个群体,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松下幸之助:经营之神铸就百年基业的层层突破》将带你走近日本松下电器的经营之神、誉满全球的东方之子松下幸之助,带你领略这位“造物先造人”的伟大领袖。
热门推荐
  • 诡象

    诡象

    现实中的诡异现象,无人知晓,光对常人造不成伤害,而他却在光的慢慢侵蚀下消失了,妻子的惧怕,究竟是心虚还是惊吓,结局由你们来领会。
  • 等下个盛夏

    等下个盛夏

    默默喜欢他三年,他却从看不她默默付出的身影,她对他的好,只是换来一声谢谢,,,
  • 沉迷

    沉迷

    三年前,她把他踹了,他们离婚。三年后,她死缠烂打要跟他复合。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要和她重新开始的时候,她却突然冒出一个两岁的孩子。她到底有多少秘密他不知道?三年前的离婚也是。
  • 忧国忧民(中华美德)

    忧国忧民(中华美德)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道德观的树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本书通过故事告诉青少年孝、义、节、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的美“。这对外来文化充斥审美和阅读的今天,有着一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华文化,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的意义。《中华美德》便是从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摘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发奋、友善互助等方面述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希望故事中的精华能够滋养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 恋上我的甜美总裁

    恋上我的甜美总裁

    有个小男孩,他天生就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还有与他身份不符的甜美笑容,大家都把他当作女孩子,有一天他哭了,之后就再也不笑了,当他遇到女孩时有再一次的打开心扉。
  • 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定居指南

    《唐朝定居指南》以浅显风趣的笔调,介绍唐人衣、食、住、行、语言、娱乐、宗教、节庆、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从细节出发,展现唐代(主要是初唐时期的长安)社会图景。这并不是一本穿越小说,书名中的“穿越”,是因为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是难以忍受时下流行的古代穿越剧中错漏百出的历史细节,以“穿越指南”作反讽调侃之意。作者假定一种情境,即作为现代人的读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他们亲眼所见的真实唐人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文中提供的大量历史细节,源自古籍、出土文物,敦煌壁画以及该领域的学术专著、专业论文等,虽语言诙谐,但调侃适度,引经据典,内容严谨,是一本唐代风俗史方面的极佳入门读物。
  • 湘西鬼事之赶尸传奇

    湘西鬼事之赶尸传奇

    灵鸭寨,神坛上躺着一个全身着红的女子,她是人们献给“玛神”的礼物。龙溪镇,砰的一声炮响犹如丧钟,将人们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英俊的赶尸匠终日与尸体为伍,却又注定一生与女人无缘;妖艳的草蛊女幽居山野,竟并有两个半人半鬼的丈夫。美丽的湘西女子,坚不可摧的古老风俗,神秘的赶尸行当,骇人的巫蛊之术,这一切交织碰撞出的,将是一段炫目又惊心的动人传奇!
  • 缠绵致死:纯禽老公请自爱

    缠绵致死:纯禽老公请自爱

    “我花钱买了你,你不跟我,却想和别人结婚?恩,谁给你的权利!”“可我并不认识你!”“不认识?”某男嘴角嗪起一丝邪笑:“等今天过后,你我就认识了!”“滚开,褚(chu)慕君,你不要让我恨你一辈子!”“既然能够让你记住我一辈子,恨,又何妨?”在新婚那天被人抢走囚禁,自己的最爱又成为她人的老公,韩轻舞感觉自己这辈子就是个笑话。可她不知道,就算是成为笑话,他也会是最出彩的一个;就算自己的天地坍塌,他也会把脊梁撑破,给她顶起一片天。她也不知道,她自以为悲惨的命运,却是任何名媛眼中都触不可及的幸福!“褚慕君,你用尽一起手段把我留在你身边,为什么?因为爱上我了?”“不错,的确因为爱—上—你。”(宠文+虐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晃过上帝

    晃过上帝

    一个只在电视上看过几次街球录像带的少年一个从来没上过球场的街球少年在令人热血沸腾的篮球场上在令人窒息的篮球场上看他怎样的晃动晃过一切对手晃过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