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52900000004

第4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3)

罗什译本中缺少这一部分,当然会引起人们的疑惑。作为佛教史学家的梁僧祐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于《出三藏记集》卷二《妙法莲花经提婆达多品》下记:“自流沙以西,《妙法莲花经》并有《提婆达多品》,而中夏所传阙此一品。先师(指法献)之高昌郡,于彼获本,仍写还京都。”此品译出后大约不久,就被置入了《妙法莲华经》的经文中,成为该经的第十二品。北魏正始五年(508)勒那摩提译《妙法莲花经优婆提舍》,就有提婆达多的事;菩提留支的译本亦是如此,那时僧祐依然健在。

新译的这一品与法护译本的倾向完全一致,唯一重要的区别,是把《正法华经》特指的“能仁佛”改为抽象的“佛”。这一改动显然是用了心思的,目的在将佛进一步寓言化,以维护释迦牟尼佛的声誉。就总体而言,大乘经典中“如是我闻”的佛大都是抽象的,与早期《阿含经》等特指释迦文佛不同。

《法华经》以宽容著称,对一切佛教派别都采取调和容纳的态度,但不是没有原则,这原则就是“三乘归一”,最终归于“佛乘”:作为二乘归宿的涅槃,只能作为修道成佛的方便手段,而不是究竟目标,究竟目标在于成佛。于是它让已经涅槃了的阿罗汉也重新修起大乘来,并预言他们未来都能成佛。这里就有一个前提:佛决不会是唯一的或少数几个,至少在理论上,应该与众生数等,也就是无数多。这是一种多佛主义,最早可能就酝酿在提婆达多派中,也反映在众多的辟支佛中。《授记品》谓,“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有的佛经认为,佛可以多到与麻秆一样密集于世。经过《法华经》的这番处理,给佛教带来的冲击和生机,是可以预见的,而其矛头所指,首先是释迦文的独尊地位,同时让早期佛教,包括部派佛教在内,改变立场和观点,向唯一的“佛乘”即大乘靠拢。

在《法华经》之前或同时,还应该有类似的经典出现,向释迦文佛的独尊地位提出挑战。现在能够看到的,其影响甚至超过《法华经》的一种,就是《维摩诘经》。该经也有过多种译本,现存下来的有署名三国吴支谦译的《维摩诘经》,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和唐玄奘译的《说无垢称经》,最流行的是罗什译本。这部经典确定了许多理论原则,其一就是“佛身”论。它说: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这样,人们不但可以按早期佛教的训导,依“阴界入”、“十二因缘”等观,从“四谛”理,修“八正道”等证得阿罗汉果,而且能够通过无量清净法门成就佛身、如来身。佛法不是乔达摩的个人创造,也不是先前诸佛的创造,正好相反,佛是依佛法修持所得。“法”是第一位的,“佛”是“法”的派生物;不是佛生法,而是法生佛。因此,佛教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准则,就不应该以人为转移,而应该依法从事。我们前述的“四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其《法供养品》说:“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关键是依法不依人,与其供养佛,还不如供养法。

按照这一原则,《维摩诘经》对释迦牟尼佛作了重新评价。《香积品》借“众香国”之“香积佛”的话说,在此下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中,有“世界名娑婆(即‘忍世界’),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又借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服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处”,以致为之分别“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服。譬如象马,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服。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这一新的评估,给释迦牟尼佛的活动划定了一个非常有限的时空,那就是“五浊恶世”;给他所说法的适用对象,作了明确的限定,即“乐小法”者;给他所说法的全部内容,确定了根本性质,即“刚强之语”、“苦切之言”——从断定世间是苦,善恶有报,一直到把涅槃作为最终归宿等早期佛教的全部主张,都限定死了。

相对于《法华经》对释迦佛教的贬黜及重在容纳,《维摩》作的这一限定,则由贬黜而转向了抨击。两者的宗旨,都要从根本上改造释迦文的教义。

§§§第三节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

《维摩》、《法华》都承认有“十方诸佛”、“十方佛刹”,而且就以无量诸佛和无量佛土为立论的前提。因此多佛主义和净土之说,应该是大乘思潮中极早出现的观念。它与小乘佛教只承认有过去佛或三世佛不同,认为从时间上说,不论过去、未来和现在,诸佛都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四面八方上下所谓十方,佛的存在也都是无限的。现有的译经中,最早反映这一思想的是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译的《佛说兜沙经》(略称《兜沙经》)。此经着重确立空间的无限性,十方不可计量;十方各有无数世界、无数人民、无数佛刹,存在无数佛:“如是十方及过去不可复记诸佛刹”“悉清净无瑕秽”,与释迦文佛所处的“五浊世界”反差异常明显。

无疑,这是宗教神话。但它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啻革新思潮中的急先锋,是大乘佛教中最富于革命性的成分。释迦文的所谓“五浊世界”,指的就是佛教公认的“三界五道”。“三界五道”穷尽了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的一切。“佛刹”,即十方诸佛所居的佛国净土,与此不同,在佛教的旧说中是从来没有的。现在由大乘创造出来了,描述这类理想国土和理想有情的经书如雨后春笋。于是问题也就来了:这些数不清的佛国净土,是在三界之内还是在三界之外?如果仍属三界,那就命定了超不出“五浊世界”,创造得再多也没有用处;如果在三界之外,则原创的世界观念,就得完全更改。可接着又来了一个问题:本来是要走向现实社会的,现在却安排了另外一个世界鼓动大众前往,岂不失去大乘的本义?

有关佛国净土的经典,大都回避了这些问题。佛国论者急于用一种新的理想去替代涅槃的观念,在当时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如何与原教旨接轨的问题。只有到了《维摩》才提出来讨论,至弥勒菩萨进入净土领域,又有新的说法。不论此后有多少释义,最重要的是,大乘把佛国净土当成是涅槃的替代物,确定为佛教的终极理想,这事件本身就足以改变早期佛教的全部面貌。

“佛国”与“佛身”的观念,有可能是同时酝酿形成的。有无数佛就有无数佛国,而这无数佛毕竟统一于一个佛身,是同一个佛身的不同表现。上述《兜沙经》记,此十方无数诸佛刹,“为四面如是辈各各呼释迦文佛名,合为‘万’字,如是十方极过去不可复记诸佛刹,诸人民种种各异语呼释迦文佛名佛字”,以至于十亿万天下悉皆照明,“释迦文佛都所典主”。就是说,虽然十方诸佛无数,但唯有释迦文佛才是典范,是受一切人民普遍崇信的最高佛,也是主宰其他佛的佛,地位相当于大乘后来所谓的“法身佛”。由人民遍呼“释迦文佛”形成的“万”字,当是佛胸前所绘“”字的真正起源。这意味着,在多佛主义出现时,释迦牟尼依旧占据领袖地位,也是其他所有佛国的崇拜核心。

这部《兜沙经》后来被编入《大方广华严经》(略称《华严经》),作为它的一品,叫《佛名品》,但这段话的内容被全部删除了,释迦牟尼被降低到娑婆世界四天下诸佛中最平常的一个,而“卢舍那”(亦译毗卢遮那)佛成了最高佛,他的存在不受地域限制,他的说法不受时间限制,而是无所不在、时时在说法的“神”。《卢舍那佛品》所谓“卢舍那神力故,一切刹中转法轮”。这样,卢舍那变成了“法身佛”,释迦牟尼只是他的一个名号,或他的一个化身。于是释迦牟尼在毗卢遮那信仰系统中,被彻底矮化了——这集中反映在《华严经》和《大日经》的理论系统中。

一、 东方阿佛国

大乘佛教关于多佛、多世界和多佛刹的设想,是与古代人对于世界范围认识的不断扩大有密切关系的。它超出了早期佛教沿袭的所谓三千大千世界的构想,而把世界推向了无数以至于无限,同时也不再对世界的自然结构和众生的组成作具体的描述,而注重于众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物质条件、道德水平,以及精神境界的设计。从译经史上看,最初出现的佛国是在东方,名“阿佛国”。东汉支娄迦谶译有《佛说阿佛国经》(略称《阿佛国经》)上下两卷,叙述了这个佛国的建立、佛国的基本状况,以及众生进入这一佛国的条件。它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净土经典。它确定了建构净土的基本模式,也可以说是净土思想的奠基性著作。

据本经讲,现今“东方去是千佛刹有世界,名阿比罗提,其佛名大目如来”,说“六度无极”,特别是“不得有瞋恚”法,听众极多,其中有阿菩萨,受大目如来记:“汝为当来佛,号阿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慧之行而为师父,安定世间,无上大人,为法之御”。因此,凡追随阿菩萨、行其菩萨道者,未来都可以生于阿佛建立的国土中。“阿”意译“无动”,其佛即称“不动如来”;唐菩提流志重译,收入《大宝积经》,题《不动如来会》。

按此经所说,行菩萨道,首先要“发意”,即确立自己立志成佛的意向;成佛建国则要“发愿”,即立誓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理想国度。于是阿菩萨乃“发是‘萨芸若’意,审如是‘愿’……”“萨芸若”意译“一切智”或“一切种智”,此特指“佛智”,是菩萨追求的目标——此处与后来普遍以“无上菩提”为菩萨的追求目标,侧重点有所不同。至于所审之“愿”,在净土观念中有特殊意义,是一切净土行中的决定性步骤,非常重要。

“愿”,即愿望、希求、志愿、理想等,是作成任何事业不可或缺的思想动机和精神动力。想作什么,以及如何作成,都与“愿”有密切关系,所以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净土经典看到了这一点,它列出了适应人们现实需要又符合佛教教义的系列愿望,激励人们,按这些愿望的要求坚持做下去,一定能够实现。这样的“愿”,就会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叫做“愿力”,相信这愿力能够带动愿的最终实现,结出相应的果来,叫做“结愿”。这样的愿力就变成了一种意志的力量,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味,所以也叫“誓愿”。发愿、发誓,含义大体相同;有时为了突出它们的崇高,亦名“大愿大誓”。

愿不同,行不同,净土也不同。《阿佛国经》所列的愿,有些杂乱,有可能经过后人变动过,但原始面貌也还依稀可见。阿菩萨发愿首先说,若我“为无上真正道者”,第一,当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起“瞋恚”;第二,不发“弟子,缘一觉意”;第三,不思维“意念淫欲”;第四,不发意“念睡眠,念众生,想有誉”;第五,不发意“念狐疑”。此为五愿。

其中“弟子”,相当于前述的“声闻”,是“声闻弟子”之略;“缘一觉”,即“缘觉”、“辟支佛”。就是说,带着二乘的思想,不可能建立佛国;要想建立佛国,主要条件之一,是消除二乘观念。

接着还有五愿,内容相当于后来的“五戒”,但重点不是放在戒“行”上,而是放在戒“念”上,即戒“念杀生”、“念盗取他人财物”、“念非梵行”、“念妄语”、“念悔恨”。这里的五戒,没有戒酒,而是防止对誓行菩萨道的追悔。

此后还有五愿。但总而言之,这些都不是阿菩萨愿的主要特色。经文说,其菩萨“用无瞋恚故,名之为阿;用无瞋恚故,住阿地”。所以大目如来和诸众生都喜欢这个名字。此佛此国之所以称“不动”,就是“无瞋恚”的表现,它相当于六波罗蜜中“忍”的品格。也就是说,此经看重的是“忍波罗蜜”,把“忍”当做菩萨道的核心。

在诸多结愿中,包含了许多与早期佛教相互交涉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大乘思潮从早期佛教中蜕化出来的某些痕迹。如愿“世世作沙门”,必具“三法衣”,“常行分卫”(指乞食),“常在树下坐”,就与《出曜经》所记“调达五法”相同;而特别说明不“为女人说法”,似乎也与调达仇视比丘尼有关。然而又说,若“令我成最正觉时,其刹所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无有罪恶者。如此,则又承认出家和在家女人都是可以听法的佛徒了。又说,为了“佛刹严净”,将令诸弟子一切皆不于“梦中失精”,尤其是“诸菩萨出家为道者,于梦中不失精”。此“梦中失精”,是“大天五事”中攻击“阿罗汉”果位低下的内容之一,也是传说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公开分裂的理由之一。此类种种不同的说法,正反映了大乘思潮初起,杂糅诸多传统教理和独创新义的情况。

在这部经里,独创的新义最明显的有两点:

同类推荐
  • 白话观无量寿经

    白话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共为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合称“净土三经”。
  •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处世》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宽容:大气的人生不计较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宽容》讲述的就是“宽容”,以佛学与国学中涉及的饶恕、包容、谦让、忍耐为基础,告诉读者一个获得淡定、幸福人生最简单的诀窍: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知交遍天下,朋友之间不必事事计较;因为宽容,我们才能步步登高,胸怀的宽广决定了人生舞台的大小;因为宽容,我们才能家和万事兴,血浓于水的亲情不可被私欲沾染;因为宽容,我们才能优雅行事,息事宁人总好过无事生非;因为宽容,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放下执念,收获的是一整片蓝天!
  •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道教文化

    武夷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以升真元化洞天享誉于世。武夷山道教文化不仅渊源久远,积淀深厚;当代又有发展,不断传扬。2012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合作,广泛搜集相关史志文献记载,开展田野调研,首次对武夷山道教文化之历史、现状、神仙、人物、宫观、科仪、音乐,及其旅游价值等,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论,并附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此文集可资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借鉴,也为学术界进一步发掘武夷山道教文化遗产提供有益线索。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热门推荐
  • 萌宝招亲:傲娇邪王追上门

    萌宝招亲:傲娇邪王追上门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身怀神奇秘籍,她被最信任的人谋害致死。再睁眼,她竟成了两个孩子的娘亲!五年后,两个小包子大张旗鼓的给她相亲:“娘亲,这个人说他是我们的爹爹。”她冷笑:“哪里来的冒牌货?世界有多远,你就滚多远。”他蓦然拥她入怀,欺身而上:“是不是冒牌货,一睡便知!”他是万人之上的邪尊,强势霸道,冷血无情。却唯独对她言听计从,宠溺入骨。
  •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符

    血符

    本书系悬疑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了一系列凶杀案的背后牵涉到成吉思汗陵墓的下落,完美的谋杀,诡异的符牌,不为人知的君王古墓,旷世珍宝,爱与背叛,情与恨,历史与现实交错,迷雾重重……
  • 【坏女孩VS酷帅哥】

    【坏女孩VS酷帅哥】

    她,任莹莹,有着清秀脱俗的容貌;有着一秒钟可以打倒几十个大汗的本事;可以在一年之中换N所学校;有着冰冷的眼神,任谁看了,都避之而不及。可在他看来,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爱情的漩涡中,他们是有缘无分吗?还是。。。哦——对了,还有一个他,在他眼里,她是很特别的,特别到他想要接近她,了解她,可是,他们又会擦出什么火花呢?可能……
  • 注华严法界观门

    注华严法界观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意王

    我意王

    江山帝王业,美人英雄冢。他偏偏不爱江山爱美人!万年以降,千年宿命,他誓要挣脱命运,逍遥世外:“看我快意为王!”
  • 青色初恋你可安好

    青色初恋你可安好

    还原最真实的初恋。初恋,不管结局怎样,都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为他,笑过,哭过。曦阳:我喜欢你,可你说那终究不是爱。慕容瑾:对不起,我们……不可能。韩淑柳:起初,过程都很美好,结局……沫逸斌:爱和喜欢不一样,我们……不合适
  • 一击魔法师

    一击魔法师

    “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一发火球术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发。”————————世(dou)界(bi)级魔法师梅林凯恩·齐御。——————————新书已发《崩坏召唤》,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 风华燃尽—指间砂

    风华燃尽—指间砂

    于身世,她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这位傲娇小公主,翻云覆雨闯江湖,上天让一群人爱她,追捧她,又派了几群人追杀她,对着她的名字咬牙切齿。身边的朋友一个比一个逗比,给她带来充满欢笑的旅程,却也总生惆怅。他们替她,伤替她痛;是她的伞,是她的避风港。而她,能做的只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保护大家。一路上看过这么多的爱恨离愁,本以为自已已经看透了爱与恨;而回头才发现,自己是那个最不懂爱的人。前世的恩怨,宿命的羁绊;月下的红绳,血红的灯笼;相生相死的誓言,她愿意走到最后。辗转于神魔之间,她会如何选择?
  • 玉珠金铃

    玉珠金铃

    一个现代都市小白领,因为不能生育遭遇老公和闺蜜的背叛,一场离奇的车祸,一个玉珠金铃铛带她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苍国。她带着意识和现代的记忆从相国夫人母体中出世,结识一位神秘的,背负血海深仇的巫女。她神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她从小认识可爱的苍国太子以及被人遗弃在荒废宫殿里面的被人形容为鬼魅的蓝色眼睛的男孩,在她如后的生命里掀起何种波澜?如影随行的黑色身影又是谁?谁又将是她命定的情人?她的到来究竟是意外还是刻意安排?看小小女子如何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一步一步探索找出真相,并收获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