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亚非各国的访问
郑和使团出色地完成了明朝廷提出的“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和平外交任务,创立了中华民族文明远播海外的盛举。在东起琉球和菲律宾,西达莫桑比克海峡和南非沿海甚至更远的亚非两大洲,不仅建立了贸易网,更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带去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发展贸易,交流文化,沟通了海上交通,促进了海外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也使中国认识了世界的一种开放型外交活动。
在明朝的270多年间,对邻国一直奉行着睦邻友好政策。此政策确立于洪武、永乐两朝。太祖时,琉球、暹罗、占城、爪哇诸国先后遣使入贡,已经“任其时至”了。成祖则更多次遣使到各国通好,又派宦官郑和等使者几次出使亚非国家和地区,尤为一时之盛。下西洋船队还支持了那些侨居国外拥有大批船只和海上武装的华商,同时也得到了他们的合作,从而在开通马六甲航路,以及改善明朝和一些国家的关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因而大批外国使节纷纷来华,以至不绝于途。
永乐时期,郑和使团空前外出访问,是明初“封建盛世”的标志。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即已开始外事活动。《实录》说,这一年六月间就派给事中杨春等12人去安南、暹罗诸国访问。八月,又遣使到朝鲜、占城、琉球、真腊、爪哇、苏门答腊……诸国。九月,再派中官马彬、李兴、尹庆等人出使满剌加、爪哇、苏门答腊、琐里、柯枝等国。成祖对礼部大臣们说:“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待之以诚。其以土物来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避忌而误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
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便派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太监郑和为正使,组成庞大使团,多次出使亚非各国。待其完成四次出访任务时,外交上就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永乐十四年(1416年),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利、不剌哇、阿丹、苏门答腊、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沙里湾泥、彭亨、三佛齐等十余国,纷纷遣使来华。“是时,诸番使臣,充斥于庭”,极一时之盛,终永乐朝。郑和出访六次,而第七次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再度至波斯湾的忽鲁谟斯等国。
至于郑和第五次奉旨出海、第六次出海,那都是对亚非各国的回访。《实录》说:“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勃利、不剌哇、阿丹、苏门答腊、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及旧港宣慰司使臣辞还,悉赐文绮袭衣,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偕往,赐各国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说:“永乐十九年(1421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实录》又说,这一年“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臣还国,赐纱币表里,复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国王,就与使臣偕行”。以上第五、六次出使,主要是护送各国使节回国,并携厚礼赠送各国国王。
第二节 三宝庙:睦邻友好的见证
真腊,即今柬埔寨。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载了中柬两国人民的友谊。永乐初,明朝使者访问真腊时,有部卒三人失踪。真腊国王派三名本国人抵偿。成祖说:“华人自逃于彼,何预而责偿?且语言不通,风土不习,吾焉用之?”遂令礼部送其回国,表示了友好诚意。永乐十二年(1414年),真腊“数被占城侵扰”,明朝从中劝解,“敕占城王罢兵修好”。
暹罗(今泰国)。永乐元年(1403年)八月,明朝派给事中王哲、行人成务到暹罗,赠给国王锦绮。九月,又派中官李兴至其国,王及文武诸臣都有厚赠。永乐四年(1406年),暹罗使者来华,明朝赠送《古今烈女传》一百册;另赠量器、衡器等物。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使团访问暹罗,两国关系更加密切。遇有暹罗与占城、苏门答腊、满剌加等国发生纠纷时,明朝就劝暹罗国王“奉法循理,保境睦邻,庶永享太平之福”。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给暹罗国王锦4匹,紵丝、纱罗各10匹,内各织金4匹;给王妃紵丝、纱罗各6匹,内各织金2匹。永乐十七年(1419年),暹罗同满剌加发生军事冲突,成祖在给暹罗王敕中,表示反对大动干戈,认为“好兵非仁者之心”,希望暹罗国王能“辑睦邻国,无相侵越”。后来,暹罗为了纪念郑和使团来访,还建有“三宝庙”,作为永久纪念。
满剌加。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使者尹庆到达满剌加国访问。此后,满剌加使者不断来华。永乐六年(1408年),郑和去满剌加访问。永乐九年(1411年),其王率妻子、陪臣共540余人来华。成祖亲宴于奉天殿,赠给金锈龙衣2袭、麒麟衣1袭,金银器、帷幔、衾褥悉具。妃以下皆有赐。将归,又赠王玉带、仪杖、鞍马,又给黄金百两,钞40万贯,钱2600贯、锦绮、罗纱200匹,帛千匹,浑金文绮2匹,金织通袖膝袄2件。妃及子侄,陪臣以下,赐宴有差。礼官饯于龙江驿,复宴龙潭驿。成祖不分国家大小,以诚相待,如此隆重实属罕见。宣德五年(1430年),满剌加的三名使臣附苏门答腊船只来华,诉说暹罗侵其国。宣宗命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偕同此三使回国,并送彩币等物。宣宗说:“远人越数万里来诉不平,岂可无赐?”
锡兰,是印度半岛南端的一个大岛。中锡友好,历史久远。郑和使团曾两度到达锡兰。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第三次访问锡兰,赠给锦绮、纱罗、彩绢等物。宣德八年(1433年),锡兰国遣使入贡,明朝所赠的礼品有文绮、纱等。正副使都给礼物。使臣所带的土物,朝廷以高价收购,以示优待。
古里与天方。古里在印度半岛西南岸。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中官尹庆去古里,赠以彩币。其王沙米的喜即遣使随尹庆来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使古里,赠其王诰命、银印,又给各头目冠服等物有差。郑和在此立石碑,文中有“尔王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皞熙同风。刻石于兹,永垂万世”等句。永乐二十一年(1422年),古里使者又偕忽鲁谟斯等国使臣共1200人来华。当时,永乐“帝方出塞,敕太子曰:天时尚寒,贡使即令礼官宴劳,给赐遣还。其以土物来市者,官酬其价。”
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天方,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自古里西南行,三月始至。《明史》说,“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使西洋,分遣其侪诣古里。闻古里遣人往天方,因使人赉礼物,附其舟偕行,往返经岁……其国王亦遣陪臣随朝使来贡。宣宗喜,赐赍有加”。
巩珍在其《西洋番国志》中说,郑和下西洋是“扩往圣之鸿规”,也就是说,永乐遣郑和使团到亚非3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是扩大了洪武时期的对外关系。永乐以后,中外友谊的确有了新的进展。郑和下西洋是明初和平外交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