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县(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他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
公元一一二七年,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奴隶主贵族建立的金政权,消灭了北宋王朝,把控制的范围迅速扩大到淮河以北、大散关(即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以东的中原地区。此后,金统治者又连续不断地发兵南下,进攻南宋王朝。辛弃疾正生活在这样一个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激烈的历史时期。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女真奴隶主贵族统治地区度过的。残酷的民族压迫,劳动人民的英勇抗战,历代爱国志士的斗争业绩,给了他深刻的教育和影响。公元一一六一年,正当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的时候,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便率领群众两千人在家乡起义,并且排除了轻视农民领袖的阶级偏见,毅然投奔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担任了义军的“掌书记”,负责掌管印鉴和处理重要文件。在耿京部下的短短几个月内,他曾只身追杀叛变投敌的义端,夺回了被义端盗窃的起义军大印;又曾亲自率领五十骑人马,直闯驻有五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把他押解到南宋朝廷斩首示众。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他坚定鲜明的爱国立场和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公元一一六二年初,耿京起义失败,辛弃疾擒拿张安国来到南方。从此以后,他便留在南宋王朝任职。这一期间,在南宋汉族地主阶级政权内部,投降与抗战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辛弃疾始终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坚持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抗战路线,反对屈膝求和、分裂倒退的投降路线。他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总是想方设法,积极为北伐进行种种准备。与此同时,又充分运用他那饱含战斗激情的词文,严厉批判形形色色的投降谬论,反复宣传自己的抗战主张。投降派不断诽谤他,打击他,排挤他,使他在一一八一年被罢官,闲居长达二十年。然而投降派的迫害,始终未能磨灭他的抗战意志,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爱国立场。晚年被重新起用后,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斗志,为北伐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屈膝投降,辛弃疾统一祖国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他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韧的斗争精神,却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芒;他留下的那些情文并茂的诗词和散文,也为我国古代文学宝库增加了一份珍贵的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主义词章,一扫两宋词坛描写风花雪月、离情别绪的靡靡之音,而代之以慷慨悲壮的战斗歌声,无论是在思想性或是在艺术性方面,都把宋词创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代词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辛弃疾也有他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份子,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归根到底,都是为挽救和巩固南宋地主阶级政权服务的。在他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词中,有不少篇流露了消极颓废的情绪。一一七五年,他还镇压过一支规模不大的茶民茶商起义。这些,我们都应该给以历史的、具体的批判。
辛弃疾一生的抗争和创作,今天对我们还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现在我们依据史料,选择他一生中的主要事迹,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用故事的形式写成这本读物。限于水平,其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希望广大青少年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