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将相家
中国谁第一呀?紫禁城里的皇上啊。第二呢?紫禁城边儿上的各府王爷。汇集了这么多大人物的城,那就应该叫“日下第一城”。
公元1421年,腊月三十儿了。嘿,过大年了。可不,头回儿过年,这张罗。谁恁幼小啊?紫禁城呗。撇开前头那十五年工期不算,走到今儿可不一年了。它四个月大那会儿,城里还着了把火,前朝三大殿这就全没了。这么着,烧坏那三处儿打算重盖,城没变。接下去的二百二十四年里,明朝有十四位皇帝跟紫禁城落过脚儿。
一个朝廷,又一壁江山,迎来送往。这不,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登上了太和门大殿。今儿往后,这二百多年里,一朝十代大清帝王,成了这座人间紫城的主人。这座城,当真是千门万户。
进出午门口
您看,大清朝来了,大大方方跟正大门进来的。就全城正南午位之上,那座午门。这门槛儿高,可不好进。怎么走才对呀?您看,中间儿是皇上走的。您官高三品及以上,走东侧门。宗室王公,西侧门通行。赶上殿试了,考生们也进城。过来,过来,一、二、三……按名次排好队。单号儿这边,走西侧门。嗯,双号儿东侧门。回头发榜了,登科进士来了。您看,鸿胪寺官员引着他们,也这走法儿。好家伙,进殿面圣了。状元、榜眼、探花,高中一甲的好人材。呵,皇上喜欢的不得了。你们仨人儿,可出午门正门一次,朕准的。那俩掖门啊,平时不打开。掖门是什么门?来,站南边儿来。嗯,仨门洞儿。过北边儿来,您往南看。咦,五个了?敢情,还俩实心儿的。别介,您往城台里侧看。呵,东、西各留一个口儿呢。它们俩就是掖门了。瞧见没,西侧门洞子向东、东侧门洞子向西,分别伸进城台之中。您进里头,向北折,拐着弯儿就出去了。这叫“明三暗五”。您看,今儿人多,门口儿堆满了。看看自个儿朝服,呵,没到三品。这得跟哪儿进?掖门呗,文东武西。哎呀,还有外国使节。你们,西掖门排队去。这么着,午门这五个门洞儿,都使上了。
午门正殿为重檐庑殿顶,九五开间。可不,最高等级啊。您看,这东西城台之上,都有廊房,连檐通脊。数数,一面儿十三间。跟两座通廊南北各有四角攒尖亭一座。正殿东侧、西侧两亭中,分别陈设钟、鼓。四亭与正殿遥相呼应,飞檐斗拱,振翅欲起。所以,午门的一楼四亭被美喻为“五凤楼”。就这一门两阙之隔,天上地下看出来了。瞧瞧,里边儿花枝四时俏,出门儿落叶一日黄啊。
经惯了大风大浪的京城老百姓,政治敏感度都高。他们站在紫禁城外头,听着钟声儿、鼓声儿,就知道今儿发生了什么事儿。您听,午门鸣钟。呵,皇帝今儿出宫,祭天拜地不等。午门击鼓了。啊,太庙里瞧祖宗去了。好么,钟鼓齐鸣。这怎么了?嗨,皇上升殿,文武百官上下班儿的铃儿。午门上的钟鼓循规蹈矩,天天儿打这门洞子里进进出出的王公大臣们,更是患得患失,如履薄冰。好家伙,贴着墙根儿,踮着脚尖儿走道儿,也怕踩着进了宫的蚂蚁。反正,这堵红墙之内,每日都有博弈,赢了一局,保不齐能平步青云。可是,错了一步,身心俱焚,那也常事儿。
午门年年儿的给紫禁城站岗值班。所以,朝廷惦记它。您看,端午节发粽子、重阳节发花糕、腊八节赏八宝粥……逢节就跟它门口儿过。这不,立春了,二十四节气开先儿。得,寻一好兆头儿。瞧瞧,午门披红挂彩。好么,大兴、宛平城等远郊区县都来人了。干嘛来了?进献“春牛”、“春山”,迎春进门,替全国老百姓祈祷丰年啊。不过这“牛”不耕田,“山”也不长草。敢情,全是珍珠玛瑙堆的。唉呀,老百姓的辛苦钱啊,这就溜溜儿归了国库了。晨昏午门口,半城欢喜半城忧啊。年景儿好,节过的就多。可是,午门前有一档子活动,每年必办,不吝庄稼长的好坏。什么事儿比吃饭还重要呢?其实,也是为大家伙儿着想。是举行“颁朔礼”,由钦天监统办的。您看,组织上按照月亮的圆缺,推算出每月的朔日和望日,即初一、十五,附带上皇家礼法、禁忌事宜等编写成“历书”,在午门口公布出来让全天下的人知道。回头,您拿笔记在本子上。哪天发呀?十月儿初一。瞧瞧,连蒙古、朝鲜都有份儿。
今非昔比呀,午门今儿属于咱老百姓了。走着,跨过这座禁城的第一门槛儿,咱想走哪儿走哪儿。继续沿着中轴线向北行进,远远儿的就望见前头儿一条“锦带”波光粼粼,横贯东西。那五条“嬉水蛟龙”跟面儿上,一副旁若无人状。揉揉眼。原来,那“五龙”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内金水河正在它的脚下,静静地流淌着。桥那边儿,就是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广场占地面积约有三万平米,场内青砖墁地,正中青石御路直指高高在上的太和殿。广场西侧是一排南北走向的朝房,它的正中为弘义阁,是朝廷存放金银珠宝的仓库。弘义阁对面儿是体仁阁,清廷那些年,这儿是博学鸿词科考试的考场。考什么的?考国家公务员。此外,与弘义阁、体仁阁相邻的朝房,多用做内务府的库房了。好么,绫罗绸缎、烟酒糖茶,分门别类的存这里头了。您看,咱这四周啊,还有好些门呢。太和门最大,它居北线正中,它东边儿是昭德门,西边是贞度门。广场西线,是熙和门,东线,协和门。
太和门、熙和门、协和门——恁些个“和”?您看,前朝三大殿,从南到北: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拢共六个“和”。和美、和顺、家和万事兴,净组好词儿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皇城那四个门您还会背吗?当然了。它们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且,姚广孝修哪吒城的时候,天安门的东、西两侧,添置了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这是六个“安”。明白没,六和六安,内和外安。多好。
明末清初,遭受火险之劫的太和殿尚未修复。所以,太和门大殿暂时成了紫禁城的正殿。公元1643年,顺治皇帝登基了。没多久,九王多尔衮的黄轿于壮大仪仗前呼后拥之中,长驱直入紫禁城太和门大殿。后来,这个飞扬跋扈的九王爷,紧紧抓住了大清国的国之权柄,且有那么几年呢。
金瓦、金砖三大殿
皇帝的金銮宝殿,也就是太和殿,就跟太和门对着。
顺治皇帝来了,着过火的太和殿,修修又使上了。尤其是那墁地的金砖,质量是真好,掸掸灰就接着使了。您看看,料细,就苏州府有这种粘土。砖坯子进窑之前,糠草引燃,先熏一个月。干嘛呀?去湿气。熏完了,砖窑就点火了。好家伙,这炉子火,着上整整儿一百三十天。您看,劈柴禾着一月,整柴禾再一个月。末了,烧松枝子。对了,火越着越旺。瞧见没,这地面儿上的砖缝儿,连根儿头发丝儿都插不进去,光亮亮儿的能照人儿。因为都精心找平,还使生桐油浸过。连地砖都这么高的质量啊?可不,太和殿呀,是紫禁城前朝的第一座大殿,“太和”就是大和谐。您看看我,重檐庑殿顶子,是最高规制。您仰望,望我的殿顶,就正脊与垂脊交汇那儿。对,就顶角儿上最显眼那个物件儿。是什么呀?是一个巨大的鸱吻。巨大是多大?嘿,四吨多沉呐,它是中国现存古建中最大的一个琉璃组件儿了。人家来的可隆重了,您看,一品大员亲迎啊。待会儿它上房,底下香案必须冒着烟儿,人们还得跪着等它坐得了。敢情,神物!鸱吻栖居太和殿之顶,悉心呵护着大殿的脊梁。其中一半是为了化解而存在,它要化解风雨对太和大殿的侵蚀;而另一半力量是想捍卫,捍卫这个满清皇族所独享的特权。另外,殿顶的四面各条垂脊之上,都有十个小兄弟儿,它们是脊兽。都谁呀?您看,自低向高分别是: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高檐之上,这些小兽不仅是美丽的装饰,它们还可以加固屋顶的琉璃瓦呢。年复一年,它们联通了人与神,无声的讲述着权利、公正……等等吉祥的寓言。
金砖、金瓦、金銮殿;百姓、百事儿、看不见。一纸诏书,或是一个“大朝”,恢宏的太和殿之前,总会安静得很奇怪。您看,御路两侧,以品级为界限,文官在东武官在西。这会儿,花翎、蟒袍全会压低了视线,每一个都兢兢而立。如果您赶上了帝王登基、大婚、万寿日及元旦、春节、冬至等等节庆之日,晨光初现时,紫禁城内的庙宇、佛堂、祠堂的香火就纷纷升起了。您看,太和门丹陛之下经午门,直到天安门外,一路陈设着交椅、香炉、车、盖、钟、磬、旗、龛、案、砚不等……穿过三大殿,直到乾清宫门外。瞧瞧,二十侍卫持刀、枪分立左右;礼部堂官十人于乾清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于太和殿后门阶下迎驾。这不,皇帝来了,太和殿前顷刻笙磬同音,百官来朝了。他们的见面儿礼可真麻烦,三跪九叩,跪了磕,磕了跪的。末了,大人们各个腿脚儿发软、眼么前儿飞金星儿,非醉也醉,迷迷瞪瞪的看了一眼太和殿。什么景致啊?呵,殿前丹陛东西两侧,铜龟、铜鹤吞云吐雾,大家伙儿如临仙境。殿外头两口太平大缸,也闪闪冒金光儿呢。大殿东侧那个门,叫中右门;西侧那个是中左门。它们北边儿连着中和殿呢。
《礼记》说了:“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这么着,太和殿正北,那座方形、四角攒尖顶的建筑,取名为中和殿。它做什么工作?负责组织协调。您看,凡举行盛大庆典之前,皇上要在中和殿稍事停留。然后,各路官员来殿中朝拜。吉时一到,起驾,皇上到太和殿办公去了。一年到头儿,皇上的公务总是很繁忙,尤其忙于跟神仙沟通。每到这时候儿,中和殿就帮他照看东西。这不,明儿皇上去先农坛。今儿,农具和种子等物搁中和殿了。待会儿皇上来。好么,嘘寒问暖,很重视。常朝的时候,皇上也先在中和殿歇歇脚儿,再去太和殿上班儿。
紫禁城前朝建有十分阔大的“土”字形须弥座,三大殿就座落在这方“大土”之上。中和殿之北,高高的汉白玉台基上,那最后一处美宫阙,就是保和殿了。这里能干嘛?考试。什么考试?殿试,皇帝亲自主持。您看,阳春三月,会试就开考了。呵,中贡生了。四月儿间,您就登太和殿参加殿试了。谁出题?内阁大学士。考什么?不外乎策问时政、经义。您尽管写文章。有啥要求?八股文,正着读是“朝廷好”,反着念是“好朝廷”,不让说国家坏话,字数儿得超过一千。得考一天呢,中午公家管饭,天黑了您停笔。得,家等着去吧,阅卷官给您批改卷子。等多久?就三天,前十名确定了。然后,皇帝给排名次。瞧见没,皇上全程陪同,“天子门生”就这么来的。
瞧见没,今儿紫禁城又烟雾缭绕,鼓乐声儿震天响了,三公九卿也跟太和殿前聚齐了。这怎么了?您听:某年、某月、某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鸣赞官力压群声,高调颂读着手儿里那张表。呵,张榜了。声儿挺豁亮,大家伙儿都听清楚了。然后,鸣赞官双手擎“金榜”递于礼部堂官,礼部堂官从太和殿中阶下,将“金榜”置于云盘之中,由黄伞仪仗在前引导,出太和门、午门正门。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在礼部堂官引导之下,随“金榜”而行。干嘛去?把“金榜”贴上。贴哪儿啊?长安左门外头。大传胪的第三天,新科状元忙了。这就安排工作了?没呢,先请吃饭,朝廷给您预备的“琼琳宴”。然后,孔庙里头,给您立进士碑,顶戴、花翎加身。好么,十年寒窗苦啊,可算熬出头了。可是,摆在眼前的这条大河,探不出深浅、看不透缓急。退回来,伤心一辈子;跨过去,赌上一辈子。唉呀,这一辈子,可消停不了了。
出了保和殿,谋个一官半职不是间题了。有幸在留在京城当差的,还有很多机会直接和皇上会晤,进出紫禁城的次数儿且少不了呢。可惜了,里头招工咱是赶不上了。得,接着参观吧。您看,保和殿正北,是一座大门。谁呀?乾清门。乾清门是个槛儿,槛内是三千后宫,槛外是一朝文臣武将。
皇帝几点上班儿
几点啊?有的早有的晚,有经常上班儿的,也有十天半月瞄不着影儿的。您看,他不用天天儿到太和殿报到。但是,上大朝没皇上不行。为什么?您想,结婚、过寿、祭祖,都是大朝。嗯,推不出去了。此外,皇上还上常朝。天天儿上?不介,一月就上几天,各朝各代不等。大清朝那会儿,是选在了旧历逢五。您看这一天,京官儿行礼、外来的晋见、升迁的谢恩……不少事儿。皇上一月歇二十多天呢?别介,皇上也分勤和懒。这不,大明朝就设御门听政制度了。比方说,今儿不上常朝。但是,国家保不齐有事儿。皇上您不能袖手旁观,您得负责接见大臣。落实的好吗?开始不好。后来,大清朝了。乾清门殿外,还是那两个柱子。那不,记注官跟西柱子边儿立着,东柱下有大臣跪候。您看殿里头,听奏陈,议政事,常常掌灯时分不散。那扇屏风背后,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天天儿、年年儿,他体下情、安内攘外,几乎没有歇着的日子。这是谁呀?清圣祖康熙皇帝呗。春夏两季,每日七时整;秋冬两季,每日八时整,康熙爷临乾清门听政,多少年没变过。朝内大臣也跟着皇帝,一同勤奋。您听,年老体衰及偶然患病者,可告假,其余人等,每必到,无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