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8000000008

第8章 把通俗音乐带进了卡内基大厅——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简介(2)

二、蓝色狂想曲——波吉与贝丝

早在1919年,格什文就写过一首弦乐四重奏《摇篮曲》,显示了他的音乐志趣并不限于通俗音乐的范围。但是,格什文知道,以他有限的音乐知识和作曲技巧,是无法真正胜任严肃音乐(或称艺术音乐、音乐会音乐)的创作的。为此,他不断向人求教。哪怕后来他成了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之后,也是如此。他曾先后向奥地利指挥家博丹茨基(Bodanzky)、美国作曲家戈德马克(R.Gold-mark)、里格(Rieggr)、考埃尔(Cowell)短期学习作曲理论,最后也是最长的一次是跟俄国作曲家希林格(Schinger)学习,从1932年开始,持续了四年之久。

20年代,爵士乐风靡美国。爵士乐原是美国黑人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它来源于黑人民歌布鲁斯、钢琴音乐拉格泰姆等乐曲,并由小型铜管乐队进行演奏。最初,它的演奏者大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极其穷困的黑人,而且主要活动在舞厅、酒吧间等娱乐场所,因此,当时一般美国人并不认真地看待它,尤其是知识界对它很不以为然。乐队领导人保罗·惠特曼(Paul Whi teman)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对爵士乐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看过格什文的独幕爵士歌剧《忧郁的星期一》(1923)的演出,十分欣赏。他约请格什文写一首钢琴与乐队的所谓“交响爵士乐”。惠特曼还在格什文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报上公开预告演出消息。格什文大感意外,而且他从未写过这样大规模的作品;但被惠特曼的热情所激励,只得全力以赴。由于演出日期紧迫,惠特曼提出让他乐队里的乐曲改编者格罗菲(Grofe)进行配器。于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格什文完成了这首作品的两架钢琴谱,这就是《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1924年2月4日,《蓝色狂想曲》在惠特曼主持下于纽约爱奥利亚大厅首次演出,格什文自弹钢琴,果然大获成功。原本在跳舞厅和夜总会里演奏的爵士乐终于鸣响在令人尊敬的音乐会大厅里,报纸上对它一片赞扬。

在《蓝色狂想曲》之前,虽然也有作曲家采用了爵士语言,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为十一件乐器而作的拉格泰姆》,米约的《世界的创造》等,但是都没像《蓝色狂想曲》那样地道地传达出爵士乐的活力和魅力。应该承认,从作曲角度来看,《蓝色狂想曲》的结构比较松散(伦纳德·伯恩斯坦说它“只是把一连串个别的段落用很稀的浆糊粘在一起”),但是它有着丰富、引人的旋律,而且源源不断,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作品技巧上的缺陷。这种旋律是土生土长的,是普通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它带有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具有世俗、幽默、率直的特性,是过去美国严肃音乐中少见的。当格什文把它与类似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的音乐成分糅合在一起时,使人耳目一新。《蓝色狂想曲》为后来的作曲家利用通俗音乐语言创作音乐会作品开辟了一条道路,格什文自己也因此被列入严肃音乐作曲家的行列。

1925年,格什文受纽约交响乐协会委托,创作了他的第二首管弦乐作品《F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据说,为了写这首作品,格什文不得不首先弄清协奏曲是怎么回事,并且还临时去买了一本管弦乐法教科书。但是格什文天才的音乐直觉使他不受任何书本的限制而按照他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构思。毫无疑问,协奏曲的音乐语言自然是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百老汇轻松歌舞与音乐会艺术音乐的结合。作曲家自己介绍这首作品时说:“第一乐章使用了查尔斯顿舞曲节奏,它快速而令人激动,体现了美国人生活中青春般的热情性格……第二乐章有一种诗意的夜曲气氛,这种气氛是由于美国的布鲁斯所造成的……第三乐章回到了第一乐章的风格。这是一种节奏的喧闹,它狂热地开始,并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步调。”协奏曲虽有三个乐章,但音乐的自由流动的性质更像一首狂想曲。它有着很多材料的重复和有限的发展,不过材料的重复在这里有了更多的变化,而且也注意了对位的使用。比起《蓝色狂想曲》来,音乐的发展更有逻辑,更显示出结构的力量。除此之外,它是由格什文自己配器的。

同年12月3日,《F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由达姆罗什指挥纽约交响乐团在卡内基大厅首次演出,格什文自弹钢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卡内基大厅建立于1891年,柴科夫斯基曾出席指挥它的开幕式演出。从那以后,它接待了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最优秀的音乐家。就像廷潘胡同是通俗音乐的象征一样,卡内基大厅实际上是艺术音乐的象征。在此之前,卡内基大厅内从未响起过爵士乐或类似爵士乐的声音。《F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在这里的成功演出,标志着通俗音乐与艺术音乐这两种文化的沟通,也标志着这两种文化的爱好者之间的互相交流。

格什文的第三首管弦乐曲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作于1928年。那年,他最后一次出国,也去了巴黎。乐曲的大部分是在巴黎完成的,包括中间那段脍炙人口的表示“思乡”的布鲁斯。作曲家说:“这部新作品,实际上是一部狂想曲式的舞剧音乐,它是很自由地写成的,是我迄今尝试的最现代的音乐。开头部分是按照典型的法国风格,按照德彪西和‘六人团’的方式发展的,虽然这些曲调完全是独创的。我在这首作品中是想描绘一个美国访问者在巴黎,当他在城里蹓跶,听到大街上各种声响,感染到法国气氛时的种种印象。”同年,作品在卡内基大厅由达姆罗什指挥纽约交响乐团演出。它显示了格什文在作曲技术、特别在音乐织体写作方面的进步,同时也巩固了他作为交响乐作曲家的地位。

在往后的几年里,格什文接着写了《第二狂想曲》(1932)、《古巴序曲》(1932)、《我得到了节奏》变奏曲(1934)等管弦乐曲。它们在作曲技术上虽然有了更多的改进,但都没有取得前面三首管弦乐曲那样的成功。相比之下,它们缺乏灵感,显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格什文在严肃音乐创作中取得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写了一部表现穷苦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吉与贝丝》。歌剧脚本是海沃德(Du Bose Heyward)应格什文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艾拉也参加了脚本的唱词写作)。格什文为了写好这部歌剧,于1934年夏天到故事发生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附近的一个小岛呆了好几个星期,观察黑人生活,采集他们的民歌(如歌剧中有一段六重唱,就是由于他在那里的教堂外面听到黑人祈祷的声音,受其启发而写的)。歌剧尽管没有直接使用民间素材,却像真正的民间音乐一样,格什文把它称作“民间歌剧”。他说:“因为波吉与贝丝涉及的是美国黑人生活,这就把过去从未在歌剧中出现过的成分带到了歌剧形式里;而我是运用了戏剧、幽默、迷信、宗教热情、舞蹈,以及这个种族的不可抑制的高涨情绪来适应我的方式的。如果我在这样做的时候,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一种歌剧与戏剧相结合的形式,那么这种新的形式完全是从材料中自然地产生出来的。”他还说:“我希望在美国音乐中发展某些会使许多人喜欢而不是使少数有文化的人喜欢的东西。”

格什文为歌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光配器就用了九个月时间),他把他创作通俗歌曲和管弦乐曲的所有本领都发挥出来,和声与对位也处理得更为丰富、细致,使这部作品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顶点。但是,1935年,当歌剧在纽约正式上演时,并没取得预想的成功,观众反映褒贬不一。格什文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为了挽救这部歌剧,他从中选出五段音乐,编成一首管弦乐组曲,题名《鲶鱼大院》(Catfish Row)。

格什文一生中最后一年半是在好莱坞度过的。30年代电影工业的速迅发展,促使他从纽约来到洛杉矶从事电影配乐。但是他在那里的工作不像在百老汇那么愉快和得心应手。1937年7月11日,格什文因患脑癌离开人世。他的电影配乐《我们要跳舞吗》中的间奏曲,后来作为钢琴独奏曲,用《漫步》(Promenade)的标题出版,成了他最后一首重要的器乐曲。

格什文不仅是百老汇音乐的制作能手,而且是交响乐领域中一个受人注目的作曲家。他把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通俗音乐的地位,又给严肃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保尔·惠特曼说:“通过他的创作世界上的交响音乐会大厅向通俗音乐敞开了大门。”

值得注意的是,格什文在世时的西方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到了今天,不但各自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而且这两种音乐文化之间的差距更加扩大了。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又有人(如美国作曲家舒勒,Gunther Schuller)主张所谓“第三潮流”(Third Stream)的音乐风格,企图把西方现代艺术音乐的特点和技法与各种通俗音乐样式结合起来。他们的影响正在扩大。无疑,格什文是他们的杰出的先行者。这就是格什文在音乐史上之所以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

同类推荐
  • 人间最美是柳词

    人间最美是柳词

    他是坠入凡尘的仙子,他是放荡不羁的浪子,他是诗书满腹的才子;他奉旨填词,他偎红倚翠,他宦海沉浮,他羁旅劳顿,他孤独地走,他寂寞地哭。他很穷困,却又富有,他很卑微,却又伟大,他很惆怅,却又精彩。这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千古词人柳永。亲爱的读者,一起读读柳词吧:抛了光阴,忘了年毕。
  •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是我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她的作品亲切自然、坦诚真挚,具有独特的情韵美境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韵味与欧化色彩的交相融合,使她作品的语言流畅、圆润、丰厚、自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音乐性。《石评梅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石评梅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 温暖的门边

    温暖的门边

    这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观察与思考,涵盖了日常生活中丰富而常见的诸多的小小图景,并以小见大,衍生出不同层面上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或多或少,给人带来种种有益的启迪与思考。面对喧嚣躁动的都市生活,她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世态人情的演绎与嬗变,有质疑,有批评,有认同,也有感动与欢喜。
  • 集外集: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集外集: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一枚钉子前进

    一枚钉子前进

    汉语诗两大精髓是意象化与音乐性,这从“神韵”两字中就可以体会到。意象化有共同的语言学、超语言学、逻辑语言哲学基础,音乐性的资源更是储藏在丰富的汉语自身,汉语新诗完全可以传承古典诗歌既要吸收异质又不能丢掉自我,既要有非凡的智慧,还要有更多“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句空”的人共同努力。我相信这样的努力不会白费。
热门推荐
  • 前世甜品屋

    前世甜品屋

    汀花路是繁华的S市最喧闹的一条街,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大小公司,星级酒店汇聚在这一主要路段。就有一家名叫前世的甜点屋开在汀花路旁的一条名叫锦绣的小巷里……甜品屋的老板娘唤作楚裳,她能做出千奇百怪的甜品来唤起凡人,精怪的前世,以成就每一段遗憾的爱情。
  • 废物重生:腹黑叶家七小姐

    废物重生:腹黑叶家七小姐

    太阳的第十三子——百瑟,亲手将他女儿的魂魄送到麟国,不愧是神的女儿,穿越速度之变态,修炼速度之变态,长相更是令一群美女暴走:“你长成这样是想整死我们吗!!!”而她却委婉一笑,他只属于她,不服你们咬我啊。。。
  • 染血修真路

    染血修真路

    意外获得至高传承的袁子城,为了生存,不得不踏上艰难辛酸的修行之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未经历磨难,如何得大道?那些从头杀到尾,从未受过欺凌、从未受过苦难的主角真能够无上成就,天人大道?太假了,太幼稚了,缺乏逻辑和必然。所以,不要看重苦难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痛苦,有失落,有遗憾,也会有得意忘形。第一章肯定有点累赘,背景介绍,尽量压缩也只能如此了。
  • 西游——最後的劫难

    西游——最後的劫难

    《西游》中,所描述的是原着中从未出现的劫难,发生在师徒西行取经之末,灵山脚下。真经在前,师徒五人几近正果,心绪行为、甚至性格,都以以往不同。悟空收住了‘心猿’,八戒更加善良可爱,沙僧、白龙也都加了戏份。最值得一提的是师父唐僧,他成爲了整书中无可替代的一号主角,契合了张版《西游记》中‘贴近玄奘’的理念设定——强大的意志力和信仰力和人格魅力,加之对佛学、众生深刻的思考,取经团队的灵魂领袖人物。虽然这与原着中唐僧形象极大不符,甚至可说是彻底的颠覆,但对于我来说,确实愿意看到这样一个真正能够让几个徒弟,普度众生的伟大的师父。再者,文中对于原着所含“心”“讽”两个主题皆都作了延展性继承,也算是对原着致敬。
  • 行走阴阳君莫笑

    行走阴阳君莫笑

    家门惨灭外婆的死,让拥有异瞳的她听从外婆的遗愿捧上了阴阳师的饭碗。
  • 海贼王之强者的天下

    海贼王之强者的天下

    这是一个强者的天下,弱者是没有权利发出声音的,能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唯有强者,这便是海贼王,强者的天下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 重生都市逍遥

    重生都市逍遥

    主角龙城含恨而死,没想到灵魂却重生穿越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上,醒来记忆一片空白,本打算就这么平凡地过完一生,无奈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为了守护自己的亲人,不得不攀上强者的巅峰!(改文中)
  • 青春忆事

    青春忆事

    青春,是有你我最美好的一次爱恋,我不愿忘记,希望你也记起,我们永远一起
  • 飞翔的高度

    飞翔的高度

    本书是作者的精品散文集,包含江山多娇、我爱我家、走进美国等。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智慧。人的智慧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人的智慧才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我们相信我们的智慧,就让它高飞;我们凭借智慧,让幻想高飞,让精神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