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设想
解放后不久,就有一些同志倡议和计拟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发展的12年规划(1956年“八大”决议中提到)曾确定把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包括在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着手。1975年的广州辞典工作会议,又曾提到这个问题,但对此未加讨论,当时宣布准备以后另行研究。
解放前出版的《辞海》,在毛主席批示的推动下,1965年出版了改编新版(未定稿),从1972年起又对“未定稿”进行修订,按学科分册出版,内部发行,征求意见。《辞海》在范围、内容上还不能满足当前读者的需要。1965年出版的《近代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也和《辞海》一样,都为未来的大百科全书做了准备工作。
目前有些单位正在编辑(例如音乐辞典)、准备编辑(例如哲学辞典)、翻译(例如苏联历史百科辞典)分科专门辞典,这些也是与编辑大百科全书有关的工作。
有好多同志关心和呼吁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并且提出了一些设想。这些设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早日着手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要编的正是大百科全书,而不是小百科全书或者分科辞典。有人主张先编出一些主要的分科辞典或小百科全书,然后在这些辞书的基础上编辑大百科全书。照一般国外的经验,是编出了大百科全书,再编小百科全书,然后再编各种更专门的分科辞典,苏联1926年开始出大百科全书,1928—1931年出小百科全书,1950年开始出第二版大百科全书,1957年出第三版小百科全书,1953—1955年出三卷本的百科辞典,1927—1936年出《工程技术百科全书》,1925—1928年出《农业百科全书》,等等。如果先编出各种专科性的辞典,就得旷日持久,推迟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在编辑大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可以由负责各专科编辑的同志同时编辑本专科的更详尽的辞典,实际上有些国家就是这样做的。或者反过来说,已在和将要编辑分科辞典的同志,吸收参加百科全书,对两种辞书都可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这两种工作可同时并进。
(2)所以希望早日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还因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十余年来科技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脱节,尚存的老一辈的人才逐年减员,今后由于自然规律还将使这些人才的一部分衰老死亡,而新的一代的培养接不上,现在使大百科全书急起快上,正是针对这种脱节现象。现在不开始这一工作,势必较长时期地推迟这一工作。
(3)为了能使大百科全书及早和读者见面,并且考虑到有些词目可能一时定不下来,使全书不能及时出版,建议先出版百科丛书,可定名为《中国人民百科丛书》,不分字首,不分字母,不分学科,编成一册就出一册,这丛书经过有关方面和广大读者提意见后,加以修订再出版正式百科全书(英国《张伯斯百科全书》在1859—1868年的十年间,每周出一册,共520册)。
(4)设想《中国人民百科丛书》在半年之内就开始出版,在1979年建国30周年时,就开始出正式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同时丛书仍继续出版。计划到1989年建国40周年时出全《中国大百科全书》。
(5)有关科学技术的一般词目,外国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人名、书名等词目,可以从外国百科全书中选译,经过修订、加工后,即可采用。据《英国大百科全书》说,一部百科全书,大约3/4的词目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后才需修改,只有1/4的词目要不断修改。也就是说,一般百科全书的3/4的词目内容是比较稳定的,选择各国百科全书中的这类词目来修订加工是可取的。
(6)根据世界各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的经验,《中国大百科全书》分学科排列较为适宜,这也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编类的传统,另加拼音字母、部首笔画等索引。索引之外也应采用“参见”、“附见”、“参考书目”,长词目前加提纲等编辑方法。
(7)大百科全书和丛书的编辑工作,由一位中央同志挂帅,网罗全国各学科的有成就的专家,组成编委(约四五十人),下设总编部(约二十余人),设总编一人,副总编数人,负责全部编辑工作;另外设立资料、行政等科室。每种学科,责成有关大学、学院、科研单位组设编辑组,承担编译、定稿工作,其组长一般由编委一人兼任。编委不脱产,总编部一部分为专职人员,编辑组一般也不脱产。资料、行政机构,可以《辞海》编辑部原机构为基础,适当调整扩大。
(8)编写和翻译词目的稿件,一般付给适当稿费,不作为硬性任务派给有关单位承担,以免影响本单位的工作,或这些单位不愿接受派给的任务。
(9)全书字数预计约3000万字,相当于目前人民出版社一年的排印量,加上丛书排印量,逐年均衡排印,不致影响国内其他排印工作(拟仍以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厂为排印基地,该厂排印《辞海》,各种字体和符号的铜模比较齐全,工人也熟练)。目前纸张供应较困难,估计一二年后可以缓和,不致影响百科全书和丛书的出版。
(10)为研究、筹备和具体着手此项工作,建议由中宣部、科委、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部、出版局等单位代表组成一个五到七人的筹研小组,开始计拟各项具体措施,定出方案后,报请中央批准,以便早日着手工作。
以上建议,只是约略的初步的设想,是否有当,要请中宣部考虑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成立《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成立《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和筹建郭沫若纪念馆的两个请示报告
一、关于成立《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的请示报告
(一九七八年八月九日)
中央宣传部并报中央: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贡献重大的著名学者。他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继承他留下的十分丰富和珍贵的遗产,我们准备成立《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搜集整理郭沫若同志未出版的文稿、书信、札记、谈话记录等,重新修订出版《郭沫若文集》。
《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拟由下列同志组成,周扬任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立群、尹达、冯乃超、冯至、任白戈、成仿吾、齐燕铭、张光年、李一氓、李初黎、沙汀、宗白华、茅以升、茅盾、林默涵、侯外庐、钱三强、夏衍、夏鼐、曹禺。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吴伯箫、黄烈负责,由我院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分别担任有关方面文稿的具体编辑工作。
如经中央批准,我们即准备召开编委会,拟订计划,开始进行工作。
以上意见当否,请批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
一九七八年八月九日
二、关于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和
筹建郭沫若纪念馆的请示报告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并报中央:
《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已于10月27日在京召开。在京委员于立群、尹达、冯乃超、冯至、成仿吾、李一氓、李初梨、沙汀、宗白华、茅以升、林默涵、钱三强、夏衍、夏鼐、曹禺等共到16人。
会上就编辑出版郭沫若著作的意义、方针和方法问题交换了意见,大家认为郭的著作方面很多,作为《文集》不易全部容纳,不少同志主张出版全集,也有主张出丛书或文库的,书名一时还定不下来。《郭沫若文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拟改称“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书名俟以后看情况再定。原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文集》仍可继续出满20卷(已出17卷)。编辑出版委员会须制定较长时间的工作计划,首先应即采取措施,广泛征集郭沫若遗著、书信、题词、照片、讲话记录等有关资料,加以复制、影印、整理,同时就已出文集分头进行校订和注释工作,争取在明年“五四”运动60周年和建国30周年,开始出版新编的郭沫若著作,计划在两三年内出齐。
会上很多同志建议筹建郭沫若纪念馆,许多同志说,北京已有鲁迅博物馆,绍兴等地还有鲁迅纪念馆,郭沫若亦应有纪念馆,馆址就设在郭氏故居。并提出争取能在明年开馆,筹建工作即由编委会暂时负责。如中央批准,编委会即进入郭氏住宅办公,就地筹备建馆的工作。请告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为于立群同志另找适合的住宅,于立群同志本人也一再表示,希望早点搬出来。
会上还建议增加刘大年、胡愈之、林林、郑伯奇、魏传统为委员。
以上报告是否有当,请予指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出版《中国社会科学》的请示报告
(一九七八年十月)
中央宣传部并报党中央:
近年来国外学术界,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团体要求和我国交换学术情报和出版物的日益增多。为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准备出版一份定期刊物《中国社会科学》,用中文和外文在国内外发行,以对外为主。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报,拟先出季刊,第一期在明年三月用中、英文出版,16开本,每期约15万字。准备在1980年改为月刊,并增出其他外文版。《中国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国外介绍我国社会科学界的研究成果。它将发表学术水平较高和确有创见的论文。必要时也可以小量篇幅对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活动作简要的报道。每期文章一部分从国内出版的书刊中挑选,另一部分是专为这个刊物撰写的。
我们准备邀请各主要学科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十人左右组成编委会,以决定这个刊物每期论文的取舍,另设立一个精干的编辑班子负责日常的编译工作。编委会在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外文版的编译工作拟请外文出版局协助。排印由该局负责,印刷纸张,力求精美,发行工作国外由国际书店负责,国内由邮局负责。
考虑到这个刊物的审稿和译稿要求都比较严格,工作难度很大,对审稿和译稿人员准备付予适量的报酬。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
一九七八年十月
关于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职务致中央的信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中央:
根据我目前工作和身体的实际情况,我深感再兼任社会科学院院长职务,实在负担不了。尽管是挂名,但许多事务(如外事活动等)很难摆脱。为此,提请中央批准我辞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职务,改任顾问(兼职);同时建议也批准邓力群同志辞去副院长的职务。我们不再担任院党委书记和副书记。
关于今后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如何妥善安排的问题,最近院党委常委专门作了研究,并征求了院内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他们同意院的领导体制目前暂不作大的改革,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初步商定,由于光远同志任代理院长,梅益同志任党委书记(当然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如中央原则同意,具体任免事项将由社会科学院另行报告。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
胡乔木
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据胡乔木秘书的手抄件排印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
(讨论稿一九八二年一月八日)
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在全党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外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对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央这一号召对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深感责任重大,曾先后就“六五”期间如何贯彻执行中央这一决定进行了多次的讨论。现在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准备采取的措施和提出的建议作一汇报,请中央给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