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文学作品中恰当运用方言词,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
老孙头说:“没啥,我老孙头赶了二十九年大车,还怕这小马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见我老孙头摔过跤呀?”
(周立波《暴风骤雨》)
这一例中的“崽子”、“多咱”是东北方言词。这里用来表现老孙头在对话中以方言加以点缀,使人一读便感觉到了这位赶了半辈子车的东北老农民的语言色彩与性格特征。类似的例子,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总之,方言词的表现力不容低估。我们要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强自己语言的表现力,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积极吸收方言土话中的那些有用的生动活泼的词语。但是切记,那些土俗冷僻的没有什么用处的方言词不应该使用。因为滥用方言词不仅对表达思想没益处,而且也会给读者带来语言障碍,对大家学习普通话也会有妨碍。
3.外来语
千百年来,我们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就有许许多多的交往。我们的优秀文化向外传播,同时我们也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一部分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其他语言里的一些词也就随着人们的运用,增添到我们的词汇里。这样的词就是外来词,或称为“借词”。其中,有的是古代就已吸收进来的,如“葡萄”、“石榴”、“苜蓿”、“狮子”等就是汉代从西域、中亚一代吸收的;“佛”、“塔”、“和尚”、“刹那”、“世界”等是汉唐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吸收的;“戈壁”是蒙古语,“萨其马”是满族语,乃是从元明以来吸收入汉语中的。这些词因为使用的年代很久了,所以我们都已经感觉不到它们是外来词了。而我们今天注意到的外来词,绝大多数都是近代和现代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语言中吸收进来的,如“沙发”、“咖啡”、“啤酒”、“巧克力”、“法兰绒”、“巴蕾舞”、“歇斯底里”等。
那么,外来词是如何被吸收进我们的语言里呢?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是译音。就是用汉字依其他民族语言中的读音直译。如“咖啡”、“沙发”、“卢布”、“雷达”、“淋巴”、“巧克力”、“法西斯”、“莫斯科”、“乌鲁木齐”、“奥林匹克”、“乌兰巴托”等。
其二,是译音兼译意。就是依其他民族语言中的读音直译,同时所使用的汉字又能将原词的意义大略地显示出来。如“浪漫”、“幽默”、“逻辑”、“乌托邦”、“模特儿”、“俱乐部”等。
其三,是用译音的办法把原词直译出来,后边再加一个汉语语素表明其意义的类属。如“沙皇”、“啤酒”、“卡车”、“芭蕾舞”、“卡宾枪”、“克里姆林宫”、“高尔夫球”等。
其四,叫“借形”。就是从日语里直接把词形借过来,而不借其读音。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也使用汉字,许多用汉字书写的词,其读音虽不同于汉字,但表达的意义还是相近,我们就直接搬过来用,不用改译,日子久了,也就不觉得是外来词了。如“本质”、“现象”、“无机”、“有机”、“相对”、“绝对”、“否定”、“肯定”、“主观”、“客观”、“干部”、“美术”、“场合”、“手续”等。
其五,是原文字母加一个汉字。这种外来词数量不多。如“O型”(血)、“X光”、“C调”(音乐)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一种意译词,如“马力”、“电视机”等。它们是根据其他民族语言中词的含义翻译过来的。因为这些词是用汉语的构词材料,按汉语的构词法造的,因此不应看做外来词,而应看做是汉语的新造词。
语言是发展的。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扩大,外来词今后还会越来越多。不过,对于外来词,一定要按照我们词汇的构词规律吸收那些我们需要的东西,坚决反对硬搬和滥用。
我们平时在阅读和写作中也应注意外来词的规律问题。例如“契诃夫”、“普希金”、“高尔基”等的写法已经通行,就不要再使用旧译的“柴霍甫”、“普式庚”、“戈里基”。否则就可能在阅读时把人名、地名、事物名搞错,或者弄不清这些外来词的准确含义。
4.行业词
所谓“行业词”,是指社会上各行各业所拥有的一些特殊的词。这样的词,往往是某一行业里的人常用,行业以外的人轻易用不着,甚至也不了解。例如:
工业用语:冲床、淬火、标号、成品、热加工、冷处理、规格
农业用语:浸种、蹲苗、追肥、保墒、断垄、打场、中耕、灌溉
商业用语:市场、盘点、货色、销路、库存、批发、零售、红利
军事用语:侦察、占领、战线、战役、战略、战术、包围、歼灭
教学用语:备课、助课、试讲、主讲、辅导、答疑、课程、课时
戏剧用语:角色、小旦、花脸、丑角、幕前、幕后、布景、扮演
对于行业词的使用,一是专门表示某个行业的事物或现象时,所用的是行业词的本义,具有单义性。二是某些行业词若被当做一般词使用,则所用的往往是其引申义或比喻义。比如:
当年六岁的同治、四岁的光绪两个小皇帝,就先后坐在前面宝座上充当傀儡,由慈禧在幕后操纵。
(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例中“傀儡”、“幕后”本是戏剧用语,前者指木偶戏里的木头人,后者指舞台帐幕的后面,这里当做一般词使用,用的即是它们的比喻义,前者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后者喻在背后活动的场所。用得十分生动、具体,富有启发性、富有幽默感,有的甚至还有讽刺意味。
还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行业词,在不同的科学部门还有一些专门术语。例如:
哲学术语:量变、质变、矛盾、同一、转化
化学术语:氧化、化合、试剂、分解、催化剂
物理学术语:原子、电子、同步、放射、夸克
语言学术语:音位、语素、词类、句型、变调
这些专门术语绝大多数是单义词。一般只在阐述某门科学时才使用它们,普通讲话是很少用到。不过,随着科学知识的逐渐普及,专门术语也将会不断地进到普通话词汇中来。
5.熟语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常用而定型的短语和句子,称之为“熟语”。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成语——一种相沿而习用的固定短语。它表示完整的意义,使用起来相当于一个词。汉语的成语多半来源于历史故事、寓言和古典作品中的成句以及人民群众口头上的流传。例如:“滥竽充数”语出《韩非子》,“塞翁失马”语出《淮南子》,“愚公移山”语出《列子》,“揠苗助长”语出《孟子》,“四面楚歌”语出《史记·项羽本纪》,“诲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篇》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篇》中“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至于从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下来的成语也有很多,像“雪中送炭”、“七手八脚”、“粗枝大叶”、“挑肥拣瘦”、“锦上添花”等等。总之,成语是民族语言最精练、最形象、最能为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正确使用成语,在语言的表达上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我们学习成语,就要学习那些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成语;至于那些陈腐冷僻的成语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关于成语在后面“短语”章节中的“固定短语”还要讲到,这里暂略。
惯用语——指一种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的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它以三个音节的居多,也有四个音节、五个音节,甚至更多音节的,不过数量都比较少。不论哪一种,其主要的特征是:简明、生动、通俗。例如:
三个音节的:
马前卒马后炮马大哈下马威
耳旁风半瓶醋假大空拦路虎
替罪羊耍花招开倒车走过场
唱高调背黑锅泡蘑菇敲边鼓
乱弹琴抱粗腿磨洋工敲竹杠
闭门羹吹牛皮半吊子挖墙脚
门外汉二百五拉后腿眼中钉
开绿灯走后门扣帽子钻牛角
四个音节的:
唱对台戏杀回马枪吃后悔药打退堂鼓
放烟幕弹捅马蜂窝糖衣炮弹光杆司令
后台老板不识抬举
五个音节的:
一推六二五皮笑肉不笑二一添作五空口说白话快刀斩乱麻八九不离十习惯成自然
更多音节的:牛头不对马嘴八字不见一撇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管三七二十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说公有理婆
说婆有理抓住芝麻丢了西瓜敬酒不吃吃罚酒
惯用语有别于成语:首先,惯用语口语色彩浓,通俗浅近,而成语是书面语色彩浓,庄重典雅;其次,从形式上看惯用语多是三个音节,而成语则大多是四个音节;第三,惯用语大多能拆开用(“打棍子”可以说“打了你一棍子”、“敲竹杠”可以说“敲了他的竹杠”等),成语则一般不能拆开用;最后,凡惯用语,其含义都比较单纯,大多数带有贬义色彩,而成语含义是比较丰富的,不论贬义、褒义、中性都有。
谚语——指那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的,并且是群众生活、生产与斗争中所体验到的富有深刻含义的现成句子。根据内容与含义,谚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总结生产经验的,以农谚为主(包括部分气象谚语)。例如:
种菜如绣花。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修塘如修仓,蓄水如蓄粮。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第二类是生活斗争经验的总结,往往具有哲理性,富有教育意义。例如:
人心齐,泰山移。
天下乌鸦一般黑。
饱带干粮热带衣。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出门不弯腰,做饭没柴烧。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生之计在于勤。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谚语不仅内容非常丰富、句式凝练、言简意赅,而且多是对联式,韵脚和谐,音节匀称,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富有音乐感。可以说谚语是我们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块瑰宝,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
格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从内容方面来说,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是人生经验和规律的总结,具有教育意义,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内容如果是消极的,不能称为格言。
从句法结构角度来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在语言形式上简洁而精练,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因此,格言与谚语、名言、箴言等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精练语句,都可以称为格言。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知识就是力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格言有别于谚语:
第一,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于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众人加工而成的,无法找出作者;而格言是名人语录,一般出自古代的书面文献,经引用后广泛流传,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格言的作者确定,可以查到出处,由于流传时间久,人们或许已经不知道或不注意其出处,只注意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