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钟情文学的人,除了爱琢磨什么是好作品(在自序中已说出浅见了)外,还喜欢想:什么是作家?
有时觉得不好意思,五十几岁的人了,怎么像小孩,一见花花世界,就奇怪、就新鲜、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又觉得也对。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叫《十万个为什么》,这是部科普书。我就是从那上面知道了地球是圆的,月亮里没有嫦娥,人是猿猴变的等,其实何止自然科学存在着“十万个为什么”,人文科学、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十万个为什么”。试想,一部《红楼梦》里的“为什么”,几百年了都没探讨完,何况其他。所以该问就问,人类与历史还不是在“为什么”的谱子中前进嘛。
再回到“什么是作家”上。
原来并不觉得这成为问题。我的逻辑是:年年时不时地发表点东西,隔三差五地出本集子,再弄个表格(有时也得托人),加入作协。有这三样,不就成货真价实的作家了吗?时间长了,发现有点不对头,因为许多大作家、大名人的回答可没这么简单。王蒙先生说作家得学者化,汪曾棋先生说作家要知识化,陆文夫、邓友梅等都异口同声这么说。我的恩师乔典运先生在世时也曾多次这么说我:“栓成,得多看书,记住,学问家不一定是作家,但作家一定得是学问家。”
他还说:“作家得有作品哪,作品得经得起品哪。”
看来标准答案只一句话:作家要有很全面的文化修养,得是学问家。
我开始反思,原先的观念出现“裂变”,并渐渐意识到:自定的那套标准,无非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作家”的席梦思床,以便睡那儿一个人喜,没劲儿。
我终于全盘接受标准答案(世上有许多事儿,明知是对的,接受着却并非易事)。从此,我再也不以写的作品谁都看不懂而为荣了,再也不研究些连自己都做不到的格言去唬人了,再也不弄些花拳绣腿式的文章去蒙人了。而是心静如水,在老老实实写的同时,不仅下大工夫读书,还练书法,学画画,甚至烹调、种花、集邮……反正十八扯,啥都干!
从此,不论谁,只要一喊我“李作家”,我再也不狡猾地扭捏着半推半就地答应了,而是很斩截地回答:“喊差了。我是作者,不是作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才会进步。这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