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4300000014

第14章 先行者并不孤独(13)

“进了大门有并排三个电梯,不要上去,那是出版局的办公楼。往里走,那栋三十层大楼就是的,上电梯到二十楼,左手边就是。”这是老先生在电话里叮嘱又叮嘱过的。在他心目中,大概我不仅是一个外地人,而且还是一个外地小孩吧。

我乘上电梯,一眨眼来到了二十楼。一块深色的半圆竹雕镶在保险门上。定睛一看,哈,正是“念楼”所在。他没有骗人,念楼就是二十楼。

“谁呀?来了!”里面传出了熟悉的浑厚声音,正是念楼主人钟叔河。

大概来之前已经熟读了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的《念楼集》的缘故,对于念楼竟一点没感到陌生,甚至还觉得相当熟悉。

先生已经端坐在靠阳台的大书桌前,太阳照亮了他半个脸面,看起来精神不错。他戴着一顶红色的尼制鸭舌帽,不戴眼镜。

“昨天晚上来了人谈事,睡得很晚,一点钟才睡下,早上就起得晚点。”他的湖南口音我已慢慢听得懂了。

他从大椅子上起身,坐到我落座的沙发对面来。

“你什么时候到的长沙?不是要去湘西吗?”

“湘西已经去过了,这次来就是要看凤凰,看看沈从文的家乡,然后就是来拜访您。”

“哦,凤凰古城还是不错的,出了几个文化名人嘛!但是,古城现在的一些做法,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这时,保姆做好了早餐,是几个水饺。

“你说,我边吃边听。”

“我想请教两个问题。一般来说,做出版事业的,只有在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才比较有可能做出具有全国影响的东西,而您在长沙,并且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一九七九年,您就着手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并获得巨大反响。我想知道,这里头到底有些什么原因。第二个问题,您为什么被打成‘右派’和现行反革命?”

在听我讲话的时候,不小心,一个饺子掉到了地上。

“这个……你何时离开长沙?”

“十一点。”

“哦。时间紧,无法深谈。我的家庭也是个读书人家嗄,我的父亲是梁启超的学生,那是在时务学堂,他的同学里面有许多名人,做过民国教育总长、创办了北京师大的范源濂,还有杨树达。我父亲做了教书匠,家里还是有些书的嗄,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外国书,像《列那狐》,自然是都读过的。”

没有说完,他去与广西师大出版社通了一个电话,因为他编的《周作人散文全集》即将出版,朱正先生从样稿里面发现了一个错误,需要改正。

“我只是一个编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外界对我的看法,都是高了一些。编辑《走向世界丛书》,那并不是一天的想法,早在五十年代,我就读到了一些早期知识分子关于西方的记述。因为多读了一点西方的书,我一直在想,我们国家何时才能结束封闭,走向开放。至于被打成‘右派’,有一个关于我的四十八条。”说着,从抽屉拿出一份打印稿,上面有红笔作的修改。

“你看了这个,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被划为‘右派’。那些话,我是承认的。那时候,我,朱正,都喜欢读书,读了些关于民主自由的书,也读了巴枯宁、克鲁泡特金、考茨基的书,产生了一些思想。那时候就是不允许人有思想嗄,强调大一统,害怕异己的东西。”

他的话把我的思绪拉到很远很远,一个我不曾经历过的年代。但是,却能够让我产生深深的共鸣。我明白,一个人的遭际,取决于他的个性,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时代。

“你马上要走了,我就一句话结束吧。那时,我们的国家偏离了人类文明的轨道,而我们却要回到那轨道上去。”

这就是他被划为“右派”的原因?这就是他九年铁窗生涯的理由?

可是,“右派”也好,坐牢也罢,都没能阻止他读书,更不能遏制他思考。他曾引用法国诗人的句子:“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又说,在古人中,最崇尚张岱;今人中,则最欣赏周作人,因为他们能够说自己的话。

唉,他的话匣子似乎刚打开,可是,我竟要走了!

再看看他的书房,客厅,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架。我的到来,不过短暂打断了他与书为伴的生活。

忽然看见了摆放在书架里的一个小刨子。好像怕它孤单似的,他将它与《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大部头放在一起,因为那也是他曾经谋生的工具之一,是他按照外国图样尺寸亲手仿制的。

七十七岁,人生已进入了老境。可是,我在那里感受到的,却是鲜活的,充满激情的,无止境的追求。

(二〇〇九年一月三十一日《新安晚报》)

钟叔河——“走向世界”以后

咸江南

“走向世界谈何易,打个圈圈归了原。如今一本几百块,青灯照我卅年前。”此首打油诗是钟叔河前年为携册造访念楼的爱书客所作,笑谑中含了世事之慨。而客人所携之书,正是初版于一九八〇年的《走向世界丛书》中的一本。因卖售已久,坊间颇难觅得,价格遂逐年看涨,其时数千元尚难购得一套。去岁这套书已由岳麓书社重印,作为编者,钟叔河于“重版前言”的末尾写道:《走向世界丛书》的重印终于启动了,无论如何,这总是令人高兴的事,虽然晚是晚了一点。

然而这高兴背后其实尚有难以释怀的深憾。《走向世界丛书》专收一九一一年以前中国人访问西方国家的载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放在西方国家的范围之内。所收载记,以亲身经历、直接闻见者为限,原拟出百种,八十年代以十卷本之面目问世,而内中只有三十六种,此次再版依然不见添增。余下的六十多种,虽然材料齐备,点校已竟,至今仍与众古旧版本一起置之念楼。三十年来,这套书在学人书友中口碑相传,流布甚广,史料价值以外,其促进思想解放,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功用,更是它深层影响所在。而当年以一人之力编成如此皇皇巨著的钟叔河,提及此书,却甚为烦恼: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问我两个问题:那六十四种书何时出?此套书的单行本又何时出?还有人问《凤凰丛书》是否会再版。《凤凰丛书》基本上不会再版了,而此套书未能出全,的确原因种种,如何付费的问题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助手。虽有不止一家出版社来谈过出版事宜,但此书就如同我的儿子,我不能只签个合同就把它交给出版社操作,我得找一个有能力、值得信任的年轻人,此人即使不是出版社的人员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能够跟我工作三到五年,一起来把这套书的编撰完成,我愿意提供给他全部的资料。但这个人非常难找,我找了多年,都找不到。现在没有年轻人愿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编书这种苦差事了。我很苦恼,希望通过报纸的宣传和推动,可以快点找到这个人。”

欲把金针度与人,却找不到那个合适的人,《走向世界丛书》的增补工作只好搁浅。今年四月钟叔河编《周作人散文全集》问世,放下了这个大部头,他现正忙于翻查家谱,撰写自传,而他的文集《笼中鸟集》最近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京剧《四郎探母》中的一句唱腔,其中收录了四五十篇从前发在各种报刊的文章,有十多篇原名“走向世界以后”,所介绍的正是那未增补的六十四种书中的十多种。此外,某出版社今年也有意出版他一本谈旧忆往的散文集,但因为其中一篇谈及“反右”种种,颇为顾虑。对此钟叔河觉得不解:“像谈‘反右’经历这样的书,如今已不知出版多少了,有什么不能说的呢,无非是些个人体验罢了,说是我得把内容修改修改,可真实的经历如何修改,那些曾真实出现的白纸黑字上的东西又如何修改?出版社太胆小了。”

回看几十年的出版生涯,钟叔河觉得颇可自傲的是,凡是经过他手编辑的书,都是有生命力的,不独《走向世界丛书》,《曾国藩全集》、周作人的书、《凤凰丛书》等都影响颇巨。“我认为做编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点子。出版社如同一个乐队,要在里面奏出自己独特的音色。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是有我不多,无我不少,那就没有意思了。我对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很满意,他们都很聪明,智商很高,但考虑自己很多,对工作的热情太少,想挑的担子比我们这辈人还小了。如果仅仅把工作当作职业,忙着赚钱,顾自己的小家,就不会知道工作有工作的乐趣,没有理想就没有创造性了。做出版,出书,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文明前进,而现在的人理想主义太少了,这是让人很悲哀的现象。”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华读书报》)

蓝朱两支笔

俞晓群

五年前,王一方先生在《搞出版,一定要读陈原》一文中写道,听钟叔河先生谈出版心得,有一句很私房的话至今记在心头:“好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戏称编辑“要两支笔”,蓝笔自娱,朱笔编文。

我很喜欢钟先生的这个观点。因为编辑做久了,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性。比如,眼高手低,嘴勤手懒,思想空洞等等,弄不好还会走向疏远学术文化,埋头于技术性操作,以及崇尚极端商业化的道路。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呢?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之一,正是一面编书,一面坚持自己写一点东西,即所谓编辑要有“两支笔”。其实,“两支笔”并不是编辑的专属。按照钟叔河先生的另一个观点,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划分成从事教育、创作和文化传播的三类人。其中的精英分子,会相应地成为教育家、作家和出版家。但是,我们稍作观察不难发现,这样的职业定义是无边界的,许多文化人都会携着所谓两支笔或几支笔,在这三个职业之间跨来跨去。一般说来,在他们的“多支笔”中,那支最“主要的笔”,决定着一个人的身份确认。

周振甫先生是以编辑工作为“主笔”的。他从事出版工作近六十年,编了很多好书。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编辑钱钟书先生的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管锥编增订》,并且为之代拟目录。钱先生在《管锥编》序中写道:“命笔之时,数请益于周君振甫,小叩辄发大鸣,实归不负虚往,良朋嘉惠,并志简端。”但是,周先生又是一位勤于笔耕的人,他从第一部著作《班超》(一九三五年)起步,流年辛劳,亦编亦写,数十年下来,竟然有五十余部著作面世。而且他的写作文体独特,大不同于那些正统的学术文章,看上去更像是一篇篇高质量的编辑“审稿意见”。当有记者问,您一生著述丰厚,却终年“为人作嫁”,没有成为一位专业学者,不感到遗憾吗?周先生淡淡地答道,我是中华书局的编审。实际上,周先生始终是把编辑的那支笔放在首位的。即使做学问,做的也是编辑式的学问。所以我说,与其称周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编辑,不如说他是一位“编辑型的学者”更确切些。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无疑是以创作为主导的。但是,他手中的另一支笔,却对出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据吴永贵先生整理,鲁迅先生一生中创办过七个出版社:未名社、朝华社、三闲书屋、野草书屋、铁木艺术社、版画丛刊会、诸夏怀霜社;编过九种刊物:《莽原》《语丝》《奔流》《朝华周刊》《萌芽月刊》《文艺研究》《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编辑图书七十六种,丛书十一种,自费印行十三种,作序跋四十三种,校阅并介绍出版的四十余种,共约两千多万字。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把鲁迅先生拉入编辑行列。因为他的编辑活动,是辅助于他的文学创作活动的。你看,后人赋予鲁迅先生许多称号,诸如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却较少有人提到出版家,正是此理。

事实上,手执两支笔或多支笔的文化人,并不少见;但最终将创作、教育和出版三大职业一并做到极致的人,却很少见。比如,上面谈到的鲁迅、周振甫二位先生,都未能做到这一点。不过,有一个人做到了,他就是叶圣陶先生。叶先生是一位集教育家、文学家和出版家于一身的人。他为学生编写教材,他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他从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直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路走来。他一生都热爱教育,一生都没有停止写作,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出版。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叶先生那里,教育、创作与出版三个职业是平等的,他把它们建筑在一个同一的文化平台上,一视同仁。我觉得,这也是叶圣陶先生成就人生伟业的基础。

在这里,我之所以特别强调“一视同仁”,是因为在许多文化人的眼中,出版的地位是比写作和教育的地位相对低气的。编辑毕竟是一件苦差事。且不论“为人作嫁”的心酸,出版职业的基本特征,往往会使编辑队伍的群体,出现博而不专,甚至疏远高雅文化的倾向。如果再染上满身铜臭气,我们的职业形象,就会陷入更为不堪的境地。

当年胡适先生是很尊重出版的,他在一九二一年日记中写道:“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什么学校更重要。”虽然他不肯投身出版行业,依然做他的教育家、学问家与作家,但他没有说挖苦的话,只是解释说,因为自己没有出版经营与管理的才能。

同类推荐
  •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是青年诗人杨子婴的诗集,收录了90余首中文诗歌和4首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有的曾发表于《星星诗刊》,有的在美国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这本诗集带给人不小的惊喜,作者的语言干净剔透,既有少女情怀的书写,在诗歌和语言技巧上也有有意识的训练和实验。作者的优点非常明显,语感轻松如鹿,意象选择有少女的清浅,如发表于《星星》诗刊的《白鹤语录》一诗,“雨后的棚屋杏花泥土浅浪”“蚕豆粒只等七分饱才摘来吃/黄瓜南瓜刚摘来尝时新”,用词和语感清新仿佛带有清香。字条系列的几首诗散落在诗集中而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和匠意。《海岛数日》充满童话色彩,颇富想象力。
  •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彦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她在丁老荐头行的门口,已经坐了十四天了。这十四天来,从早到晚,很少离开那里。起先五六天,她还走开几次,例如早上须到斜对面的小菜场买菜,中午和晚间到灶披间去煮饭。但五六天以后,她不再自己煮饭吃了。她起了恐慌。她借来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工作还没有到手。她只得每餐买几个烧饼,就坐在那里咬着。因为除了省钱以外,她还不愿意离开那里。她要在那里等待她的工作。
  •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二十五个关于各类美食的故事。穿插于蛋糕、甜点、意面、咖喱酱肉、鱼子酱、螃蟹浓汤、鲜蚝之间的,是女性对于生活、情感、人生的领悟和面对世界的勇气和执着。这种食物与情感交融在一起的感性文字会轻触到她们柔软的内心,让这些在都市中被迫坚强成长的女性能够通过阅读抚慰心灵的孤独与冰冷。
  • 要什么完美

    要什么完美

    这是一本让年轻女孩找准人生定位的优雅书。追求完美是人之共性,但只有抛弃对完美的执念,才能在这残酷世界撒欢玩一场。人生有起有伏,走到何种境地都没关系,何种姿态才最要紧。与其妄想得到每个人的夸奖,不如挺起胸膛自己鼓掌。如此,人生便足够了!从此后,不苛求做一个完美的人,不企图寻找一个完美伴侣,更不假设一段完美人生。信任瑕疵与遗憾,它们是命运的真相,也是人生的必需。以你想要的方式,过你独特的一生。愿我们都变成优雅而有态度的女人,大气又从容,成熟并天真,不偏执、不依赖,任谁都无法取代。
  • 写字楼妖物志

    写字楼妖物志

    网络时代的《聊斋志异》,都市时尚版《百鬼夜行》。《写字楼妖物志》虚构了一个与上班族密切相关的、又全然独立、妙趣横生的世界,堪称网络时代的《聊斋志异》、都市时尚版的《百鬼夜行》。楼魅、嗜甘、啮铁、拔魁、留影……这些奇奇怪怪的妖物们在写字楼里活动,现代都市的一切,交通、房价、人际关系,也都会影响到它们。这些妖物,有凶残,有贪婪,有温情,也有欲望。像人类一样,它们必须适应环境不断进化,才能生存下去。
热门推荐
  • 魅女邪夫乱天下

    魅女邪夫乱天下

    和庞涓对垒,做申子门客,跟鬼谷子侃大山,与墨子把酒言欢……这都不算事儿,我的目标是——灭秦!凭什么?凭我是穿越时空的圣女(灯泡)大人,还有个巨富帅哥做坚强后盾!且看我俩珠联璧合,扫清祸害,收复王侯,搅乱天下!对了,这个战国可不一般,很奇幻~
  • 弑天修炼系统

    弑天修炼系统

    主人公墨羽因一次车祸意外得到了一种系统,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鹿晗瞳澈

    鹿晗瞳澈

    鹿晗,我看得到你的爱,只是我没有办法去回应你。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有人背叛你,也有人拼了命想要求你的原谅。可是上帝就是这样不公平,夺走了你的爱,夺走了你的信任,夺走了你身边真情相待的人。什么是爱?什么又是恨?鹿晗的背叛?吴世勋的阴谋?张艺兴的假惺惺?吴亦凡的计划?还是黄子韬的棋子?你仇恨他们,哪怕心里再痛,你也不会去爱上他。鹿晗的爱,对你来说,是压力,是仇恨,是万劫不复。幸福?浪漫?美好?一切只是梦而已。鹿晗说他爱你,鹿晗说他在意你,鹿晗说你是他的全世界,而你只是一个没有灵魂,遍体鳞伤的人。
  • 悲伤那年,回忆那年

    悲伤那年,回忆那年

    成长,虽然有苦涩,但也有甜蜜,我们用不同的彩笔书写着各自不同的未来,人生的舞台永远为年轻人,为拥抱梦想的人们喝彩;当泪水洗净美丽的脸庞时,我们可以大声的呐喊:青春是我们美丽的疼痛,青春不要留白!
  • 他们修真那些事

    他们修真那些事

    岁月不善,乱世苍生苟活,人命蝼蚁。那浩渺之中,也有人奋力挣扎。有无数的人,自然就有无数的传奇。修不了真的我,只能抬头仰望,记下他们修真那些事。————宁哲空《他们修真那些事》ps:到两个月才能改书名,我封面都p了,各位大神,别把我的书名用了哈。
  • 倾爱小娇妻

    倾爱小娇妻

    见面时,她笑意清浅,双眸灿若繁星,“老师我可不可以追你啊?”他性暖情凉,他说她带给他爱情的曙光。她心怀旧梦,她说他是她荒芜的世界最独特的风景线。当一切师生光芒褪去后,他是商业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她是薛氏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千金,母亲逝世,被父利用,爱人逝去,继母和所谓的妹妹对她争锋相对,家无容身之地......直到遇见他,他护她爱他,给她所有,不允许她受半点委屈......
  • 相思成册

    相思成册

    言清觉得男生走路的姿势很好看,身姿挺拔,修长有力的双腿不紧不慢的往阶梯上迈,自有一派浑然天成的气韵。(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青梅不负竹马

    青梅不负竹马

    王凤阳,多愁善感,内向文静的女生,小时候跟父母因为家境原因分离两地,使得她更加的自闭,本以为她的人生会这样永远的孤单下去,却在成年时遇到强势进攻的张亦泽,在温暖有爱的追求下,渐渐打开了她尘封已久的心,本以为两人会这样相携相伴一辈子,却在一脚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后,在步步血泪,坎坎坷坷下,王凤阳忍痛割爱,转身离去,若干年后,再次相遇,他们是形同陌路还是纠缠不清?
  • 道武剑仙

    道武剑仙

    三尺青锋剑,一袭白衣袍。倚马踏江湖,仗剑行天下。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江湖。“我本不知剑仙为何物,然而自从随了师父,我在剑仙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出自《不凡忆》【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