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44200000002

第2章 序(2)

最初,《书屋》的作者以文学界或偏重文学的人为主,包括小说家、杂文家、诗人、文学评论家,韩少功、邵燕祥、彭燕郊、何满子、刘心武、易中天、舒芜、江枫、朱健、赵玫、陈村、公刘、残雪、南帆、张远山、周泽雄等人,内容偏重于书评,趣味也偏向文学性。虽然李锐、李慎之、李冰封、陈家琪、朱学勤、朱正、丁东、邢小群、谢泳、胡文辉、智效民等以思想见长的作者也已露面,或者已发表有锋芒、有见地的文章,如陈家琪的《“文革”话语管窥》、丁东的《逢场作戏的悲哀》、朱学勤的《引进常识》等,但所占比例不高;或者像李慎之,在《书屋》前期发表的文章,比如《食谱与菜单》,但并不是最能代表他思想的文字。

《书屋》的作者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到1998年以后,思想含量明显加重。这一年第5期带头的两篇文章,景凯旋的《毫无目的的残酷》和单世联的《历史的记录与革命的反思》都受到读者的瞩目;同一期发表的江小燕写给余开伟的信,这位江南义女与翻译家傅雷素昧平生,却在傅雷自杀之后的黑暗时代,冒险认领并保存傅雷的骨灰,如果没有这封信,我们对她的命运遭遇真的一无所知。我把这前后看作是《书屋》的一个新起点,三年之后,《书屋》打开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许多名字开始悄悄出现在《书屋》的作者序列,林贤治、潘旭澜、胡绩伟、龙应台、王元化、李南央、雷池月、单正平、何清涟、程晓农、蓝英年、肖雪慧、毛喻原、王思睿、王毅、苏文、秦晖、王康(大迟)、余世存……他们的文章给《书屋》带来了新的生命。它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读物,就是因为问题意识的逐渐凸显,他们讨论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问题背后都有对当下现实的关怀,都有与这块土地血肉相连的感觉,渐渐摆脱了那种被个人情趣所笼罩的书斋感,也就是走出书斋,融入书斋外那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之中,这是《东方》曾经的追求,也是《方法》接续的路子,《书屋》也走到了这一步。

我们从《书屋》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历史的解读还是对时代的理解都在深入,李南央的《我有这样一个母亲》对读者造成的冲击和引发的反思,也许是作者未曾料想的。2001年第6期发表的一组解读文章,王若水的《左倾心理病》、李冰封的《并非家务事》、朱正的《是家务事,是大历史》,深化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林贤治的《五四之魂》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最具震撼性的长文,虽然其中观点不无可议之处,但是在饱满的激情之中蕴含着作者对那个时代以及整个“五四”传统的反省和批判精神,毫无疑问能激发起许多新的思想火花。胡绩伟的长文《劫后承重任 因对主义诚——为耀邦逝世十周年而作》,不仅将我们带到80年代的回忆中,更让我们体认改革的艰难与包袱的沉重,作者没有回避相关问题,而是直面真实,真诚地讲述自己所亲历的时代。

周实回忆,1999年11月,李慎之的《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发表之后,“反响很强烈,读者极喜欢”。2001年,李慎之的《回归“五四” 学习民主——给舒芜谈鲁迅、胡适和启蒙的信》发表后,“反响也很大”,林贤治先生有不同看法,寄来了一封公开信,要与作者商榷。《书屋》将此信复印,转寄给李慎之,本来打算请他答复,将两封信一同发表。与他早年在《东方》谈全球化、全球价值、中国人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文章不同,此时,李慎之老人致力于重提五四启蒙价值,思考中国民主化的问题。这些文章通过《书屋》公开发表后,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到处被复印传诵。

2000年第3期《书屋》只发两篇长文的大手笔注定要载入报刊史、言论史和思想史,何清涟和林贤治分别从经济学和文学出发,抵达了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公正与自由。十年后重读《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我们仍然会有被子弹击中的感觉,何清涟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活的、当下的、令人心惊肉跳的。无论是利益集团的多元化趋势及强势集团的形成,还是两极分化和中间阶层的不发达状态,相隔十年,大家都可以看得更为清晰,但在那个时候,何清涟就已写出来了,而且看清了时代的走向。那是一篇无愧于时代的文字,是一个知识分子出于良知的表达。在林贤治自由的标尺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不留情面的褒贬,他的评点因为个性张扬而充满真性情,他的解读因为有血性而显得血肉饱满,不流于我们常见的那种冷冰冰的文学批评。这是一部他“私人治史”的50年散文史,如他在文中说的,“文学史就是自由史,自由精神的蒙难史和解放史”。张远山、周泽雄、周实化名“庄周”连载的《齐人物论》,对当代文坛各类人物、各种作品无所顾忌、痛快淋漓地评点,也是自由精神的一次实践,颇受读者的喜爱,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读者说自己每次“都是急读之而后快”。

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书屋》并不是只发表一种观点的文章,各种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哪怕针锋相对,也都有同等表达的机会。肖雪慧关于纳税人意识的《喻先生,请另出招吧!》在2000年第6期发表,2001年第2期发表喻权域的《反驳肖雪慧,何须用新招?》。毛喻原的《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在2000年第9期发表之后,持不同观点的江枫的《汉语啊汉语,危机,却在哪里?》也于2000年12期上发表。当然更多的是回应与商榷。

1995年《书屋》创刊之初只有1500个订户,到1996年发展到5000个订户,1997年订阅了15000册,如果算上各地书商的零售,突破了2万,之后的发行量达到3万多册。《深圳商报》曾有这样的评论:“长沙根本就不是文化中心,《书屋》也没有闻名天下的主编,该杂志甚至是没有什么好的历史渊源,……它紧紧地抓住中国知识界所关注的全球化、市场化、大众文化、后殖民问题、腐败问题、民族主义、农民问题、女权主义等问题,一跃而成为了读书杂志的自由中坚。……办刊物最重要的是刊物本身,而不是技术层面的更新、商业层面的包装或国外流程的引进。只有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寻找到杂志的最锐利的诉求点,才能让一份杂志站稳,而不是其他别的要素。”

从1997年第2期起,“读书人的心灵家园,思索者的精神领地”,这句话出现在《书屋》每期的目录页上,显然《书屋》的读者定位就是读书人、思索者,他们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学历。周实曾有文章写到过《书屋》的一个忠实读者单剑锋先生,他是一个很好的山水画家。更多的是普通读者,2001年第3期的《书屋絮语》,讲述的就是读者的故事。一个冬季的雨天,中南工大土木建筑系的一个大二学生,乘公共汽车花了1小时20分钟,专门赶到编辑部买合订本,挑选再三,最后只挑了1997年的《书屋》合订本。因为他的钱不够多买。那篇絮语写得很平淡,也很温暖。

有读者在报纸上这样评点《书屋》:“有人说近年《书屋》风头之劲,几乎要超过老牌的《读书》了。作为一本诞生不久的刊物,这是对《书屋》最大的褒奖。”

天南地北甚至海外的中文读者,今天,他们心中仍保存着《书屋》的记忆一定不少,我身边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是《书屋》的读者。台州有个老中医曾是《书屋》的热心读者,与编辑部有书信、电话往来。当然,《书屋》与读者的互动,最重要的大概是每年的推荐好文章,1999年第2期就以头条的位置刊载了读者的意见,这也是比较少见的。这位叫作刘畅的读者最初接触到《书屋》1998年第5期,从此他的心被抓住,他以屈原《橘颂》中的句子“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来形容《书屋》,他在信中说:“忧人也好,忧天也好,忧社会也好;质朴也罢,尖锐也罢,深奥也罢,其背后体现的编辑思想却是一致的:关心人,关注生命。影响读者的,不仅是作者的观点,还有编者的思想;文章中凝结的,不仅是作者春蚕吐丝般的劳动,还有编者蜡烛燃烧般的热情。”

对于刊物后来的命运变迁,编者也并非毫无察觉。2001年第1期的《书屋絮语》曾以哲学或诗的语言做过这样的预言:“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要‘无’,连政治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譬如,要是《书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书屋》今日还在,只是从2001年第6期出版之后已换了主办单位,换了编辑。

同类推荐
  • 钓金枝

    钓金枝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直析都市女性的生存抉择,折射出现代社会给女性带来的生存困境。本书用投影的笔法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贪婪、腐败、堕落等阴暗面,在冷峻的言语和深切的反思背后,作者以一颗善良豁达的爱心,带给读者以温暖和希望。本书语言利落,情节紧凑,生活在都市人海中的读者都能于其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凌宝漪的现状来源于母亲凌准精心周密的部署,灰姑娘几经踌躇,转身飞上华美的枝头。原本的任性上升为骄纵和嚣张,她成了母亲的机器娃娃,她在台前表演,母亲在幕后操控。母亲成功离间了她和初恋情人赵饮的爱情,把她推给某机构书记田有利。在金钱的诱惑趋势下,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满足。
  •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为了结束,我请求开始

    当白色羽衣洇在了一片绯红之中,一朵妩媚之花便坠落了,那通体不俗的光泽也黯淡下来了。咳,美丽竟如此短暂如此摄入心魄!掩卷沉思,朋友,在嗟然浩叹之余,你对生活是否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呢?
  • 我把诺奖颁给你(下)

    我把诺奖颁给你(下)

    《我把诺奖颁给你(下)》是由第一届“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赛”参赛作品汇编而成。该比赛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云文学网联手萌芽杂志社、文学百校行、新读写杂志、零杂志主办,来自全市40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两百多名高中生齐聚一堂,以文会友。
  • 弦歌盈耳

    弦歌盈耳

    福建师范大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又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木铎百年,金声玉振,近40万校友遍及海内外,现注册就读的各类学生达10万之众。薪火相传,自强不息,上百个学科荣获博士授予权,新百年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温故知新,鉴往知来,为此而征集出版的这套纪念文集《弦歌盈耳》,留存着广大校友的珍贵记忆,
  • 浪潮曲

    浪潮曲

    作者从创作的散文中选收了三十一篇文章,散文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部队的斗争生活,语言清新、朴实,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热门推荐
  • 沁染浮生

    沁染浮生

    三位天使国公主为拯救苍生,降妖除魔,收获眼泪和爱,自己也收获了一份最真挚唯美的爱情,但最终的结局却是以悲剧收场。这是为何?她们的真爱在哪里?(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湖耿湾

    湖耿湾

    当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的浪潮,已经把传统乡村淹没了。乡村文明正在瓦解、消逝,可它曾经存在了几千年。作者黄明安想,它肯定还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沉淀于我们的骨髓中。“海峡原创长篇精品:湖耿湾”试图寻找这种消逝,再现乡村风貌;“海峡原创长篇精品:湖耿湾”也努力为他们画像,呈现人物风采;“湖耿湾”是我的精神故乡,也可能是你的精神故乡。
  • 魔之归

    魔之归

    面对着所谓的正道,他以一敌多,天绝山一役,他扬名整个劲元大陆,可是终究双拳难敌四手,只能飞身跳入绝崖,一声“道之不容,便以魔归,如若魔归,道之不存”的誓言,在崖顶迟迟盘旋不去,此后数年。。。。劲元大陆上杳无音讯,生或死,最终能否以魔归来?从来只叫《魔归》,可惜了!
  •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修订版)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修订版)

    一直在答疑、从来不休息的秋叶大叔,曾为超过100000名大学生答疑解惑。回答问题之余,秋叶大叔发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不如帮助大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且有所行动。针对此目标,秋叶大叔讨论了大学生最关心的十个话题,并给大学生提供了最实用的思考方法和行动方案。本书中讨论的话题包括:专业和职业、读书和学习、社团和实践、友情和爱情、考研和就业、求职和创业、生活和习惯、个人和社会、天性和信仰、成长和反复。
  • 游戏七界

    游戏七界

    为了一把游戏中的神器,帝林在网吧中不休不眠奋斗了四天,最终体力不支休克在了网吧中。再次醒来的时候,既然来到了武者的世界。更不幸的是,死亡山脉中的野兽出现了暴动,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兽潮强力来袭。逃难的途中,意外的发现自己拥有了游戏系统。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半人半兽的女友。
  • 帝尊不自重

    帝尊不自重

    苏善一觉醒来魂穿娄家三小姐,原本期待小说里写的精彩又刺激的生活,可现实没那么简单,比如肚兜掩不住胸大,比如锦布挡不住姨妈,说好的家门不幸废材逆袭呢?!说她是菜鸟偏偏灵力卓越,尊她为大神恰恰十招落败,无后台零复活,没有腹黑王爷美闺蜜?没有高冷皇帝忠奴婢?笑话,这种货色留给别人吧!太虚无妄镜那位开天帝尊,我要定了!
  • 天才制造者

    天才制造者

    陈平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甚至是别人眼里的“废物”,但他却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天才制造者!只要是他身边的人,全都成了天才!他所在的班级,也因为他成了天才制造班,他所在的班级样样全年级第一,全区第一,全市第一。
  • 酒谱

    酒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雾迷城之救赎

    大雾迷城之救赎

    当你所处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大雾弥漫,怪兽出没的世界后,你该如何选择?当亲情、友情、爱情同你的生命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又该如何选择?前方的路,曲折而漫长,你我能携手共进吗?张小萌:带你们活下去!林浩:呵呵!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