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莉
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很抽象的道理: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有的演讲者,上台后并不立即开口,而是先做一些动作,以引起听众的注意与好奇心。等听众聚精会神时,再配以精彩的言辞,这样,一下子就能抓住听众的心。而一些名人的演讲“动作”更是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绝。
冯玉祥“搭鸟窝”
1938年秋,冯玉祥将军到湖南益阳县城,向几万人发表演讲,鼓励他们抗日。冯玉祥将军出场时,只见他左手握着一株小树,将一个草编的鸟窝放在树枝的丫间,鸟窝里还有几个鸟蛋。台下的人都愣了,不知他这是要干什么。这时,冯玉祥将军开口说话了,他说:“大家知道,先有国家,然后才有小家,才有个人的生命保障。我们的祖国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双手保卫她,那就是起来抗日。如果不抗日,”说到这里,他手一松——树倒了、窝摔了、蛋破了。
在这里,冯玉祥将军用小树比做国家,用鸟窝比做家庭,用鸟蛋比做个人,用握着小树的那只手比做捍卫国家的人。他以实物展示,真实生动,增强了说服力。
冯骥才“脱衣服”
1985年下半年,冯骥才应邀到美国访问。一天,旧金山中国现代文化中心邀请他去演讲。美国人参加这类活动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必定是西装革履,穿着整整齐齐。对演讲者要求很高,必须是口若悬河,机智敏锐,而且要幽默诙谐,否则他们就不买你的账,甚至会纷纷退场,让你下不了台。演讲即将开始,大厅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文化中心负责人葛浩文先生向听众介绍说:“冯先生不仅是作家,而且还是画家,以前还是职业运动员。”简短介绍完毕,大厅里一片寂静,只等这位来自中国的作家开讲。这时,冯骥才也很紧张,这台戏不好唱啊!
只见冯骥才沉默了片刻,当着大家的面,把西服上衣脱了下来,又把领带解了下来,最后竟然把毛背心也脱了下来。听众都愣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大厅里静得连掉根针也听得见。略停了一会儿,冯骥才开口慢慢说道:“刚才葛先生向诸位介绍了我是职业运动员出身,这倒引发了我的职业病。运动员临上场前都要脱衣服的,我今天要把会场当做篮球场,给诸位卖卖力气。”全场听众大笑,掌声雷动。
陶行知“喂鸡”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然后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欢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不愧为平民教育家,他采用了人所共知的“喂鸡”这一行为,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很抽象的道理: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